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後,彼得·霍爾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留影(圖片來源:雷克斯REX)


彼得·霍爾(Peter Hall)執導的歌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Glyndebourne)上重新上演,樂評人魯伯特·克里斯天森(Rupert Christiansen)藉此回顧了這位偉大導演的一生。


現在的歌劇迷們覺得,就算懷有滿腹牢騷,也比祈禱演出不要雷人,演員不要蠻橫,劇情不要無聊好受得多。


在歌劇中摻雜無謂的情色與暴力場面一度可以吸引年輕人前來觀看,但如今已干擾了其自身的發展。不過鑒於傳統歌劇的魅力,這也不能令人信服,因為歌劇團的活躍需要新穎故事的注入,觀眾們也期待著特別的演出風格能為他們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只有少數導演可以駕馭這兩點,放棄乏味枯燥的表演模式,讓音樂劇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激起觀眾情感的共鳴。不可否認,彼得·霍爾伯爵便是其中之一。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彼得·霍爾在《茶花女》(La Traviata)的臨時綵排現場(圖片來源:科比斯圖片社CORBIS)



霍爾今年85歲高齡,體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從前。他為事業奔波忙碌了五十年:領導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十年,之後在國家大劇院(National Theatre)又幹了十年,期間涉足影視行業。直到五年前退休,他還在嘗試執導各類表演。


但他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他在歌劇演出風格上作出的貢獻。對於歌劇這一複雜又最具挑戰性的藝術形式,他通過鑽研莎士比亞和平特(Pinter)的戲劇,總結二者的經驗並將之與其自身良好的樂感、高雅的藝術品位以及對時代背景的敏銳度相結合,在不限制歌劇演員聲樂表演的前提下,為他們提供更為戲劇性的表演方式。

包括黛博拉·華納(Deborah Warner)和菲利達·勞埃德(Phyllida Lloyd)在內的很多電影導演都轉行做起了歌劇,但沒有一位能與霍爾相媲美。40年以來,霍爾導演了30部風格迥異的歌劇。儘管他最先承認這些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它們都飽含他對藝術美的追求,其中大獲成功的也不在少數。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1965年的彼得·霍爾(圖片來源:雷克斯)



1965年,霍爾憑藉初出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熱情投入歌劇演出中。他製作的勛伯格(Schnberg)的《摩西與亞倫》(Moses und Aron)在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上演,但卻因其中一幕狂歡場景中意外曝出的女性裸體而見諸於報,引發廣泛議論。

不過之後他在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的幾場演出都獲得了成功,其中包括蒂皮特的《煩惱園》(The Knot Garden)首演和與年輕的科特魯巴斯(Ileana Cotrubas)合作的《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由於他請願增加工作量,但隨時又可能撂挑子不幹,他和科特魯巴斯的合作關係意外縮減,音樂指導科林·戴維斯(Colin Davis)也對他非常不滿。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彼得·霍爾和他當年的未婚妻萊斯利·卡倫(Leslie Caron)(圖片來源:蓋蒂圖片社GETTY)


霍爾還曾去往國外指導歌劇表演,比如八十年代到德國拜羅伊特(Bayreuth)演出瓦格納(Wagner)的《尼伯龍根的指環》(Ring Cycle),這一歌劇演出後來由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繼承創新並重新演繹。霍爾這部歌劇突出展現的是瓦格納的浪漫主義,而非其政治觀帶來的反動思想,至少從當時拍攝的照片來看,它的舞台表演絢麗華美。


但霍爾還是最喜歡在格林德伯恩表演,他說:「這座深居於蘇塞克斯唐斯(Sussex Downs)的小小歌劇院於我而言,其分量堪比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 upon Avon)。」(註:斯特拉特福德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在這裡,他帶領一個成立大約35年的歌劇社團並指導了18場表演。


今年夏天,霍爾導演的名作之一——布里頓(Britten)的《仲夏夜之夢》回歸上演,魔幻再現精靈出沒的奇幻森林。1981年,也就是布里頓去世五年後,他的搭檔彼得·皮爾斯(Peter Pears)觀看了這場演出。看後的他千言萬語化作熱淚:「我真希望本今晚也在這裡。」演出第一場好評如潮,《歌劇》(Opera)雜誌點評它是「一個歡樂的時刻」。在經歷九次重演後,它依舊出類拔萃,無與倫比。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1981年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表演的《仲夏夜之夢》



霍爾最早在格林德博恩上演的歌劇屬於早期巴洛克風格,比如卡瓦利(Cavalli)的《卡里斯托》(La Calisto),模仿的是17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歌劇特色,同時也讓快被世人遺忘的作曲者卡瓦利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霍爾最喜愛的一部歌劇是蒙特韋爾迪(Monteverdi)的《尤利西斯返鄉記》(Il Ritorno di Ulisse),他評價說:「這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


霍爾的御用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詹妮特·蓓克(Dame Janet Baker),她認為和霍爾合作「是她作為歌唱演員的極致體驗」。1982年,他們一同創作了格魯克(Gluck)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這也是蓓克的收官之作。


莫扎特的曲子一直是霍爾的終極挑戰。他發現《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創作起來「難於上青天」,不管是找科特魯巴斯(Cotrubas),奇里·特·卡娜娃(Kiri Te Kanawa)還是弗雷德里卡·馮·斯塔德(Frederica von Stade)來演,他都覺得「差強人意」。他在九十年代第二次製作這部歌劇,由傑拉爾德·芬利(Gerald Finley)飾演費加羅,蕾妮·弗萊明(Renee Fleming)飾演伯爵夫人。這一次應該是經過了深思熟慮。



彼得·霍爾:歌劇界的傳奇



2005年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表演的作曲家焦阿基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灰姑娘》(La Cenerentola)(圖片來源:科比斯圖片社)


霍爾對他製作的拜倫版《唐·喬瓦尼(唐璜)》(Don Giovanni)也不甚滿意。他在1977年歌劇演出後寫道:「我從未完成過這樣一部半成品。」接著第二年他又稱《瘋狂慾望》(Così fan tutte)「是我執導過的最難的一部……如果我能進一步改進,它大概可以更好。」但實際情況是,他因為這部歌劇第一次與天資卓越的女中音歌手瑪麗亞·艾雯(Maria Ewing)碰面,後來艾雯成為了他的第三任妻子。


儘管他對自己基於莫扎特名曲製作的歌劇持保留意見(比如認為在考文特花園上演的《魔笛》(Die Zauberflte)「是個雞肋」,還有他絕不會涉足《伊多梅紐斯》(Idomeneo)和《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他的歌劇演出始終座無虛席。


霍爾製作過四部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但手法不定,且反響平平。但極富夢幻的《費德里奧》(Fidelio)、《卡門》(Carmen)和《亞伯赫林》(Albert Herring)(這部歌劇是霍爾在東安格利亞(East Anglian)的童年寫照)可以稱得上是他的代表作,它們反映了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可以信賴的人所流露的真摯情感。2005年,羅西尼(Rossini)的《灰姑娘》帶著質樸優美的旋律,成為這位深愛歌劇的偉大導演的謝幕演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網 的精彩文章:

為何嬰兒時期不記事兒?
指間符號:煙霧撩人五百年
嬰兒時期為何沒有記憶,美好的「第一次」都被遺忘
深秋大天鵝、鴻雁百萬候鳥集結 場景美輪美奐
莎士比亞的政治傾向:被忽略的保守主義

TAG: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