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願天下學士訪得明師!

願天下學士訪得明師!

願天下學士訪得明師!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詩寫於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冬夜。整首詩語言簡潔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詩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孜孜不倦地讀書。窗外,北風呼嘯寒氣逼人,詩人卻渾然忘我,在靜寂的夜裡,他抑制不住心頭奔涌的舐犢深情,寫下此詩,送給兒子子聿。

作者以古人做學問堅持不懈,勤奮用功,在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持之以恆地努力學習,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又以自己的讀書經驗,說明了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強調了實踐出真知,勉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進一步運用升華,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的觀點,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把古今做學問成大事者分為三種境界: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無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三種境界一境高似一境,說盡了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舍與得、憂與喜。


中華道學源遠流長,內容龐雜、卷帙浩繁的《道藏》,無不是道門中人追求人生超越的寫照和縮影,其中的內丹之學,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至今仍閃耀著璀璨的光輝。然而,因「此道易生毀謗」 ,歷代祖師認為「以金鼎返還之道陳於世者,猶非所宜,在有道者,當自知之」 ,故寫作丹經時,「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 言語多為比喻,直指極少。


今以自己訪道之經歷闡明訪師與讀丹經之境界層次,好道高尚之士參究之。


一、 如蠅鑽窗然

真息子王思誠在陳泥丸祖師《翠虛篇?序》中說:「由是讀金圈栗棘之書者十年,習金鉛木汞之事者又十年,殆如嚼蠟。雖欲尋出生死一路,若蠅鑽窗然,不覺忽及世矣。」此言道盡了經典的難以理解,如蒼蠅看到了窗外陽光,欲鑽出窗外,因有窗戶紙隔著,只能是無頭蒼蠅,到處亂撞,難以「尋出生死一路」。


有志之士由是生出訪道之志,「訪道復尋真,優遊四海濱。外多含忍辱,內省任邅迍。為厭人間事,忻逢紫府賓。一言親點化,玉洞碧桃春。」學士出外訪道,有兩種情況,及真訪道與假訪道。王重陽祖師說:「凡遊歷之道有二 :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然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巇嶮之高山,訪名師之不倦 ;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祖師要求明白訪道之目的,在於參究性命,求師學道。


在訪道的方面,張三丰祖師作出了榜樣,據《大成捷要?道教源流譜》記載:「元朝延佑元年,有張三丰,訪道參玄。幾三十年,均無所遇,徒勞勤苦,性命惶惶。不得一遇至人,以了生平之願。乃西之秦隴,挹太華之氣,納太白之奇,走褒斜,渡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遂清秀,乃就金台觀而居焉。慨至道之難聞,遂日夜焚香以告天,求天助道也。時六十七歲矣,因感陳摶老祖弟子火老先生傳授至道,及爐火外丹,因得超凡而入聖矣。」此段記載,記述了張三丰祖師走遍天下訪道的萬苦千辛。世間之大事業,均需歷盡艱辛,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何況求此金液還丹之道乎?


如學道之士因工作、事業、家庭等原因,不能走遍天下訪道,則可在家誦讀丹經。「若未逢師且看詩,詩中藏訣好修持。雖然不到蓬萊路,也說人間死較遲。」但機緣成熟,則讀萬卷書後,須行萬里路。陳泥丸祖師諄諄告誡說「莫謂金丹事等閑,切須勤苦力鑽研,殷勤好問師資學,不在它邊在目前」。 至於所遇說妙談玄之「理性之士」, 祖師認為 「言者不知知不言,高談闊論萬千般。雖然眼下無人辨,恐汝終身被自瞞」, 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丹訣以心印心,口耳相傳,不立文字。「大道不繁,須逢至人,授之口訣,始能造於真際耳」。


學士不能借口錢食不夠,亦不能借口不知明師之所在,「何處悠悠訪赤松」 ?而「虛度光陰空白首」, 甘分待終,何其愚矣!

二、拔開雲霧見青天


石泰祖師《還源篇?序》中記載了自己的訪道得師之經歷,他說:「泰素慕真宗,遍游勝境,參傳正法,願以濟世為心,專一存三,尤以養生為重。蓋謂學仙甚易,而人自難,脫塵不難,而人未易,深可哀哉!古云:『迷雲鎖慧月,業風吹定海。』昔年於驛中遇先師紫陽張真人,以簡易之語,不過半句,其證驗之效,只在片時,知仙之可學,私自生歡喜。」並叮囑後來者「莫待老來鉛虛汞少,急須猛省,尋師訪道」, 如此「修鍊金丹,同證仙階,變化飛升,實所願望焉」。


學士得明師傳授後,自會拔開雲霧見青天,通曉萬卷丹經,「得師真訣後,貫通萬卷書」 。性命雙修之道「言語不通非眷屬,功夫不到不方圓」。 明師是過來人,自會將丹道隱語解釋明白,以釋學士之惑。修道如登山,需知「要知上山路,需問下來人」。


三、 只尋身內葯,不用撿丹書

學士通過訪道磨鍊意志,「鐵杵磨成針」, 自會意志堅剛如鐵漢。祖師設下丹經之謎局,目的就是要求學士達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的境界,這樣才能下手修行。這是修鍊丹道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張三丰祖師云:「夜來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死由人作。」


陳泥丸祖師云:「要知鐵脊樑之漢,何慮修丹下手難?」


學士得訣後,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的真功修鍊實乃百煎十熬,非大志士難以承當。如雞抱卵為訣中之訣,學士須死心修道。死心之意,非槁木死灰,乃專一不分神之義。必出家,獨居山洞,山要古人成道之山,才有正神護佑,免邪魔之侵害矣。又須廣積陰德。吾之心神,俱在身中。尋得身內之元精,下手采煉,馬陰藏相後大葯過關,養胎後出胎,成就此道。吾師云:「神在身,身常健,不修鍊而自成仙。」努力實踐,進一步論證,以求解脫。如是久久,內煉功成,如邱祖「蟠溪六年,龍門七載」 。


四、金液交結,聖胎圓融,著書度人,延續道脈


石泰祖師「金液交結,聖胎圓成」 後,「作《還源篇》八十一章,五言四句,以授晚學,早悟真筌。」祖師道成後著書,壽金丹一脈,道炁得以長存!後賢得以有修道之指針,並將祖師之書收入《道藏》。


《道藏》者,中華道學之源,後世子孫之精神食糧,吾輩修行之指南。今之「理性之士」 ,如非成就者,其文只能求一世之名,而不可為萬世法。對於仙學探討之文,參考可以,入藏不行。如迷以傳迷,則為以盲指盲。如經不起歷史和人民檢驗,或不符丹道原旨,或實踐失敗,以一人之言看待,不可入《道藏》。此為吾教結集《道藏》之原則,萬世之下,不可違背。古之偽邪之道多矣,然至今,獨祖師之文閃耀著灼灼光輝,「猶如昊日麗青天」。 沒得訣,無真功而求一世名利之士,蓋棺定論,誤己誤人,「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陳泥丸祖師「依前雲水游四海,冷眼看有誰堪傳。炷香問道仍下風,勘辨邪正知愚賢。」


此為祖師延續道脈,度人之舉。白玉蟾祖師回憶說:「賢哉翠虛翁,一見便憐我……渠言只此是金丹,萬卷經,總是閑。」祖師道成,必以此性命雙修之訣傳於走遍天下求道之大志士,以延續中華道學之旨。


張伯端祖師云:「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自後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戒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余皆不許。』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於三,乃省前過。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傳於匪人也。而伯端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敢言矣。」


陳泥丸祖師云:「豈得無禍福於傳授賢否之間乎?」


張三丰祖師《參禪歌》云:「玄機妙,非等閑,妄泄天機罪如山。」


吾師云:「萬兩黃金不賣道,捧來送給有緣人。」


此為明師者戒!明師要識人,必使賢才得之,勿傳奸佞小人。


學士訪道,須謙恭。一看師之身體是否雄壯,真正的明師不生病,絕非生病住院之人,行走輕快如飛,會下手採藥則身體輕靈。陳泥丸祖師《大道歌》云:「還丹入口身自輕,能消久病去妖精」;二看師之言語是否與丹經相合,學士應以歷代祖師之丹經作為試金石,「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三看自己之實修,境界是否與丹經相一致,能否真正實飲長生酒,身體是否日漸雄壯,宿疾普消。此三看,學士要明白。尋訪明師,豈容易哉! 沒得真訣,性命無著落,閻王要你三更死,不可留人到五更。學士豈不為自己生死大事,多辨師之真偽哉!明師已參透生死,難道會要人供養嗎?稀罕的是學士之道心,走遍天下之堅毅意志!


《贈白龍洞劉道人歌》曰:「此個事,世間稀,不是等閑人得知。夙世若無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得遇之,宜便煉,都緣光景急如箭。要取魚時須結罾,莫只臨淵空嘆羨。」


最後,以《悟真》自述張伯端祖師之事迹作為訪道之總結。「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憔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諸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仙經,若合符契。因謂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其真要者,未聞一二。 」


學士欣逢盛世,正是修道、成道之時,「如今修鍊正當節,莫使悠悠歲月長」!「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願天下學士訪得明師!


我們有時候認知不了世界,那是自身智慧的不足,所謂學到的知識學問,有時候就是通向智慧的障礙需要堪破!(吳圓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的精彩文章:

小雪
金蓋拾得雲巢隨記之五十六:就世思考我說三戒
何謂道家養生100條基本注意事項
道教知識-后土娘娘
被遺忘的節日 下元節

TAG: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

您可能感興趣

周公解夢之夢見拜訪他人:心中狹隘,拜訪得教的解析
特朗普攜妻子再訪得州慰問颶風災民 親吻萌娃好有愛
芬蘭軍官被記者採訪得意忘形 對蘇聯陣地指指點點 遭完美狙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