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工業化起脊椎動物驟減,美研究稱保護環境比生物多樣性更迫切

工業化起脊椎動物驟減,美研究稱保護環境比生物多樣性更迫切

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及魚類在內的很多脊椎動物群體數量正在大幅下降,那這種快速衰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中美一項新研究認為是120多年前,當時正是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


這項研究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符雲新教授、中國科學院李海鵬研究員和張亞平院士等人合作完成,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他們使用新的群體遺傳學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700多種脊椎動物的遺傳多樣性數據,其中600多種被歸類為瀕危動物。


結果顯示,平均而言,瀕危脊椎動物的群體數量從123年前開始大規模下降,其速度是每10年種群規模下降大約25%

符雲新告訴新華社記者,相關瀕危物種數量的快速衰退始於19世紀末,最合理的解釋就是與當時工業化的擴張以及全球範圍的生態環境惡化有關,導致這些脊椎動物的棲息地大幅度減少。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對保護生物學具有指導意義,因為它把正常物種演變成瀕危物種的現象與人類活動聯繫起來,為19世紀工業化導致物種數量大幅減少和群體數量快速下降提供了遺傳學佐證


此外,這項研究成果還有助探討瀕危物種保護工作的重點應該在哪個方面。符雲新解釋說,他們的研究顯示瀕危物種與非瀕危物種在遺傳多樣性上確有差異,但沒有大到令人驚訝的地步,一些瀕危物種的群體數量只有正常群體的1%甚至更少,但它們的多樣性相比正常物種只是減少百分之二三十。換言之,許多脊椎動物瀕危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棲息地以驚人速度消失和環境的惡化,導致這些物種的群體數量快速下降,而不是因為生物多樣性太低而使得這些物種喪失了生存能力


符雲新說:「我個人認為,保護生物學裡強調物種和群體多樣性固然重要,但生態環境與棲息地的保護比物種內多樣性的保護更加迫切。」


(原文題為《新研究佐證工業化導致脊椎動物數量大幅下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李政道是怎樣成為科學大師的?
「太行」航空發動機有空中爆炸重大隱患?軍事專家:不靠譜
台灣研究團隊論文遭自然旗下雜誌撤稿,僅20天完成學術糾錯
鬧騰的《我不是潘金蓮》在美國安靜上映
中國西藏網:活佛培訓班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會繼續辦下去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愛護動物 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溫暖環境出生的爬行動物學習更慢
把植物武器化!新型人造生物能讓環境有武裝力量
環境污染對動物的傷害
為何環境及飲食生活因素易導致胃癌的青睞
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生態環境改善 珍稀動物種群有了自己的生態鏈
李文:空氣污染塑化劑等「環境生殖毒素」會引起不孕
用生命賺錢的煤礦工人,工作環境惡劣,健康情況堪憂
蚊媒傳染病的生態環境因素研究
多肉會傳播植物疫情,破壞生態環境?
這種動物對生活環境要求好高啊,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
印度童工在惡劣環境中艱難求生,一生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世界上最大野生動物保護區,兒童的生活環境令人堪憂
綠色植物相伴,為生活帶來環境和心靈的凈化
工作環境中導致肺癌的致癌物的預防
自然環境與動物剪紙結合藝術
胃癌的上升趨勢,不良生活習慣及環境污染有關係
生物、環境和材料領域中水的重要性與相關應用
環境微生物組研究:讓地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