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

古代科舉考試,士子科考被錄取後,稱主考官員為宗師(老師),自稱為門生(學生)。嚴格地講,這種考官與考生之間,並不沒有什麼師承關係。但考官與考生之間,容易形成利益關係,即結為「朋黨」,不同「朋黨」之間形成「黨爭」,即權力與利益方面的爭奪。

科舉制度相對形成較晚,「門生」一詞的出現顯然早出了許多,內涵也在不斷變化。漢人稱親受業者為「弟子」,相傳受業者為「門生」。後世「弟子」與「門生」則出現合一,甚至依附者也稱「門生」。宗師與門生之間,具有人身依附關係,並受禮制制約,門生以君臣父子之禮事宗師,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師承關係。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歷史上門生的外延不斷擴大,再傳弟子、依附者、門客、幕僚等,皆稱門生。甚至因薦舉而改官者,對舉主也自稱「門生」。科舉制度形成後,最常見的是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自稱「門生」。

古代科舉非常複雜,童生先要參加縣試、府試、院試,這是「童子試」,過關就是「秀才」,名列第一者稱「案首」,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取得這樣的資格,可參加後一級的考試。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

(清代銀器)

古代科舉考試,「國家級」的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級別。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此為「大三元」,三個級別連得第一名,即所謂的「連中三元」,不是指「小三元」。

「殿試」為最高級別,也就是最後的環節。「殿試」的主考官,名義上是皇帝,即天子。但「殿試」只是在「會試」的基礎上排列考生名次,宋代以後沒有淘汰,所以是名義上的考試。「殿試」的錄取者為進士,排名是由皇帝欽定。通常情況下,皇帝欽定名次的是前10名,其他皆是程序性的。因為天子與進士之間存在「師生」關係,進士皆為「天子門生」。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主考大臣藉機擴充勢力,在道義上增加考生對國家(天子)的忠誠,減少考生之間「朋黨」的形成,但這種作用非常有限。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於隋唐,真正成熟的科舉制度則成熟於宋代。所謂的「天子門生」,一般是指宋代及以後。明代的科舉制度趨於完善,進士們雖都是「天子門生」,但基於「鄉試」「會試」是「殿試」的前提,進士們既是「天子門生」,同樣是某考官的門生,所以「天子門生」之間同樣形成「黨爭」。

皇帝不教書,為什麼有「學生」?(清光緒二十年殿試大金榜)

明末的朋黨關係非常複雜,在因地域關係形成的齊、浙、楚等黨,也有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以及以宦官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諸黨存在價值取向的差別,但核心還是利益關係。諸黨的形成,「師生關係」非常突出,但不是唯一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情偶記 的精彩文章:

一根山藥,一部鮮活的歷史
天上真的掉下過「林妹妹」!
天生怕老婆的命,記住別充「大爺」!
上下五千年,其實「功臣」屈指可數!
長城,不是給遊客踩著玩的!

TAG:閑情偶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