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石魯(1919年~1982年),原名馮亞衍,四川仁壽縣人。因崇拜清初大畫家石濤和現代革命家、文學家魯迅而改名「石魯」。15歲考入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圖畫系,系統學習傳統繪畫,臨習石濤、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鳥,摹寫揚州畫派及吳昌碩等人的繪畫作品,為後來的國畫創作打下了基礎,抗戰爆發,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調入陝甘寧邊區文協美術工作委員會任創作員,他經常背著自製的畫板為當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紅軍、小八路畫素描速寫。沒有顏料和紙張作畫,便搞木刻,解放初,被安排到陝西美協工作,先後擔任西北美協副主任、《西北畫報》社社長、西安美協副主席等職,與趙望雲一起團結西北一批畫家,為創建「長安畫派」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石魯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學習中國傳統繪畫,進入創作期以後,藝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較寫實的通俗人物故事畫宣傳社會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畫《打倒封建》和彩墨畫《長城內外》。第二階段60年代,一方面以敘事、抒情、象徵手法結合的巨幅歷史畫《轉戰陝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灣途中》等一批新花鳥畫成為「長安畫派」較有影響力的畫家。第三階段70年代,他以花鳥大寫意為主,創作了一批極具個性化的詩、書、畫、印,具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以強力提按的用筆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構成了對傳統書畫的變革,成為書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藝術家。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曾擔任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陝西美協、書協主席,陝西國畫院名譽院長等職。為「長安畫派」的再度興旺不懈努力。其繪畫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他畫的山水畫驚心動魄,高亢激昂。華山天險、黃河咆嘯,表現得淋漓盡致。挺拔的松柏,冷峻的蘭梅,用筆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暢,痛快沉著。只是由於他的假畫太多,故其畫價在藝術市場上遭低估,除非是可靠的來源。


1、石魯 《轉戰陝北》


《轉戰陝北》創作於1959年,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208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該畫構思獨特,意境深遠,用傳統山水畫表現了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為中國畫的發展開闢出了一條新路。《轉戰陝北》是石魯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創作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畫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革命題材的繪畫創作之中。在石魯創作《轉戰陝北》之前,也有不少以「轉戰陝北」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但石魯的《轉戰陝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現這一歷史題材時,多以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為畫面主要內容,而石魯的《轉戰陝北》卻創造性地以山水為主,毛澤東和警衛員只在山水間占很小的位置。石魯在這幅畫中採用了間接描繪的方式,內在的表述還是敘事性的,但畫面的主體構成卻是山水。他通過描繪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眾的聯想。在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個宏大的歷史場面。


這幅畫融合了高遠和深遠兩種表現方法,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澤東的革命胸懷和英雄氣概。前面的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用了紀念碑式的構圖方法,再加上筆墨十分厚重,給人以崇高偉大之感,很好地襯托出了毛澤東高韜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近景山體上豎直的墨線壓住厚重的色調,顯示出直衝雲霄的勢頭,而這種勢頭又被長短不一的橫線多層次地截斷,遏制了上沖的感覺。這樣一來,在山體中就積聚了一股沉厚的待發之力。而位於畫眼位置的毛澤東側立像則是一條未被截斷的豎線,所有蓄積于山體中的上衝力在這裡得到了爆發,人物所佔空間雖小,卻有天地一人、統領山河之氣魄。人物設置偏向畫面的右側,又面向畫外,這樣就將畫面之勢引向畫外,沖向更廣闊的天地,形成畫面宏大的精神氣度。遠景以深遠法畫成,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面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這樣高遠和深遠的結合,在橫與縱的空間,以有限的畫面表現了無限的意境,使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風神氣度。據說這一構圖形式的靈感來自於從飛機上鳥瞰延安寶塔孤聳於陝北高原上的形象。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闊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陝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成為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經典。

《轉戰陝北》中的筆墨概括凝練、扛鼎有力,粗筆大線,抑揚頓挫,既有黃土高原的宏闊高邁,又有陝北民歌的酣暢嘹亮,豪放中見穩健,淋漓中見沉厚,有強烈的主觀表現性和筆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魯對筆墨的處理注重對「意」的表現,而不拘泥於具體物象的客觀表達。比如前景主要山體以濃重墨線勾勒結構,再附以大筆皴擦,十分概括。陽面渲染紅色,粗重的墨線與厚重的朱碟、赭石等色交疊擠壓,濃墨重彩,塑造出突兀而立、樸實雄渾的西北高原的藝術形象,造成了熱烈、沉雄、厚重與偉岸的氣勢。人物構圖雖小,但卻是整幅畫中最濃重的一處墨色,在虛淡的遠景的襯托下,顯得極有分量,穩穩地壓住了全局。石魯在這裡選用了毛澤東的側立像而不是正面像,避免了謹小失大,從而使這一形象更凝練有力。石魯認為:「畫有筆墨則思想活,無筆墨則思想死。畫有我之思想,則有我之筆墨;畫無我之思想,則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筆墨奴隸矣。」情動於衷,筆由心出,這是石魯的獨特個性。石魯在《轉戰陝北》中的筆墨表達與這一革命歷史主題水乳交融,使藝術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2、石魯《節近中秋》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節近中秋》描繪的是中秋來臨之前,黃土高原上的閑適時光。秋高氣爽時節的北方世界,明凈卻不失濕潤,呼吸著禾田香氣的小路靜靜伸向遠處,將觀賞者的目光和腳步不由得帶入畫面,順著作者的心意悠然前行。玉米地近景和土崖房舍遠景不僅形成了虛實濃淡的層次對比,而且將畫面空間斜向分割開來,與縱向蜿蜒的小路形成巧妙的平衡。淡月空懸的一角空白,既留來透氣又靜美空靈。玉米「叢林」迎面而立,線條勾勒與墨色點染形成優美的節奏,濕筆運就的肥美葉片伸張舞動,活潑地映現著小路上人來人往的生命氣息。

上世紀60年代初期,石魯的畫面構圖多以山水為主,人物為輔。《節近中秋》中的人物精巧地點綴在畫面盡頭,無論放大拉近了看還是遠觀,陝北男女老幼的神情動態都盡收眼底,用筆極簡卻形神兼備,有點睛之妙。一個濃墨渲染的土崖立在田地與人家之間,畫面中透視方法的運用,把人們的目光從各處集中到路的轉折、人的停歇、月的回應處,頗具美學意味。


3、石魯《凌霄花》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我們從這幅畫中不難發現,這是一幅狂放與內斂的矛盾結合體。大膽落筆,小心收拾,既奔放,又盡在掌控。同時,畫面那種紅與黑、濃與淡、干與濕等矛盾對立的統一,盡顯畫面的張力,使得觀者能從中感受到一種來自不屈的生命力的吶喊。畫上石魯題款:「李公青賞,長安廬屋舊人石魯。丹青不知老將至,老夫飲杜康大釀而後作焉。」由此可見,在創作《凌霄花》這件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前,石魯是有所準備的——飲酒。正如曹孟德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飲杜康大釀,微醒後作畫,一吐胸中豪氣,何等的愜意洒脫。「


而除了花葉之外,紙面上的書法題詞墨氣淋漓,北碑的刀砍斧鑿,縱橫開闔的霸悍之氣撲面而來。石魯的書法是用「畫畫的方式來寫字」,完全打破了傳統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面貌。他用自己獨特的書法語言,表現著內心激烈的清緒。他以方筆為主,用筆凝滯坎坷,鏗鏘有力,結構張揚,形成了「金錯刀」的獨特形式。讀他的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一生的坎坷以及剛直不阿的個性。所以說,石魯的字,不是一種純粹的寫字,而是一種心靈的吶喊,是一種呼喚,一種對正義的彰顯。他在書法方面達到的藝術成就,與他在繪畫方面的成就,一樣是至高的境界。


4、石魯《自古華山一條路》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石魯愛畫華山,出現在石魯筆下的華山,並不是道者歸隱煉丹的隱居地,也不是樵夫漁人的樂耕堂,更不是盜匪剪徑的亂石窩。石魯著意刻畫的是華山的險峻石骨,是它傲然挺立的精神,是它立高寒而不移的風骨,所謂把山水「當作人來畫」或許就是這種意思吧。便如石魯在《自古華山一條路》中對於華山的闡釋那樣,他把華山看做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人,一個雄壯有傲骨的男人,華山的精髓正在於此。華山自古以險峻著稱,一派山骨,錚錚鐵骨,直上直下,「自古華山一條路」就是這種感覺。石魯敏銳的抓住了華山險峻的最大特點,並不拘泥於山石樹木表面細節的摹寫,而是以簡括老辣的筆法、墨法,恣意放縱的寫出卓立險峻的華山。畫家截取了遊人攀登華山時的一段山色進行描寫,前景處寫巨石一塊,其上數棵老松盤曲蜿蜒。畫面主體部分為華山山體,山壁陡峭,如刀斬斧剁一般,一條窄且陡的山路依山向上,似乎將山峰一劈為二。畫家似乎刻意迴避了對於遠山的描寫,而是主要將筆墨用在了近、中景處山、石的描寫,這樣的處理方式頗有北宋范寬堂堂大山構圖方式的古風,這種構圖使畫面中的山體顯得厚重踏實。同時為了更加符合華山險要峻拔的特點,石魯運用幾乎豎直的線條畫出山石的紋路肌理,這樣,一種向上升騰峭拔的感覺便自然而生了。本幅中石魯用濃墨略略染寫華山松,其形各異,依山勢而長。華山少樹,偶有虯曲怪松自崖間石隙長出,也似錚錚鐵骨的華山一般,傳達出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石魯以華山為題材的系列作品中,絕少看到點景人物的存在。而在本幅當中,畫家卻出人意料的於險峻料峭的山道上,以簡約的墨筆,點出一行向上攀爬的登山客,雖只有寥寥數筆,卻能筆簡而意全,在峭壁懸崖間憑添一股生氣,這也是畫家本人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真性情的真實寫照。


名家推薦



著名畫家石魯國畫作品鑒賞



邱漢橋,我國成就卓著的山水畫大家,思想家。中國當代繪畫「北勢南氣」大格局理論思想的倡導者。當代藝術美學新哲思「忘我忘象」理論的創立者。提出當代繪畫新理論發展綱要邱漢橋十八字法 「 鎚頭皴和水潤墨漲法」是邱漢橋在中國繪畫近兩千年來技法創造中的第三十六皴法。


邱漢橋25歲作品《秋泉》《霜月花》《三月扣林山》《鄉夢》等入選遼寧省美術大展併入選文化部國外巡展和全軍美展。30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32歲作品《外面的世界》獲法國尼斯國際雙年展最佳作獎,33歲作品《三月尋故里》獲中日藝術展銅獎。36歲作品《世紀魂》獲全國第八屆全國美展最高獎。40歲作品《豐碑》獲香港全球華人藝術展特別金獎。43歲作品《雨後斜陽》榮獲聯合國和平金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簽發獎章及證書。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武警總部專職畫家,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成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勢南氣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古今真能作寫意畫者,必推任伯年為極致
夏忠憲:邱漢橋山水畫墨色的誘惑
畫壇巨匠潘天壽繪畫作品賞析
錢松岩:人可老,畫不可老,要日日新
回望千古大美永存——邱漢橋論述中國畫與哲學之理

TAG:北勢南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