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件事,背後有哪些數據科學和火箭科學?

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件事,背後有哪些數據科學和火箭科學?

編者按:本文作者 Kapil Kedar。


在最近的CNN專欄中,奧巴馬總統再次證實,美國將不遺餘力地實行將載人航天器送上火星的任務。如果你覺得自己面臨的數據科學難題太有挑戰性,那你應該想一想,用挖掘數據的方式來探究火星遠征對健康的影響,是多難的一件事。


在太空中生活幾年對於宇航員的肌肉張力和肺活量有多大影響?對他們來說減輕體重的安全限度是多少?載人飛船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應有多少?每一件太空服需要配置多少感測器用來計算宇航員的關節靈活性?

想要把人類送到「前無古人」的那些地方,有大量的變數需要納入考慮,NASA也正刻苦研究未來的火星計劃所涉及的健康和安全風險。這些風險影響著制定計劃時所需要作出的一系列決策——從預估的潛在機組人員數量,到設備工程、任務後勤以及燃油儲備,等等,因而對這些風險的明確了解可謂是重中之重。


雖然代價高昂,但NASA從開始就很明白,他們工作的重點不在於開發一個完美的分析模型,而在於打造一個數據科學程序,使決策者在回答一些不斷變動的問題時,能用到分析學的辦法。但是如果你想要學習NASA的分析方式,不一定非得跟火箭科學打交道。對於那些想要從事大數據分析,或困於大數據分析的組織來說,這裡有從NASA的項目中總結的幾個核心要點:


別小題大做


簡而言之,數據科學根本沒火箭科學那麼難(不信的話你看我在那做了什麼)。是的,分析大數據是有挑戰性,而且根據你所期望獲取的見解不同,方法也可能隨之變動,但是完全沒必要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想要得到解決方案遠遠用不著那麼複雜。

很多組織時常循環往複試著把數據搬回來分析,其實他們更應該把分析方法帶進數據里去。既然稱之為大數據,自然是不可能把它搬來搬去的,就算做到了,也得歷經艱難險阻。這也就是分散式存儲和像Hadoop那樣的處理框架存在的原因——雲數據的可擴展性,比起硬碟里的數據可高太多了。


對於火星計劃來說,涉及到很多層次的數據需要考慮,從曾經完成過太空任務的宇航員(比如說斯考特凱麗),身上取得的健康數據,到無人航天的測試研究,再到模擬太空環境下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休斯頓市約翰遜太空中心的人類探索研究模擬計劃(HERA)。


把所有數據歸整到同一個地方是關鍵的第一步。為此,NASA使用了高級協作式分析方法和數據共享平台對數據進行分析,這一平台的開發者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幾個分析夥伴,比如勇攀科技。因為省去了下載數據到單獨的分析環境中的步驟,研究者們現在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更好地規劃火星計劃上面。


發射只是開始


火箭的成功發射只是持續數年的火星遠征的第一步。基於從前的經驗,NASA已經做好了遇到並解決無數挑戰的準備。對於數據分析項目來說亦是如此,光是部署好了模型並不意味著項目大功告成,實際上那些基於實時基礎上不斷完善和迭代的模型才是最有價值的分析初創。

像科學研究方法一樣,充分利用分析結果需要不斷地做實驗檢測,從失敗中獲取教訓,然後接著進行檢測。NASA想要的是快速查詢供其使用的大量數據,然後把結論傳回可以立足於先前結果的新模型中。所以對他們來說,數據科學程序就像一個鐘擺,向前的搖擺著重於從研究者那裡快速獲得結論,而向後的搖擺著重於測量、評估結果、改進模型以及再次向前搖擺。


用現有的數據進行工作,而不是你所期望的數據。


在數據組有缺陷的時候,快速輕巧地改善模型的能力尤其寶貴。(而且說實話,有完全沒有缺陷的數據組這回事嗎?)。


對NASA來說,最大的數據挑戰就是宇航員的樣本庫太小了,只有三千多人被NASA認定為宇航員。想要取得推斷,研究者們得把從這個小樣本中取得的數據挖個底朝天才行。


舉例來說,基於歷時五個月的太空旅行對一個35歲,120磅重的女性的影響,兩年的太空旅行對一個32歲,123磅重的會有什麼影響呢?對30歲、118磅的呢?此外,到現在還沒有宇航員實際踏上過這個紅色星球,所以對在火星上居住會有什麼健康影響,相關數據還處於空白階段(馬特達蒙不算哦)。

但是NASA從去過月球的宇航員或者在空間站待過一年的宇航員那裡可以知道些什麼呢?如果把處於模擬太空環境的測試體的數據放入預測模型,會發生什麼呢?有了支持模型配置與完善的分析工具,各組織可以試著用各種方式從數據中提取結論來做出更準確的預測,甚至在缺失關鍵信息的情況下也可以做到。


打破隱喻黑箱


為了火星計劃,NASA不僅僅押上了納稅人的數十億美金,還押上了宇航員的性命,為了科學與探索,這些宇航員不惜擔起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風險。


對於這樣的一個計劃,關鍵在於讓不是數據科學博士的那些分析工作者(比如說健康研究者、設備工程師和其他策劃航行任務的人員)也能夠自力完成構建和展開查詢、使用數據的任務。這要求商業和IT股東們的通力合作,易用易改的建模工具以及將深入了解轉達給需要的人的能力。這也是NASA選擇一個這樣的協作分析平台的原因,這一平台可以將輸出結果直接延伸至火星計劃的科學家和決策者所使用的系統和應用中。

大量複雜的數據組給任何想要從事分析部署的組織帶來了挑戰,但是NASA駕馭數據進行了最困難的行程規劃——也就是火星遠征,證明了這些挑戰絕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有了正確的工具,以及最為重要的,一致周詳的解決方式,數據科學根本不像火箭科學那麼嚇人。


注釋:洛克希德馬丁信息系統及全球顧問現在是雷多控股公司(Leidos Holdings, Inc.)的一部分。


翻譯來自:蟲洞翻翻www.cdfanfan.com


翻譯者ID:韓念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劉強東:今天在科幻片中的場景,未來十二年有可能全部實現
如果《黑鏡》能刷爆你的朋友圈,一家帶著《琅琊榜》們出海的公司能長多大?
Wii U停產,Switch能否承載起任天堂未竟的期望?
Google DeepMind AI學會了自己研究物理基本定律
怎樣使核能更便宜?Transatomic Power開發最新式核反應堆

TAG:36氪 |

您可能感興趣

火星上有外星人嗎?科學家竟是這麼回答的
科學家研究等離子火箭 或能把人帶上火星
科學家在其它星系留下人類火種了嗎?
人類審美標準背後,有什麼樣的科學根據?
為何人類沒有陰莖骨?科學家發現消失的原因了!
汪星人沒有眉毛是這麼科學的事情!
外星人的腦袋為何那麼大?科學發現三種可能
扒一扒大閘蟹背後有關科學的那些事
科學家:要找外星人,先看行星上有沒有開採礦的痕迹
火星男孩竟是火星人的投胎轉世?科學家持有兩種觀點
外星人是現代科學造就的?多起外星人入侵事件仍是謎
除了外星人還有別的生命體?科學家或有驚人的發現!
這就是為什麼人會臉紅背後的科學
玩科學:瓶子有半截消失了?
火星有屋有門?美科學家:這是外星人的家
火星最新突破,科學家質疑,火星要成為死星了?
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奇怪的「漏斗」,可能有生命存在
火星的這樣一組照片?科學家撓頭不解
人類將迎大滅絕? 驚人的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