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佛典比漢譯佛典的更權威?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
來源:師道大學堂
梵文佛典比漢譯佛典的更權威?
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
辛島靜志教授(前排中)與北京佛研所的法師們合影
2016年10月28日,日本創價大學辛島靜志教授應邀來到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做了題為 「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 的講座,受到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聖凱法師及佛研所辦公室主任定明法師、監學法雨法師、能仁法師等熱情接待。
【辛嶋靜志是日本創價大學教授、瑞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法蘭西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客座研究員,精通漢語、英語、德語、巴利語、梵語、藏語、犍陀羅語等多種語言。在佛教學、印度學、佛教語言等方面成果豐碩。著作有《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之研究》《道行般若經校注》《中亞出土佛教寫本·大英圖書館藏梵文殘片》(德文)等。】
講座從犍陀羅語本的《八千頌般若》殘片與最早的漢譯《道行般若經》的對比展開,通過一系列犍陀羅語與梵語和漢譯的對比研究,推斷出《道行般若經》的原典語言很可能是犍陀羅語。
順此路徑,通過語言對比研究,展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觀世音」最早譯為「窺音」 「光世音」 「現音聲」 「觀自在」 「觀世自在」最後是如何發展為「觀世音」的;思維菩薩實際上是觀世音菩薩等。
辛嶋靜志教授認為:早期佛典不是梵語,而是口頭傳誦;最初佛典不是文字版本,是口頭傳承;佛典是不斷變遷的;缺乏以上三個視點,就會像今天的大多數學者以為最早寫於11世紀至17世紀的梵語寫本就是原典,而輕視對漢語佛典的研究與重視。
辛嶋靜志教授通過對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的研究發現,早期通過犍陀羅語翻譯的漢譯大乘經典更接近原典,從而肯定了早期漢譯經典的地位和重要性。認為今天看到的最古梵語佛經寫本也是幾百年以來不斷進行梵語化、不斷進行錯誤的逆構詞、添加、插入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我們試圖正確理解早期大乘佛典、接近於原本的特徵或追溯它們傳播過程時,如果僅依賴現存的梵語寫本,是不可能理解佛典的真相。
很多漢譯佛典先於絕大多數現存的梵語寫本,尤其是公元2世紀至6世紀之間的作品,這期間的漢譯佛典多為完本,而且翻譯年代確鑿,是最為重要的研究資料。
除此之外,在中亞和「大犍陀羅文化圈」出土的古老梵語殘片和犍陀羅語殘片、于闐語文獻,藏語等,也可作提供大量線索來追溯佛教文獻的起源、發展和變遷。尤其是近年不斷發現的,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紀的犍陀羅語大乘佛典,很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大乘佛教的理解。
文/照片:德光
資料圖片:辛島靜志
禪林網
※禪門法眼宗二祖德韶禪師及其禪法要略
※近代禪宗三大師「虛雲、真空、來果」三位善知識不同方法的修學體會
※佛教發展與「看台灣」
※中國社科院權威分析:挾佛斂財危及佛教根基
※虛雲老和尚:明師是法身父母,恩德超過生身父母
TAG:禪林的博客 |
※梵語與佛典——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研究所
※佛典學佛必看!佛教動畫《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佛典故事:佛陀的教化
※【佛典故事】佛陀的耕耘
※金克木:怎樣讀漢譯佛典——略介鳩摩羅什兼談文體
※【佛典故事】佛與魔
※【佛典故事】佛救尼犍
※【佛典故事】釋迦牟尼佛畫傳(視頻收藏版)
※【佛典故事】搖鈴念佛
※【佛典故事】蕅益大師
※【佛典故事】優波伽的惡念
※【佛典故事】畫家的福田
※【佛典故事】佛化丑兒
※【佛典故事】福
※【佛典故事】掃地有大功德
※【佛典故事】「心凈則佛土凈」
※【佛典故事】念佛求魚
※【佛典故事】曠野鬼王
※【佛典故事】印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