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些物理學家提出,我們身處的宇宙並不真實,反而是一個大型的模擬程序。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科學家模擬了宇宙的誕生


你是真實的嗎?我又是不是真實的呢?這些問題以往只有哲學家在思考,而科學家的工作則是搞清楚世界是什麼樣的,以及為什麼會這樣。現在,一些科學家在「世界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上有了新的看法,並關係到我們是否真實的問題。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我們是否只是計算機模擬的產物?


一些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和技術專家很樂於提到的一個概念是,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中,類似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里的情形,我們也都錯誤地將虛擬世界認為是真實世界。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科學家現在可以模擬整個星系團

當然,我們的直覺不是這樣。生活太過真實,我們無法相信這是模擬。我們手裡拿著的杯子是有重量的,杯子里的咖啡散發出著香味,還有周圍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此豐富的體驗怎麼可能是虛假的呢?


不過,考慮到過去幾十年來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領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或許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逼真得近乎可怕的遊戲,其中的人物會根據我們的選擇自動做出回應,此外還有令人完全沉浸其中的虛擬現實模擬器。這些應該足以讓你感到懷疑了吧。


《黑客帝國》的故事給這一概念提供了極其直觀的註解。在這個故事裡,人類被一種邪惡力量鎖定在一個虛擬世界中,所有人都毫無疑問地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是「真實」的。這種被困在一個人造宇宙中的科幻噩夢,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比如1983年的電影《錄像帶謀殺案》(Videodrome)和1985年的《妙想天開》(Brazil)。


所有這些反烏托邦的想像引出了兩個問題:我們怎麼知道世界是不是真實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又有什麼意義?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有人認為我們的宇宙是由某些人創造出來的,這種想法可以理解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超級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


「我們生活在一個模擬程序中」這一概念有一些相當高影響力的擁護者。2016年6月,科技創業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聲稱,我們不是生活在虛擬現實中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與之相似的是,谷歌公司機器與智能方面的專家雷蒙德·庫茨魏爾(Ray Kurzweil)也表示:「我們的整個宇宙或許只是另一個宇宙中某些高中學生正在進行的一項科學實驗。」


此外,一些物理學家也非常樂意擁抱這種可能性。2016年4月,在美國紐約市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事實上,並沒有討論者提出我們生活在某種巨大的人造世界中,並被設定為相信周圍的一切真實存在,就像《黑客帝國》里那樣;相反,他們指出,至少有兩種方式可以表明,我們周圍的宇宙可能並不是真實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阿蘭·古斯(Alan Guth)指出,我們的整個宇宙可能是真實的,但也僅僅是某種實驗室中的試驗。換句話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由某種超智能的存在創造出來的,就像生物學家在實驗室里培育微生物一樣。


阿蘭·古斯稱,在原則上,我們不能排除在一場人工「大爆炸」中創造出一個宇宙——充滿真實物質和能量——的可能性。新的宇宙並不會摧毀產生它的原有宇宙,它會出現自己的時空泡,然後迅速與原來的宇宙分離,並與之失去聯繫。這一場景並不會有任何真實的變化。我們的宇宙或許就誕生在某些超智能生命的試管里,但因為是「自然」誕生的,因而在物理學上是「真實」的。


然而,還存在著第二種情況。這種情況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因為它似乎顛覆了我們對真實的理解。伊隆·馬斯克和其他持相似觀點的人指出,我們完全是模擬的產物。我們可能只是存在於某些巨型計算機中,是被模擬出來的信息串,就像視頻遊戲中的人物角色。


甚至我們的大腦也可能是模擬出來的,能夠對模擬的感官輸入做出回應。以這種角度來看,並不存在什麼可以「逃離」的矩陣。這裡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得以「活著」的唯一機會。


但是,為什麼要相信如此怪誕的可能性呢?理由很簡單:我們已經在進行模擬了,而且隨著技術發展,還有可能創造出終極的模擬程序。利用意識介質,未來我們可能會有同現實生活一模一樣的虛擬體驗。


計算機模擬不僅應用在遊戲中,在科學研究中也有廣泛的用途。科學家試圖從多種尺度上進行模擬,從亞原子層次到整個星系,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模擬的對象。舉例來說,對動物的模擬或許能告訴我們它們如何發展出複雜的行為,比如鳥群或蜂群的活動。通過計算機模擬,我們還能夠了解合作行為如何出現,城市如何演進,以及道路交通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等,不一而足。


隨著計算機能力的提升,這些模擬程序正變得越來越複雜。一些對人類行為的模擬已經在嘗試對認知模式做出大概的描述。研究者設想,在不太久遠的未來,這些程序在做決定時所遵循的將不再是簡單的「如果……就……」模式,而是會利用簡化的大腦模型,做出自己的反應。


誰能說我們距離創造出具有意識跡象的「計算代理人」——虛擬生命——還有很長時間呢?對大腦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以及在量子計算等領域的進展,使這一設想的可能性一天一天高。如果我們達到這一階段,我們所運行的模擬數量將極其巨大,甚至遠遠超過我們周圍的這個「真實」世界。


在宇宙的某個地方,是否可能存在著其他已經達到這一水平的智慧生命呢?如果存在,那作為具有意識能力的我們,假設自己實際存在於這樣一種模擬程序中——而不是運行虛擬現實的那個世界——就說得通了。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宇宙的運作如同數學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宇宙的根源可能正是數學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量子世界是模糊和不確定的


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將這一情況分解成三種可能性,分別是:(1)智能文明永遠無法達到能夠進行這種模擬的階段,因為他們可能已經先把自己消滅了;(2)他們達到了這一階段,但之後因為某些理由選擇不進行這種模擬;(3)我們非常有可能身處一個這樣的模擬程序中。


問題在於,這幾個選項中哪一個最有可能?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指出,選項(1)和(2)都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理由。


沒錯,當前的人類社會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氣候變化、核武器和隱約顯現的大規模物種滅絕等。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意味著終點。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充滿真實細節的模擬——身處其中的個體會認為自己是真實而自由的——在原則上是不存在的。喬治·斯穆特補充道,考慮到目前已知其他類地行星的廣泛存在,假設我們是整個宇宙中最先進的智慧生命未免太過自傲。


那麼,選項(2)呢?可以理解的是,我們可能會出於道德的考慮而決定不進行這種模擬。對人類來說,創造出相信自己存在並且具有自主權的模擬生命,或許是有點不大合適。不過,斯穆特表示,這種情況同樣不大可能出現。畢竟,今天我們進行模擬的一個關鍵原因,正是為了發現更多有關真實世界的信息。這能幫助我們把世界變得更好,還能拯救生命。因此,我們可以找到合理的道德理由來進行這樣的模擬。


似乎留給我們的只有選項(3)了:我們很可能處於一個模擬程序中。當然,所有這些都只是猜測。我們能否找到一些證據呢?


許多研究者相信,找到證據與否取決於模擬的效果能有多好。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尋找程序中的漏洞,就像在《黑客帝國》中,一些小故障就出賣了「普通世界」是虛擬世界的本質。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發現物理學定律中存在一些前後矛盾的現象。


已逝的人工智慧專家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提出,在模擬程序的計算過程中,可能會由於「舍入」近似值而出現意外的錯誤。比如,當某個事件具有數個可能結果時,這些結果的概率加起來應該等於1。如果我們發現並非如此,那就意味著事情不大對勁。


一些科學家爭論稱,已經有相當合理的理由認為我們處在模擬之中了,理由之一便是我們的宇宙看起來很像是經過設計的。自然界的常數,比如基礎作用力的數值,似乎都經過了精心調整,從而使生命能夠誕生。即使是微小的改變,都意味著原子將不再穩定,恆星也無法形成。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宇宙學中最深邃的謎題之一。


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多重宇宙」。或許存在著許多個宇宙,都是從大爆炸形式的事件中產生,並且具有不同的物理學定律。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其中一個宇宙的物理學定律剛好適合產生生命,而如果我們不是處於這樣一個宜居的宇宙之中,我們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將不會存在。


然而,平行宇宙是一個相當不確定的概念。因此,認為我們的宇宙其實是一個數值經過精細調整的模擬程序反而更容易想像。這種精細的數值調整,使恆星、星系以及人類本身得以出現。


儘管存在可能性,但通過推理我們並不能得到更深入的結果。畢竟,根據假設,我們的創造者所處的「真實」宇宙也必須經過精細調整,以使他們得以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斷定我們處於模擬程序中並不能解釋所謂的常數之謎。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我們所處的宇宙可以被視為一台量子計算機



深度:就算人類真生活在虛擬現實,那又怎樣?



量子世界是反直覺的


還有一些科學家指出,現代物理學中一些非常奇異的發現可以作為「事情不對勁」的證據。量子力學是關於微觀事物的物理學分支,包含了許多奇異的物理學現象。比如,物質和能量似乎都是由粒子構成的;而且,我們在觀察宇宙時存在著「解析度」的限制,如果我們試圖研究更小的東西,一切會看起來很「模糊」。


斯穆特稱,這些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現象正是我們在模擬程序中預計會遇到的。它們就像你太過靠近屏幕時會看到的色素點。不過,這只是非常粗糙的類比。量子力學中的粒子本質是否真實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則問題,即可以認知的「真實」能擴展到什麼樣的程度。


第二種觀點是,宇宙似乎是以數學的方式運行著,就像你在某個計算機程序里看到的那樣。一些物理學家稱,終極的現實可能就是純粹的數學。麻省理工學院的馬克斯·鐵馬克(Max Tegmark)認為,如果物理學定律是基於某種計算機演算法,那確實可以這麼說。


然而,這樣的說法有些循環論證的意味。一方面,如果超級智能在他們自己的「真實」世界中運行著模擬程序,那他們可能也要以自己所處宇宙的物理學定律作為基礎,與我們並無二致。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世界以數學形式運行並不是因為處於一台計算機之中,而是因為「真實」世界同樣如此。


相反的,模擬程序並不一定基於數學規則。比如,它們可以設置為隨機工作,並不一定會產生連貫的結果。關鍵在於,我們不能用宇宙中明顯的數學特徵去演繹出任何關於其「真實性」的論斷。


根據對基礎物理學的研究,馬里蘭大學的詹姆斯·蓋茨(James Gates)認為,我們有一個更加明確的理由來懷疑物理學定律由計算機模擬所支配。詹姆斯·蓋茨研究的是亞原子水平的粒子,比如夸克——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組成要素。他表示,支配這些粒子行為的物理學規律與計算機中處理數據時糾正誤差的代碼有相似的特徵。那麼,或許這些物理學定律其實就是計算機代碼?


可能吧。但是,將這些物理學定律比喻為糾錯代碼,也可能只是我們利用最新的技術成就來解釋自然的最新例子,就像我們一直做的那樣。有一個時期,牛頓力學似乎使宇宙變成了像鐘錶一樣精密的機械;更近時期的遺傳學——在計算機時代來臨的背景下——變成了某種可以存儲和讀取的數字代碼。我們可能只是先入為主地將物理學定律疊加在最新技術之上了。


即使尋找我們身處模擬程序的證據是可能的,那尋找過程也會極其困難。除非模擬程序真的存在許多錯誤,否則要設計出某種方法來檢驗那些無法用其他方式解釋的結果,將會非常困難。


斯穆特稱,我們或許永遠都無法知道最終答案,因為我們的思維還無法勝任這樣的任務。畢竟,當你在某個模擬中設計了一個你的「代理人」,它就必須在遊戲規則的範圍內進行活動,無法推翻模擬程序。這就像一個我們無法跳出來的思維箱子。


不過,對於我們為什麼不應該太過擔憂身處模擬程序的問題,還有個更加重要的理由。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其實「真實」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子的。


量子理論本身越來越多地是用信息和計算的術語來解釋。一些物理學家覺得,在最基礎的層面,自然界可能並不是純粹的數學,而是純粹的信息:位元組,就像計算機里的1和0。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將這一概念稱為「萬物源於比特」(It From Bit)。


按照這一觀點,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源於基礎粒子向上的互動,這就有點像計算機運算。「宇宙可以被認為是一台巨大的量子計算機,」麻省理工學院的塞斯·勞埃德(Seth Lloyd)說,「如果有人能看到宇宙的『實質』——最小尺度的物質結構——那這些實質將由經歷著局部數字操作的(量子)位元組組成。」


這就說到了物質的本質。如果現實只是由信息組成,那我們身處模擬與否也就與「真實」沒太大關係了。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只是信息而已。那麼,這些信息是由大自然還是超智能造物者編碼的有什麼區別嗎?在後一種情況中,假設我們的造物者能夠介入模擬過程,或者甚至能中止模擬,我們應該作何感想呢?


馬克斯·鐵馬克很在意這種可能性,他提出建議:我們應該都出去,做各種有趣的事情,以免我們的模擬器操作者感到厭煩。這應該是半開玩笑的話,但在不經意間也透露了這一概念存在的某些問題。


認為那些超級智能的模擬程序操作者在觀察我們,甚至說「啊,看,這個人跑得有點無聊,讓我們把他停掉,開始另一次模擬吧」,其實只是滑稽的擬人化觀點。正如庫茨魏爾所評論的,這其實是將我們的「創造者」想像成了一個玩Xbox的熊孩子。


對博斯特羅姆提出的三個選項的討論也涉及到某種類似的唯我論。這其實是試著將21世紀人類的行為擴展到某些重要的宇宙問題上。可以將這一論點總結為:「我們做出了電腦遊戲,我打賭超智能存在也會這麼做,只是他們更加了不起!」


在嘗試想像超智能存在可能會做什麼,甚至他們是由什麼組成時,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只能從自身出發。許多支持「宇宙模擬」觀點的人在年輕時都是狂熱的科幻小說愛好者,這或許激發了他們對未來和人工智慧的想像,但也可能使他們在這一問題上代入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或許是考慮到這些局限性,當看到同事們對宇宙模擬猜想的熱情時,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麗莎·蘭道爾(Lisa Randall)感到很困惑。對她而言,這種猜想並沒有改變我們應該如何觀察和研究世界的方式。她的困惑不僅僅是一個「那又如何」的問題,而是一個我們選擇如何去理解「現實」的問題。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伊隆·馬斯克不會一直告訴自己,所有他周圍的人,他的朋友和家人,都是計算機在他意識中構建出來的人物角色。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們不會持續在頭腦中持有這種想像,更進一步說,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知道,唯一值得擁有的現實概念來自於我們經歷的這個世界,而不是某個隱藏於幕後的虛擬世界。


事實上,詢問表象和知覺背後是什麼這一問題並不新鮮,哲學家就已經對此問題進行了千百年的研究。「世界是模擬程序」的概念相當於給最新的技術披上了古老的哲學外衣。與許多哲學難題一樣,這一概念也將促使我們對自己的猜想和偏見進行更深入的審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盟雲VRAR 的精彩文章:

TAG:盟雲VRAR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性生活又怎樣,我承認這就是現在的我!
如果二胎後的生活是這樣,你還會糾結嗎?
你是怎樣的人,就選擇在怎樣的城市生活
在美打工真實經歷!這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
真正懂生活的人是這樣的!
又瘦又好看又會生活的人是什麼樣。
日本宅男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這樣的畫面覺得噁心嗎
又瘦又好看又會生活的人是什麼樣?
腎虛都是性生活太多引起的?錯,還有這8個被你忽視的原因!
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你就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狼群的真實生活什麼樣?
腎虛都是性生活太多引起的么?錯了,還有這8個被你忽視的原因!
假如我們是「六指」,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
沒有性生活又怎樣?
我們未來的生活是這樣的?
實拍印度人的真實生活現狀:最後一張真是格格不入啊
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那他們會有性生活嗎?
又瘦又好看又會生活的人是什麼樣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