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天天快報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微頭條2016-11-25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生態環境的危機、科技狂人的陰謀、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生物工程的倫理困境……在眾多科幻電影和電視劇中,這樣的情景反覆出現。不久前開播的英劇《黑鏡》第三季,更是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下的獨立故事,直截了當地展現了科技濫用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科幻影視是否集體選擇了對科技的悲觀態度,又為何會偏愛展現黑暗的未來呢?


黑色的反思作品


拍照、發布、求點贊,已成了很多人使用社交網路的「規定動作」。不知有多少人想過,如果沿著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我們的生活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


《黑鏡》第三季開篇一集《急轉直下》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可能,那就是對社交網路極度依賴使得人們不得不臣服於其掌控之中。在這個故事裡,人們的生活已經被社交評分系統所主導,獲得高評分的人會受到尊重,得到低評分的人只能被眾人排擠。女主角蕾西正是這樣一個依靠社交評分而生存的平凡女人。為了獲得高評分,她每日對人笑臉相迎,最害怕被別人打低分。她看中了一套公寓,但只有評分在4.5分以上的人才能享受八折優惠。她下定決心要住進去,於是開始了為求高分的荒誕過程……

「《黑鏡》是非常黑色的、比較集中地體現對科學技術反思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如此評價說。在接受記者採訪前不久,他剛剛看完《黑鏡》第三季。


「《急轉直下》這一集描繪了一個反烏托邦色彩的未來世界,雖然用了溫馨的粉紅色調,但實際上在那個靠打分生存的世界裡,人的生活已經變得非常虛偽和艱難。」還有一集讓江曉原印象深刻,是說人們眼睛裡看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被記錄在一個晶元里,這些記錄可以被調用觀看。「這樣的後果很可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幾乎變得透明,隱私蕩然無存,很快就沒辦法再相處下去。」江曉原說,「這些都是對技術運用到一定程度後的荒謬景象進行的想像,這種想像其實就是對科學技術本身的反思。」


「《黑鏡》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不靠展示炫目的科技奇觀、視覺效果來抓眼球,而是一直在討論人們生活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它本身其實不作評判,只是用好故事的方式展現給你看,但其實思想都貫穿在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韓連慶說。


影視中的科技形象


熟悉科幻影視的人可能會發現,這種對科技使用的憂慮並不鮮見。

201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電影《她》曾引起廣泛討論,這就是一部探討人與科技關係的電影。男主角西奧多在人生最失意和孤獨的時候,愛上了他電腦和手機智能操作系統的化身—— 一個有著自我學習能力的聰明女性薩曼莎。科技本著解決人類難題的使命創造出了這樣聰明的智能系統,以滿足孤獨者的情感寄託需求,但世界真的會因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智能系統就充滿幸福嗎?在影片的下半段,西奧多和薩曼莎發生了爭吵,因為他發現,薩曼莎並不屬於他一個人,而是同時和8316個人交談,並和641個人發生著戀愛關係。


「科幻影視對科技的態度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科幻作家鄭軍告訴記者,「比如科幻片《明日世界》就認為人類未來本來是光明的,大反派散布恐懼情緒,人為製造黑暗的未來。阻止他的陰謀成為這個電影的主線。《極樂世界》則完全相反,未來的科技被富人掌握成為壓榨窮人的工具。」


但江曉原對此並不認同,在他看來,在這些年自己觀看的上千部西方幻想電影和不少科幻小說中,「竟沒有一部是有著光明未來的」。


這種態度在早期科幻創作中就已經顯露出來。「早期的科幻小說,比如儒勒·凡爾納在19世紀後期創作的那些作品,對未來似乎還抱有信心。不過,在被奉為西方科幻小說鼻祖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中,已經就沒有什麼光明的未來了。就是凡爾納晚年的作品,也開始變得悲觀起來。對於未來世界的信心,很快就被另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所取代。」江曉原說,「比如,在英國人韋爾斯的著名小說《時間機器》中,在公元802701年的未來世界,已是文明人智力早已退化、被當作養肥了的畜牲隨時遭到獵殺的暗淡環境。在他的另一部小說《星際戰爭》中,地球人幾乎被入侵的火星人征服。」

如今的科幻影視,在江曉原看來,雖然在結尾處,當然會伸張正義,懲罰邪惡,但編劇和導演也從不向觀眾許諾一個光明的未來。「作品主題總是資源耗竭、驚天浩劫、科學狂人、專制社會等,作品中的科學技術,不是被科學狂人或壞人利用,就是給人類帶來災禍。」


為何樂於展現科技的負面效應


為何科幻影視作品樂於表達科技的負面效應?


在江曉原看來,這從表面上看,可能是因為如果一味展現正面,恐怕只能流於淺薄庸俗,而悲觀的態度和立場更有助於產生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比如電影《火星救援》,實際上就是一部美國航天局(NASA)的宣傳片。事實上,在電影拍攝過程中,NASA確實提供了大量的支持。電影也投桃報李,對科技予以正面呈現。但這樣的作品不僅沒有思想深度,在價值體系上也危機重重,只能讓人們去討論其科普價值。」江曉原說。


除此之外,思考科幻影視中反思科學的動機,江曉原認為,還需要與西方近幾十年流行的某些後現代思潮,比如反思唯科學主義等聯繫起來。「事實上,在科幻電影創作領域,這種對科技的反思已經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創作綱領』,每一個進入這一領域的創作者,都會很快意識到,目前在該領域中只有這個綱領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鄭軍看來,科幻影視中對科技正負面角色的描繪則可能源於「局內人和局外人的衝突」。


「在科技人看來,技術是我們製造的,我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我能控制它,當然不會害怕。對於只接受這些技術的人來說,他們眼前是一個個『黑箱』,再加上科技界忽視科學傳播時間太久,不去主動消除社會的恐懼情緒,就形成了今天這種局面。」鄭軍介紹說,「從科幻文學歷史上看,人文知識分子寫的科幻往往反科技,比如福斯特的《大機器停止轉動》,科學人寫的科幻往往歌頌科學,比如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


「科幻文學最初是人文知識分子開創的,從凡爾納開始才有一些科技人,或者重視科技的文人寫科幻。我們今天熟悉的科幻文學面貌是這些人定下來的。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人文知識分子趨向於反科技,後面出現的科幻小說就朝這個方面偏。科幻影視比科幻文學晚成熟很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定型。那個時候,人文藝術思想界的反科學思潮已經很旺盛了,所以我們熟悉的科幻影視看上去比科幻小說更反科學。」鄭軍說道。


科幻影視的使命


影視是類型化的,可謂各有各的擅長。科幻影視主要討論科技與人類、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在鄭軍看來,在這一主題上,科幻影視作過很多探索,這是它最大的貢獻。


江曉原更是明確地說,反思科學正是科幻電影獨特的貢獻。「科學技術可能會產生的弊端,誰來反思,哲學家離公眾太遠,只能由大眾最能接受的影視藝術來完成。」江曉原說道,「科幻影視對技術濫用的深切擔憂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至少可以理解為對科學技術的一種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幻想作品無疑是當代科學文化傳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現在看來,至少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似乎也只有科幻在一力承擔著這方面的社會責任。」


對於當下科幻影視的思想性,鄭軍並不太樂觀。「現在整個社會對這些問題都不是很明朗,爭論非常多。影視人畢竟不是思想家,他們要吸收思想界、文化界的成果再創作。」鄭軍說,在自己這個將近40年的科幻迷眼裡,現在的科幻影視並不如30年前的有思想。


「現在是個文化思想停滯的年代,大家都在炒幾十年前的冷飯,爭論一兩個世紀前的舊話題。電影人吸取不到什麼新營養。思想內涵是實打實的東西,這是只靠想像力解決不了的。」而對於中外科幻影視在科技角色呈現上的區別,鄭軍表示,國內現在還沒有成型的科幻影視,所以也無法比較。


「當下國內科幻影視很少拍,至今還沒有高思想性的科幻影視作品出現。」江曉原說,「但有些科幻小說已經體現高度的思想性。比如韓松的作品,風格與《黑鏡》很像。雖然僅從小說的形式上看,他的作品並不是非常適合拍電影,但也不必太拘泥。如果能拍成科幻影視,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科學周末(kexuezhoumo)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頭條 的精彩文章:

這場關於智慧城市的思想碰撞,激起了怎樣的「火花」?
別因大熊貓「降級」停止保護腳步
12個世上最不可思議巧合,人類永遠沒法解開的謎團
娛樂圈「好男人」黃磊,保持人設不倒的秘密武器
「電梯墜落」時該如何反應?這些方法或許能救你命!

TAG:微頭條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幻電影黑科技,十大科幻電影
國內科幻電影「難產」 「燒腦」科幻片需「走心」科學家
科幻電影中最常用的十大黑科技!
科幻電影中的黑科技是如何影響現實設計的?
最早的科幻電影是什麼?
《環太平洋》怪獸跳起魔性迪斯科,這部科幻電影的腦洞太大!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高科技成為現實?
解讀科幻電影里的「妖艷尤物」形象
如何從科幻迷進化成科幻電影導演
科幻電影《幻體》
漫威電影里那些迷人的黑科技 鋼鐵俠其實不是夢
遊戲電影中精妙絕倫的科幻建築、機械是如何設計的?
九部太空科幻電影,帶你漫遊宇宙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VR技術
大話科幻電影之《奇異博士》
好萊塢科幻電影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科幻迷們,這五部冷門的科幻電影,你硬碟里有嗎?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虛擬現實技術
《科學小飛俠》真人版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