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由湖廣地區向四川的人口遷移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較大規模的——分別發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已發遷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天災又有人禍。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人蜀,又可以分為四類:

1.紅巾軍農民大起義開始之後,湖北地區若干家資較豐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紛紛「避難入蜀」。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領大批湖北軍民人蜀。當朱元璋的軍隊攻佔湖北之時與之後,若干原來紅巾軍舊部或與紅巾軍有聯繫的人,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擊,也紛紛逃奔巴蜀境內的明氏」大夏」政權,求得保護。

3.朱元璋派湯和率大軍由湖北攻人巴蜀,派傅友德由陝西攻人巴蜀,以後駐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4.明代初年,為了控制巴蜀局勢,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鑒於巴蜀地區人少地多,急待墾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鄰近巴蜀的湖廣移民入蜀,這是整個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現存的很多家譜族譜中,都記載著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間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經歷。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I「湖廣填四川」的大致情況。

由於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人川的人民生活比較安定,經濟有一定的恢復,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經濟還未完全復甦,又進入了一個比宋元之際時期更長、情況更烈的戰亂時期,巴蜀人民遭到了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浩劫。對於這場浩劫的存在,古今均無異詞。但這場浩劫的原因,看法卻各有不同。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在清代的史書中,多認為這場浩劫是因為「張獻忠屠蜀」,或者說「八大王剿四川」。

另一種意見認為,張獻忠農民軍在巴蜀與明軍作戰,與地主武裝作戰,以後又與清軍作戰。幾年的拚死戰鬥中,當然要殺人;為了鞏固新建的政權,鎮壓反抗者,當然也要殺人。但張獻忠在巴蜀活動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區長達80年的戰亂中只佔一個很短的時期,對於巴蜀地區人口銳減與生產殘破,張獻忠農民軍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學家大多持這種看法。

明末清初巴蜀地區人口銳減的原因,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先說天災。在明代最後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災,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飢,人相食,草木俱盡,道殣相望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盡沒」(《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區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慶《江津縣誌》卷五)。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所謂人禍,主要的不是指戰場上兩軍的殺傷,而是指在戰亂中對平民直接的屠殺和劫掠。早在明萬曆年間,就有土司楊應龍的叛亂,天啟、崇禎年間,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亂,當時「圍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稱沃野,已半沒於荒煙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李自成、張獻忠軍曾幾度人川,最後張獻忠在成都建國,農民軍要鎮壓「鄉紳」、「官員」和各種反抗者,明軍要鎮壓各地「喜於從賊者」,雙方拉鋸般作戰十幾年,也就是十幾年的糧荒。張獻忠摧毀了明代各級權力機構,但並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在張獻忠犧牲,農民軍退走雲貴之後,全省出現了十幾年的權力真空,呈現出空前的無序狀態,用當時人的記載,是「四方烏合之眾雲集成都,……互相吞併者指不勝屈。孑遺無幾之民復見斃於群氛,田園荒蕪,饑饉頻仍,父子流離而人相食」(同上)。張獻忠部退出的同時,清軍又進川來。清軍與殘餘明軍和抗清武裝的戰火尚未完全熄滅,吳三桂叛軍又與清軍在四川大戰,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後,巴蜀的戰火才基本停熄。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巴蜀地區就是這樣地經過了約80年的戰亂加天災,造成了人口的急劇下降,生產的極度荒殘。作為歷次戰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況尤為惡劣,原來的繁華城市竟有虎豹棲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撫不能進駐成都:而駐在川北的保寧(今閬中),順治十八年才人駐成都。至於有的縣城,則到康熙年間才修造縣衙。

面對四川人煙如此稀少,經濟如此殘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採取了若干相應的措施。一方面,將明代所設州縣大量裁撤合并,就以過去最繁榮的成都、重慶兩府為例,成都府裁撤了雙流、彭縣、崇寧、華陽;重慶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銅梁、定遠、武隆。這些縣,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陸續恢復。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儘可能從外省移民人川。

清初的移民入川,規模大,時間長(從順治末年開始,實際上結束於乾隆中葉,共約100年),官方措施具體。順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時,就宣布四川無主荒地聽憑墾種,永佔為業,免田賦5年,官府還設法支援耕牛種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人籍。以後又以種種措施鼓勵地方官招撫流民,州縣官凡安插300戶者,現任官提升一級,候補官授以實職。

在種種措施之下,清初從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陝西等省招來了大量移民,因為仍是以湖廣地區為主,所以一般都稱為「湖廣填四川」,這是繼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後,更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為了組織移民人川,順治和康熙年間兩度在湖廣和四川地區只設_個總督,時稱川湖總督,先駐湖北荊州,後駐四川重慶。

清代初年的「湖廣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人川,這個數字很難估計。但從若干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於土著是毫無疑問的。如乾隆年間竇啟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說:「其民則鮮土著,率多湖廣、陝西、江西、廣東等處遷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賈,俗尚不同,情性亦異。」當然,各縣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縣又比其他地區為高,最高者可達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說:成都府;「百十秦、晉、楚、豫中,土著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覽.成都之成都人》說:「國初亂平,各省客民相率人川,插站地土,故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廣占其多數,陝西人次之。」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嘉慶年間,六對山人在《錦城竹枝詞》中描繪更為形象:「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從全省情況估計,外鄉移民約佔總人口的70%左右。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

這樣多人從外省進入四川,大量墾殖荒地,促進經濟復甦,這是必然的。我們更要看到的是這樣多的「士、農、工、賈、胥、役之類」的外地人人蜀,必然將各地的生產技術、各地的先進文化帶人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糧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紅苕(即甘薯),就是那時從福建、廣東傳人的。嘉慶《資州志》卷八載:「(紅苕)瘠土沙土皆可種。先是資民自閩粵來者始嗜之,今則土人多種以備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經濟作物煙葉,也是清初傳人的。如川大圖書館藏《重修傅氏宗譜》載:江西瑞金人傅沐榮於雍正時遷入四川金堂,「廣種煙草,時蜀中未諳煙法,而滿蒙八旗弁兵所必須,故一時傅姓煙草重於錦城」。我們在本書中專門論述過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讚揚的三絕:川菜、川酒、川劇,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傳人的多種成分之後發展起來的,以上,就是巴蜀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大致情況。通過上面的論述,應當得出這樣的

「湖廣填四川」,是由於四川地區幾度人口銳減之後,從明代初年開始的,在清代初年達到高潮的大規模移民入川的一個歷史過程。其結果是使四川地區接納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總數超過了四川本地的土著。大量移民人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促進了四川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使得四川地區清代以來經濟文化的復甦和發展更加具有兼容並蓄、匯納百川的顯著特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雨堂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失落的文明之亞特蘭蒂斯
揭神秘瑪雅水晶頭骨:13個能揭開宇宙之謎?(全文)
二戰世界各國海軍排名
為何乾隆盛世是一個「飢餓的盛世」?看看英國人怎麼說
晚清中興名臣李鴻章書法欣賞,水平如何您說了算

TAG:聽雨堂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名馬
封建歷史上四大帝國疆域圖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古都
不只有「湖廣填四川」:揭密四川歷史上的八次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東都」:三個在河南省!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劍
盤點歷史上最強大的七大帝國:中國唐、漢、元三朝上榜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裕的七大城市,不亞於北上廣深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醫
中國歷史上十大亂世「流氓」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戰神
中國歷史上五大千古留名的梟雄,楊廣第四,曹操第一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屠夫!
盤點中國歷史上最美的「五大艷后」
中國歷史上八大篡位皇帝
中國歷史上三大「龍興之地」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十首古詩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紅顏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