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文 |許倬雲

以義理之學的方向討論,世界的成敗興衰,確實值得我們警戒。《易經》呈現的總體形象,成功不會持久,失敗也有回頭的機會,當事人自己的作為,相當程度地決定了,未來成敗的方向。據說孔子晚年,對《易經》特別有興趣,他對《易經》的了解,似乎是在從成敗吉凶現象,提醒人間,有若干行為模式,是會引向好的結果,而另外一些行為模式,則是會招致失敗。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孔子在《繫辭傳》里說明文王興易之後,即從六十四卦中選出九卦,教人自修其德,以防憂患於未然。這九卦就是:天澤「履」,地山「謙」,地雷「復」,雷風「恆」,山澤「損」,風雷「益」,澤水「困」,水風「井」,以及隨風「巽」。

九卦的精義,孔子在《彖傳》《象傳》里各有解釋,《繫辭傳》又特別說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這一節,孔氏《正義》說: 「明九卦各與德為用也。」漢代的易家,象數之學頗盛,王弼以後,義理之學是儒家易學的主流。主要的方向,儒家以世間事物發展的方向,提醒大家,以謙讓謹慎面對勝利,以堅毅忍耐面對困境。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孔子像


道家以儒家易學,卻提出不同的想法,認為一切變化的原則,應當是思考的第一步,至於修德的「德」,尤其依據「德」而發展的行為模式,「禮」,終於只是 「道」的延伸而已。所以,老子《道德經》第38章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我有一位老朋友裴德愷,從《道德經》中,抽出十句名言,當做道家處世態度的形上學依據,和行為模式的指針。這十句話,排列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治大國,若烹小鮮。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9、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其中第六、第七這兩句,正是《易經》取象自然的說明;第八句幾乎就是說明陰和陽二元,而又將二元結合成卦象的三線,然後以三線組織為六爻,表達代表萬物的種種卦象。至於其他各句,尤其第二、第四、第五和第九、第十,各句,相當具體地歸納了《易經》中,繫於成敗吉凶的應有態度。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老子像


我以為,老子對於《易經》代表的象數之學,轉變為義理的原則,較之儒家,似乎更為契合。老子「道德經」,道,應當是代表變動的原則,德,應當是各個變動因素的屬性,兩者相合,才有變動的現象和過程,這應當就是《易經》本身陳述的主體。我以為,老子的身份,據說是柱下史,也就是史官。本章前面曾經提到,《左傳》和《國語》有二十多條有關《易經》占卜的討論,那些參與討論者,幾乎都是祝、宗、卜、史一類人物。假如老子是史官,他也會熟悉於《易經》的占卜及其解釋。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似乎真有相當一致之處。


莊子是道家的另外一派,《莊子》一書的核心思想,可以齊物論和逍遙遊作為主體。他也注意到世界萬事、萬物變化不居的過程。可是,他的論證和老子很不一樣,老子著重在正反之間的辯證關係,所以柔弱勝剛強,而「無」在「有」之先。莊子從齊物論的立場,卻是以為一切變化之後,呈現的異相,雖然各有不同,若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許多不同的異相也就抹平了。所以,大鵬鳥展翅千里的快樂,和後院鳥雀跳躍樹枝的快樂都是一樣的。泰山高聳,和山下土丘,換個距離看,也都相差無幾,八百歲的椿樹,和朝生夕死的蕈類相比,若是從不同時間尺度來觀察,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


莊子創造了一批「畸人」,如《人間世》中的支離疏和《德充符》中的哀駘它、兀者王駘、叔山無趾……都是外形醜陋,而德性高尚的人物。例如「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理解是何種殘缺的病症。又如,哀駘它乃衛之「惡人」,「以惡駭天下」等,強調形與神之間的嚴重失衡。他以為:「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他所注意,乃是「道」與精神的相契,形貌就不是注意之列了。這一套說法,也是從齊物觀點的論述:至高至上的智慧,卻與醜陋的形象,可以合而為一。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莊子像


莊子也認為,智慧來自感官,感官本身卻有其局限之處。他的預言,「混沌」是最原始的狀態:《莊子·內篇·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因此,莊子認為,有了感官和智慧,反而失去原始的真相。莊子的說法,較之於老子,似乎更為虛無之論,反而將變化的現象,模糊於「齊物」了。


漢代道家另外一本經典《淮南子》,陳述了塞翁失馬的寓言:《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這一段故事,確實肯定了老子所謂「禍福相依」,又回到了《易經》陳述的方向。於是,中國的成語之中,就有「慶者在室,吊者在閭」,這種長存戒慎恐懼的心態,何嘗不是由《易經》直接引申的傳統。


從《易經》變化的系統論有關的發展,論儒家和老莊的區別:儒家的基本態度,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高度的積極性;但是從《易經》的變化中,儒家也發覺,禍福相依的正反辯證。老子正是從正反辯證,肯定一個原則與屬性互相配合的變化。莊子卻距離《易經》的傳統比較遠了;容我借用當年胡適之所說的「差不多先生」,這個名稱,似乎頗可用來形容莊子的「齊物論」。在「差不多」原則下,正反辯證也變成模糊了,於是,戒慎恐懼的心態,也將無所著落。


到了今天,《易經》的傳統,還是滲透於民俗之中。台灣的廟宇,幾乎都有抽籤的設備。林衡道先生出自台灣首富板橋林家,可是並不如所謂貴公子享受繁華,他終生的學習興趣,是台灣的民俗。1960年代,他曾經帶著我,和幾位台大人類學系的朋友們,參觀台北市附近的廟宇。從這些廟宇的抽籤設備,可以看出其《易經》的傳統。雖然他們以擲茭,代替了筮卜,簽筒裡面的竹籤,則是號稱「諸葛八卦神數」;簽筒中的竹籤,基本上是六十四或者一百二十八條,分別代表六十四卦,或者六十四的倍數。(假如按照三百八十四爻之數,恐怕三百多條竹籤的簽筒,沉重無法搖動。)以簽筒搖出來的號碼,對照簽簿上的說明,或者釘在牆上的籤條,廟祝會為信者解釋,籤條的預言。


這些籤條上面的句子,已經不是《易經》的原句;然而,幾乎每一個竹籤,占卜出來的預言上,都會有禍福相依的觀念,會告訴啟示好運快來了,或者提醒要注意好運後面的厄運。這個傳統,深入人心,民間對於自己生涯的規劃,和心態的安頓,很受這一類籤條上預言的影響。《易經》的傳統,於是經過民俗的抽籤方式,深深地滲透於一般小民百姓精神的生活。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對於事物的發展,存有戒慎恐懼之心,乃是中國文化呈現的特殊現象,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而論,從宗教改革以後,假如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說法,新教徒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彰顯神的恩寵,神的恩寵不是人能計算,因此,人只有不斷努力,積極進取,以求更輝煌的成果。這種一往直前的積極性,乃是三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不斷擴張和成長的主要動力。


寓居美國幾十年,我看見的常態:一家企業,辦得很成功,於是不斷擴張,擴張到極度,崩垮下來了。世界的強權,一個霸主接一個霸主,都是到了擴張的極限,崩垮下來了。西方積極進取之心,是強大的動力,可是,西方的精神,缺少了尋找問題根源,而只是處理已經發作的問題,往往不注意久以埋伏的病根、及時注意。


如上所說,中國人戒慎恐懼之心,反映於成語:千丈的長堤,有一個螞蟻窩,就可以造成潰壞。一座堂皇的建築物,會因為煙突上微小的縫隙,而失火焚毀。回到諸葛亮,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看盡變化以後,才獲得的智慧:一切都在變化,沒有值得驚嚇之處。另一方面,「諸葛一生惟謹慎」,即是終生小心翼翼。「謹慎」二字,我曾經聽嚴靜波先生闡釋,「謹慎」是「謹小慎微」,也就是注意到事物轉變時,一個小小的變化,這就是「知幾」。真正能辦大事的人,能抓住變化的「幾」,可以趁機開展,也可以及時矯正。

許倬云:周易思想對當代中國人有什麼用?



諸葛亮像


這種理念,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公私人物,大概都可以看出;他們能辦大事,就是因為他們能注意到微小的變化。如此精神心態,可說是儒家與老子兩種思想的結合。也是《易經》提示的思考方向。一方面積極進取,一方面謹小慎微,兩者相合相配,反映了中國人,辦事業的一種內在的緊張。韋伯理論,認為基督教新教的教義,有一種內在的緊張;這一緊張心態,成為資本家終生奉獻於事業的動力。中國儒家從士大夫到庶民,其實也都有上述積極進取、謹小慎微的緊張。余英時先生在討論中國的商賈,也具有一種韋伯式的精神,他提出的理念,也就是這一類的內在緊張:也許可以說是自我的期許和自我的監督。中醫藥的重要商家同仁堂,有一副對聯,「合葯雖無人見,用心自有天知」,此處的「天知」其實就是自己良心的監督。


正因具備如此心態,一些中國老人家,常常在族訓、家訓中,對子孫有所訓示。我們家裡的祖訓:「富不癲狂,窮不失志。」先父將之修改:「得意時莫癲狂,失意時無喪志。」這就將貧富對立,解釋為「得意」和「失意」之間的平靜,也就符合了諸葛亮寧靜淡泊的期許。先母也曾經提起過,舅氏章家的家訓,「人做事,有三畏:畏天意、畏人言、畏良心」,對自己行為的監督者,就是自己的良心。


凡此戒慎恐懼之心,普遍地滲透於中國的精神生活。中國人做事,即使在積極進取的時候,由於這些戒心,往往要及時收斂。也許中國人的衝勁和動力,不如今日的西方文化,然而,中國人可以在自我監督的心態中,獲得一些寧靜和淡泊。當今中國已經深度西化,盼望我人仍舊保留常常反省戒懼的心態,則中國人在舉世惶惶之時,留得幾分清明的理性。


原標題:周易思想的當代意義


【作者簡介】


許倬雲|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名歷史學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郝建:要不要回戰場,李安和比利·林恩想法一樣
止庵:塞尚風景畫畫的是天地不仁
張鳴:20億買人的尊嚴?想得美
徐家寧:日本攝影師山本贊七郎給慈禧拍過照嗎?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德魯克的關鍵思想:如何成為有用的人?
那些「無用」的思想對人類有多重要?
有人說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幾千年,你怎麼看?
【思想者】那些向譚嗣同扔菜葉的人們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儒家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你絕對想不到對《易經》思想發揮最好的竟是他!
有思想的女人,都美成什麼樣
誰是布朗肖?這位失蹤者影響了整個法國當代思想界
【思想者】渴望所有中國人都能看到這篇文章
美國用清廷賠款建一學校,想用此控制國人思想,沒想成就中國輝煌
當代民謠的思想啟示
有理有據,穿越到古代的現代人,用現代思想改革治國
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有思想的女人,都美成什麼樣了
門當戶對不是封建思想的殘留,是一代代人對婚姻態度的智慧總結
古代的人是怎么相亲的,儒家思想真是祸害不浅
【思想者】一個好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薛之謙這個思想是啥境界?
男人為何不想娶有思想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