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微信ID


EYEONHISTORY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文|張鳴


摘編自《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客圖書」授權轉載


「權威不足」的段祺瑞

在段祺瑞主政的頭兩年里,北洋軍中開始出現派系紛爭,主要是皖系和直系。但是那個時候直系真的不足以跟皖系抗衡。


再說,當時的派系也不像我們後來說的那樣分野清楚,現在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常常說誰是誰的人,但這些都是相對的。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馮國璋

儘管每個派系都有核心圈子,這是沒問題的,比如馮國璋和李純的關係是很鐵的,這個是不能動的;馮國璋跟他一直帶在身邊的十五師、十六師的關係是很鐵的,這也是不能動的;段祺瑞跟他周圍的人,比如徐樹錚、靳雲鵬等人,也是走得特別近的。


這些已經進入核心的上層分子基本不會發生變動,但在邊緣處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軍閥就說不清了。我們很難說清楚誰是誰的人,因為許多人常常兩邊動搖。


比如說曹錕,後來說他是直系,但在頭兩年他跟馮國璋走得並不近,反而跟段祺瑞關係不錯,否則他不會在1917年去南方替段祺瑞政府打仗,而且那麼賣力。當然,我也沒有證據證明他一開始就是和段祺瑞一夥,只是後來加入直系。總之這些都是很難說的。


還需要指出的是,以皖系和直系這種地域取向劃分兩大派系並不是絕對的,只是說兩派的首腦是安徽人和直隸人。曹錕可以說是直系的,因為他是保定人,當時還是首府;馮國璋是河間人,這些都沒問題。但是你看馮玉祥,他是皖人,加入了直系;陸建章,皖人,也是直系的,而且反皖系反得特別凶。


所以,各派系的參與者不是按照地緣關係來選擇的。也就是說,在最初還沒有打起來的時候,北洋的直系、皖系和奉系,乃至張勳,還有其他的毅軍,乃至原來淮軍留下來的各個山頭的部隊,存在犬牙交錯的關係,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邊界。

段祺瑞當家,他接受的,是袁世凱帝制自為這樣一個失敗的教訓。對此,段祺瑞就認為,他應該改弦更張,正經八百兒地按照民國的要求,按共和的精神,遵守規矩來辦事兒,所以他恢復了民元國會,而且自己也比較守規矩,他按照他想像中的民國的方式來進行統治。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段祺瑞

但他也有很多障礙,最大的障礙仍然和袁世凱一樣,就是權威不足。當年袁世凱之所以稱帝,主要是因為他在體制轉換後喪失了大部分權威,無法按照現代國家官僚制的邏輯實現對昔日幕僚和朋友的有效控制。不過,袁世凱畢竟還是政治強人,也是北洋的大頭,在他去世後,繼承者就更加缺乏權威了。


北洋政府的財政窘境


袁世凱統治時期,各省雖然說有抗命的行為,但基本上是聽話的,各省的稅款也基本是要上解中央的。但到了段祺瑞時代,戛然而止,沒人送錢了。


各省都有自己的借口。比如說,因為此前跟國民黨打過一仗,所以地方不甚太平,軍餉也有欠發,只能把地方財政截留了,不然士兵就要嘩變了;若是想要我們上解稅款,那就先幫我們把軍餉發了吧,先把軍費撥下來再說。


而且,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對這些地方軍頭進行處罰,不可能因為不上解稅款就把他們撤了。袁世凱都不可能撤換督軍,那麼段祺瑞就更做不到了,因為他只是袁世凱手下眾多大將之一,權威已經大大消解了,哪有資格隨便撤換地方督軍的位置啊?


所以,當時的北洋政府財政十分窘迫,財源寥寥無幾。手裡頭沒有錢,因此段祺瑞在主持政局時所能依憑的資源就很少,能力就很弱。本來政治權威就不夠,沒錢就更不行了。


段祺瑞遇到了一個大瓶頸,他想有所作為,但不知道該如何操作,這是個大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決。當時國會兩院八百議員,人稱八百羅漢,這些人從一開始就為自己定了每月五百大洋的工資,相當於次長級的待遇。五百大洋在當時是個挺大的數字,可惜政府沒法滿足這個數目的要求。


如果政府能夠足額發薪,可能國會也不難馴服,但是政府老欠薪,議員焉有不鬧之理?所以,內閣跟國會之間的迴旋餘地也就很小了,段祺瑞不能像袁世凱那樣直接把它廢了,而且袁世凱手腕更多,即使不廢也有辦法,但對於權術稍遜的段祺瑞而言,這就是個大麻煩事兒。


再就是總統府,黎元洪手下也有一幫人。按理說黎元洪是個不愛爭的人,沒什麼武力資源,沒什麼嫡系,更沒什麼財力,本身又是個很平和的人。之所以當時湖廣總督瑞澂會起用他,就是因為他老實、憨厚。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黎元洪


但是等他當了總統以後,周圍的人就會開始鼓噪。因此,他們和國務院的矛盾逐步惡化,尤其是徐樹錚當國務院秘書長的時候。徐樹錚這人特別專橫,什麼公文到了總統府,就直接嚷嚷著讓黎元洪蓋章。黎元洪想仔細看看,這時徐樹錚就會非常不屑地說:「看什麼看,你蓋章不就完了嗎!」最初黎元洪忍了,蓋就蓋吧。


一來二去,底下的幕僚們就不幹了,憑什麼總統不能看公文啊?後來黎元洪也就硬碰硬,索性不再給徐蓋章,然後矛盾就鬧起來了。此時的段祺瑞直接把徐樹錚免了。本來徐樹錚跟段祺瑞的關係,就跟親兄弟一樣好。後來徐樹錚被刺死,段祺瑞把他安葬到自己家的墓地里,這一舉動等於是告訴徐家,徐樹錚也是段家的人。


段祺瑞對徐樹錚的確是非常好,而現在為了能夠平息府院之爭,他竟然能夠把自己最親密的政治幕僚開了。由此可見,段祺瑞在當時還是很想按照規則把這件事兒處理好的。


但是,他越想辦好越辦不好。比如,他跟國會的關係怎麼協調也沒法玩活,跟總統府也一直存在糾紛。後來他急了,乾脆還是來權術,直接拉督軍團,讓軍人干政。後來段祺瑞每次跟黎元洪的關係一緊張,就讓督軍團出面嚷嚷,這時候黎元洪就軟了。


段祺瑞繞開規則處理府院之爭,在一般情形下,還是可以成功的,但碰上參戰問題,卻陷入僵局。


段祺瑞被罷免


參戰問題,原本是沒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到1916年時,日本和美國都希望說服中國參戰。為什麼呢?原來歐洲列強沒覺得戰爭會打那麼長的時間,一年也就完了,可是打了兩年多還遙遙無期。歐戰陷入了膠著狀態,雙方逐漸轉入陣地戰,掘戰壕以備長期固守。


這就需要徵集大量的勞動力,當地的民工不夠了,缺乏挖戰壕、抬傷員、運送槍彈的人手,這一系列的苦差事在當時歐洲也沒人願意干,於是一些國家就希望到中國招募華工。


當時為了說服中國參戰,列強肯定要做出一些美好的允諾。而段祺瑞政府此時又的確比較困窘,財政捉襟見肘,內政外交也都不大順利。列強在這個時候開出的價碼包括重新議定關稅稅率啊,取消庚子賠款中中國需向同盟國償付的賠款,等等。


協約國承諾,只要開戰,中國就不必再向德國和奧匈帝國賠款了,而向這兩國償付的庚款比例很大,一來一去就是不少錢。而且,支付其他國家的賠款,也可以暫緩。


那個時候段祺瑞是當家人,他覺得這個參戰是有油水可撈,於是就想干。但是也很奇怪,黎元洪從北洋水師畢業,我們的海軍是學英國的,所以他受的是英式教育,師父全是英國人,而段祺瑞學的是炮兵,他是到德國留過學的,但他卻力主對德宣戰,而黎元洪倒是一直覺得德國不能惹。就學背景完全不起作用,這就很奇怪。


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後來黎元洪表示可以讓一步,中國跟德國及奧匈帝國斷交就算了,起碼應該保持中立姿態,但不能宣戰,萬一打不過別人,中國就徹底玩兒完了。黎元洪一直很憂慮,擔心打不過德國人,到時候德國人捲土重來該怎麼辦,但是段祺瑞則是執意要打,結果就鬧得非常僵。


段祺瑞這次又找來督軍團想壓服黎元洪,但黎犯了倔勁,死活不同意,堅持不能對德宣戰。在這一過程中,輿論和國會,都站在黎元洪一邊。在國會和輿論的支持下,兩人最後鬧翻了,黎元洪乾脆就把段祺瑞的總理一職免了。


其實,按責任內閣的制度設計,總統是不能罷免總理的,罷免總理只能由國會通過不信任票決議。但是,按《臨時約法》,總統卻可以免總理,只是,免總理需要總理副署。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時候,整個內閣,只有段祺瑞一個光桿司令,他不副署命令,從法律上講命令就不能生效。


段祺瑞被免了以後,馬上聲明命令違法,但也不好意思繼續在北京,就跑去天津了。這下各省的督軍就都鬧起獨立來了,一則總統罷免總理不合法理,二則地方都不想跟著黎元洪干。


別看平時他們不給中央解款,但段祺瑞還是他們的老大。他們的老大,你一個空頭總統,說免就免,分明是不給我們面子,於是嚷嚷獨立,要進軍北京,在天津成立了參謀處。性急的安徽省長倪嗣沖還把兵派到了天津一帶。


黎元洪一看免了段祺瑞鬧出這麼大的動靜,就真的害怕了。此前督軍團一直是在徐州開會,而徐州是張勳的大本營,所以張勳在這裡就儼然以大哥大的身份行事。這時張勳就表示,可以擔當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調解人,黎元洪巴不得有個人來居中調停一下,於是就招呼張勳趕緊進京。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張勳


其實黎元洪在罷免段祺瑞時,並沒想要得罪北洋系,聲明下一任的總理還是從北洋大佬中找,但他得罪了段祺瑞,沒人願意捲入這檔子事兒,徐世昌和王士珍都避之唯恐不及。他沒什麼實力,此時還是很尷尬的,這個時候有人願意出面緩解一下,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大留學潮》。

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的來龍去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早期的無人駕駛車,狂拽酷炫!
打擊盜版,看宋人有什麼招?
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國民黨借錢北伐的「後遺症」
盤點歷史上的四次寒潮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府院之爭經過
羅馬尼亞上演「府院之爭」:政府大赦罪犯 總統上街抗議
淺析府院之爭的原因有哪些
美國「9·11」法案將掀起府院「終極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