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點擊播放 GIF/2046K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傳習錄》上記載,弟子王艮一天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


王艮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王陽明曾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麼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啊。」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王艮尷尬的一笑:都是聖人。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陽明說的「聖人」,就是致良知的人。從孟子到王陽明,一以貫之: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良知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世界上,賢者與作惡者、智者與愚者、成功者與普通人,其中差別並不在於內心良知良能的多寡有無,因為良知是每個人的本性;而在於,每個人多大程度上認識到、多大程度上發揮了這種良知良能。


所以王陽明說,良知良能人人皆有,聖人和愚夫身上都有。聖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惡是習氣,善是本心


正是因為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善才成為人的本性本心中自然而然的存在。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人的惡行惡念,都是後天的習氣。也就是說,惡總是在人的生長中所養成的、被熏染的。而善念,則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是本性。

人之所以作惡,並非是因為泯滅天良,並非是因為沒有善根,而是因為後天養成、熏染的惡習遮蔽了人的本性。根據王陽明的心學,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逐惡習,正如太陽驅逐霧氣一樣。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致良知:反求諸己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在於體悟良知、致良知。而致良知的要點正在於反求諸己和知行合一。


「反求諸己」,出自《孟子·離婁上》。求:尋找。諸:之、於的合音。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王陽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知和行本來就是知和行本來就該是一體兩面。一方面,行必須有知的指導,行必須藉助知的反思;而行則可以檢驗、修正知。


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所以心學的落腳點和歸宿,始終在反求本心、致良知。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付出為因,回報為果
《圍爐夜話》三要:為善不居,休爭閑氣,知足常樂
孔子言天命:存敬畏心,持進取心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人人心中各有個聖人
千古完人王陽明:中華最後一位聖人,一生伏拜陽明
日本人最崇拜的五個中國人,王陽明僅排第三!
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半個是誰?
王陽明:人心一點靈明
儒門之內,我只服王陽明、曾國藩二人
王陽明:聖人的平常心
王陽明心學:人最怕一個「傲」字!
王陽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門第一人~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王陽明,一個不羈少年的聖人之路
王陽明: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陽明VS曾國藩:開明的聖人先賢
中日之間只有一個王陽明的距離?真相驚人!
王陽明: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錢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 就這2個詞5個字
王陽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王陽明,我十二歲就立志要做聖人了
錢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兩個詞五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