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點擊播放 GIF/2046K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人生兩境界:一個知道,一個知足。


做人兩個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知道,讓人活得明白;知足,讓人活得平和。

上,能知道


「知道」這個詞通常是曉得、明了的意思,它的含義在於對事物有所認識、了解。


「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知「道」,就是「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禮記》上說,「人不學,不知道」。


知「道」才能得道,得道就是高人了!

人應該知道那些「道」?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1.道不離日常生活


老子說:「道法自然。」


人生的規矩規則、養生安樂,都來源於自然之道。


莊子說:「道在屎溺。」


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道,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道,也就是王陽明說的「不離日用常行內」。


歷來的大儒(儒家得道者)、高功(道家得道者)、大德(佛家得道者),他們講的都是看似平常、切於實用的道理,教導人不離日常生活。宣揚神秘,神話自己的往往是邪教。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2.道是平常心


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普通人,看作是一個極其平常的人,放下傲慢和自負,返歸平凡,投身於生活中的點滴瑣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顧好,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好,就靠近道了。


大多數人在富貴利達時,和窮困潦倒時,心態是截然相反的,整個心靈完全被外境影響,這時平常心不見了。若能在這種「不平常」的時候,還能保持平常心,就是「道心」了。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3.道不遠人


《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意思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一條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行走,如果只允許自己走,而把別人推得離道遠遠的,


那就不是知「道」了。


生活不是遠離世人而去追求自我完善,生活就是要在各種麻煩、煩惱中尋找生命真諦,所謂「修行當在紅塵中」。


既然如此,就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下,能知足


真正知「道」的人,一定會克制自己的物慾。


人無百年好,花無百日紅,萬事都有盈虧消長,所以知「道」的人都懂得知足,很開心快樂地守著「道」,因為守著這個「道」,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平安,健康,壽命。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災禍,帶來不幸。相反,滿足於自己的境況和利益,就能避開禍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與心理的滿足。


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貪戀功名、錢財、喜好,必然最終損害自己。求名則不愛其身,圖財則有損其身,貪得則病其身。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即知足則不會遭到損辱,知其止則可以避開危險,生命也可以長久了。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面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是塊鐵就去打釘,不要幻想頂替不鏽鋼;是根椽子,就不要幻想挑大樑。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不抱經過努力不能實現的幻想。是什麼,就做什麼,就做好什麼,事半功倍,人生照樣輝煌!

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天地之道,一曰「簡」,一曰「易」
小雪詩詞:小雪晴時不共寒,胸次無憂酒量寬
放大你的格局
天地初飄雪,人間幾許寒,心意似火爐,親朋入酒酣
蘇東坡16大樂事,東坡肉壓根兒算不上!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上,能知道 下,能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能悟透的都是有福氣之人)
做人,要知理,知趣,知足
知足,方能常樂!
懂得知足,才能幸福
懂得知足,才能幸福!
他的身上能找到知足的自己
唯有知足,才能快樂
隨緣,知足,放下
一日禪:慾壑難填,知足方能常樂
懂,是一種知足
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沒有誰是完美,知足方能常樂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賞石得知己,人生知足矣!
知足
知足惜福,過好當下!
知足,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