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政府拍教學片留存非遺「基因庫」 不少已無傳承人在世

政府拍教學片留存非遺「基因庫」 不少已無傳承人在世

政府拍教學片留存非遺「基因庫」 不少已無傳承人在世



昨日,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果製作傳承人劉秀華的家中,劉秀華正在製作水果蔬菜。

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非遺項目作為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多項如今已瀕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


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政府拍教學片留存非遺「基因庫」 不少已無傳承人在世


西城區劉秀華的家中,劉秀華製作的蠟果水蜜桃。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飛


「蠟果」製作者全北京僅存一人


近日,66歲的劉秀華剛剛完成了8隻蠟制「芒果」的上色。這是老人為今年廟會做的準備。如今,作為蠟果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劉秀華是北京目前唯一能夠製作「蠟果」的手藝人。


蠟果曾是不少老北京人家中的裝飾品。這些用蠟製作的蘋果、橘子等各類水果,其形狀色澤均與真實水果極為相似。


據劉秀華老伴聶福麟查閱相關文字考證,我國從宋朝時就有了蠟製品。清朝末年,蠟果已出現在北京的市集上,之後,部分手工藝者開始成立作坊工廠,擴大蜡果生產。

多項「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


面臨失傳的「非遺」手藝,遠不僅是蠟果。記者調查發現,北京絹人、聯珠快書等非遺,均已進入「瀕危」狀態。


在北京,總量三分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在西城區。據官方統計,該區擁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7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162項。


數據顯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目前為200餘人,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歲數普遍偏大。由於部分傳承人年事已高、或有的陸續去世等原因,目前傳承能力較弱的非遺項目,佔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需要社會給予關注。


2013年,西城區專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度,推出一系列保護措施。

其中,最亟待保護的為「部分失傳」項目,傳承人或已經去世、項目無人傳承,或年邁體衰,或僅有一個傳承人,這樣的項目目前有10個;其次是「瀕臨失傳」項目,傳承人健在且有傳承能力,但不足3人,此類項目目前共有30個。


■ 舉措


瀕危「非遺」將留存影像記錄


北京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曾介紹,他們為雕漆技藝等急需保護的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徒。今年內,市文化局還將完成部分「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

記者了解到,為挽救「非遺」文化基因,西城區啟動了「黑匣子保護體系」。對於目前名錄中的10項部分失傳項目與30項瀕臨失傳項目,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將通過影像、文字等方式,為其留下「基因庫」,讓未來對非遺仍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接觸或學習到非遺項目的知識與技巧。


目前,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正在為部分瀕危非遺項目拍攝專題紀錄片。從目前已經製作好的幾部紀錄片來看,內容包括項目歷史淵源、傳承人及專家訪談、項目整體結構及教學等詳盡信息。


■ 焦點


「非遺」都面臨哪些困境?


1 成本高昂 變現能力有限


2006年,由西城區(當時的崇文區)申報的雕漆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雕漆工藝,其所耗原料與時間均不菲。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飛介紹,雕漆在胎上塗積漆料時必須逐層進行,塗一層、晾乾後再塗一層,如此循環,每天只能刷1到2層。塗漆完畢後,再以刀代筆,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一系列工序下來,有些工藝品需要2到3年時間才能完成。


此外,因為運用純天然原材料,成本也十分高昂,「一克雕漆可能比一克黃金還貴」。楊飛告訴記者,雕漆漫長的工序與昂貴的身價,遇上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偏時尚簡約的公眾審美,在市場上未必「吃香」。有些手藝人想做一個雕漆的展覽,但因無法對單個作品進行展出,而若展出較多作品,成本則負擔不起,因此一直難以實現。


2 社會變遷 漸失「用武之地」


有業內專家表示,非遺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與載體。不過,由於生產生活改變等各種原因,個別非遺的確面臨失傳的困境。


以「蠟果」為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水果曾是老百姓吃不起的奢侈品,以假亂真的蠟果因此擁有其民間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蠟果的身影漸漸從百姓家庭中淡出。


蠟果的製作工序複雜。劉秀華介紹,從製作模具到灌蠟、上色、風乾,一個蠟果的完工需要半個月左右時間,且對製作者有著美術功底上的要求。直至目前,她仍沒有確定蠟果技藝的傳承人,對於何時能找到、或者到底能否找到,她心中沒譜。


專家認為,非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很多會適應時代發生相應變化。不過繼承與創新之間的「度」,因不同項目的情況而定。「有些項目傳承得很好,比如傳統民歌,我們對它進行創新,效果很好,但是很多項目歷史底蘊深厚,目前都沒有繼承好,怎麼敢說去創新?」


3 傳承辛苦 難尋後繼人


2014年,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被評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傳統「手藝活兒」與車間工業生產不同,比起精準的參數,更依賴師傅的個人經驗。一得閣總經理王傑以制墨過程中的蒸膠為例介紹,蒸膠講究「火候」,火候掌握得如何,決定了能否生產出高品質的墨汁,而這個火候只有具備經驗的師傅才能把握。


王傑表示,車間工作辛苦、骨膠味道難聞,且制墨依賴技師的個人經驗,不僅需要學徒有足夠的天分,還需要吃苦耐勞。


為了打破非遺項目此類人才瓶頸,2014年起,西城區每年挑選5項非遺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傳承志願者,目前已為北京內畫鼻煙壺、曹氏風箏、傳統燈彩等十多項非遺項目招募傳承志願者。


■ 鏈接


部分瀕危的非遺項目


●北京絹人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歷代仕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採用絲綢、紗絹等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形,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


●聯珠快書


聯珠快書創始於北京,距今約有二百年的歷史,是北京八角鼓藝術中重要組成部分。曾流行於北京、河北等地。快書演唱講究乾淨利落,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猶如珍珠落玉盤,鏗鏘有力。


●京都北韻禪樂


禪樂即「梵唄」,是佛教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可以溯源到隋唐燕樂。禪樂包括贊、偈及法事歌曲等,至元代形成南北曲調。明朝時期,禪樂在演唱風格上形成南北兩個派別,北韻禪樂在北方地區廣為流傳,被北京各大寺院所重。而近代以來,諸多原因導致南韻依然興盛,北韻禪樂則幾乎無人演唱。


●蠟果


蠟果是老北京傳統手工藝品,以石蠟和各色顏料為原料,經過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據記載,我國宋朝時期已經出現蠟製品,清朝末年,蠟果已經出現在北京市集上。


新京報記者 戴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感恩節國內遭「冷遇」?專家:因不具有「狂歡」性質
青藏高原東部強降溫變化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老人殺螃蟹被蟹鉗傷不治身亡 食肉菌致死率非常高
自閉症少年乘機被拒 媒體:合理拒載與歧視無關

TAG:中國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外星失落文明,或仍有證據留存
這位詩人並不出名,留存在世的詩也不多,但這一首我們肯定都學過
大夫不願講的治病偏方,留存備用
時光已逝,那些僅留存在照片中狗狗,不知此生在哪
乞丐留存款現親人:大批親人湧現卻稱看其可憐不為錢
如何看X線片子的最全整理。這個可以學學,留存!
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中國茶盞,遺憾我國卻沒有一件留存
唯一一項留存至今的工程,養育無數中國人,現仍不可代替
此將軍為國家搜集情報,卻因一小事被陷害,死後連遺骨都未留存
留存的瑪雅巫師為了全世界的人默默的做了一件事
棚戶區改造,歷史味的大宅門也不得留存
我們將往事留存在心中,一切終將成為回憶,曾經就是幸福
若外星人來過地球,只可能是這裡,留存的遺迹比金字塔還複雜神秘
蘆葦「被消失」,什麼會留存
台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傷痛史
看看——辛棄疾唯一留存的墨跡!
定格永恆,留存美好瞬間,高質感相機為你實現
印度最乾淨的村莊:至今仍留存母系社會,只生男孩會被人看不起
讓我們留存時間的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