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初字履仁,後改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人稱「王雅宜」。長洲(今蘇州吳縣)人。他是一個極有才氣的書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應試,皆不第,僅以邑緒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享年僅四十歲。為唐寅姻親,其子娶唐女,亦與文徵明交善。

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並稱「吳中三家」。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而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 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作品有楷書《辛巳書事詩冊》,草書《李白古風詩卷》、《石湖八絕句卷》等。

明 王寵書法欣賞

送陳子齡會試三首 紙本,冊頁,縱23.2厘米,橫36.3厘米。楷書,18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寵《送陳子齡會試詩》,文中「陳子齡」為王寵門人。鈐「太原王寵」、「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鈐「秦漢十印齋藏」、「蘭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經眼」等印。

此詩書法極盡澀拙之態,每一筆畫均似在牽掣中運行,絕無流動率意之痕,結構亦不求平整,看似散漫不經,實寓險絕之勢,而又略帶行書法,按王寵楷書的風格變化,當為其晚年所書,為其小楷代表之作。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行草書扇面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行書扇面》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行草扇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錦石疏花暑氣清,翠岩丹壑夏雲生。

已添海燕梁間語,直看湖帆鏡里行。

四壁驚風弦索響,千林修竹簟紋明。

令人卻憶王車騎,更覺西山爽氣橫。

——王寵書於滄浪精廬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小楷謝康樂詩》扇面 金箋,楷書,縱17.7cm,橫5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扇錄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兩首古詩,第一首《過始寧墅詩》從「束髮懷耿介」到「無令孤願言」,其後至結尾為第二首《富春渚詩》。款署「王寵」,鈐印「王寵私印」、「履吉之印」。王寵此扇書法秀勁,紙墨精良,其楷書已擺脫早年摹仿虞世南、智永的狀態,以己意書之,風神疏朗,是其楷書中的佳作。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小楷五言詩》扇面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扇面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草書冊頁

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幾乎字字獨立,字跡又帶有章草的筆意,將王寵起伏頓按、急遽有力的筆法特色表現出來,是他傳世的一件精品。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 草書《送李願歸盤谷序》(選頁)灑金紙本 縱25.8公分 橫1103.6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灑金紙本,紙凡十接,計一五四行,共五百零九字,每行字數不一,一至五字皆有,以三字居多。起手數行筆勢稍緩,若行若草,筆勢較斂,結字趨緊;二十餘行後,筆始縱逸奔放,轉為草體。時而筆勢長拖,如「耳」、「中」;時而連綿不絕,如「茂樹以」、「於前孰」、「而疾馳」等以一筆書成,筆筆中鋒,行氣、筆意頗有懷素(活動於公元八世紀中期)氣概。此外,「食」、「居」二字之左撇長曳,隱約間又有黃庭堅(1045-1105)消息。

綜觀通幅行筆時縱時緩,擒放自若;時而上下絲牽,連環勾鎖,參差錯落,攲斜有致。除了草書的流暢外,亦參具個人風貌之拗折筆法,神化無窮。孫過庭(活動於公元七世紀後期)《書譜》云:「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勁毫佳紙,堪稱王寵平生佳構。

據王寵自雲此幀書於醉後,姿態橫溢,自然酣暢,頗能顯其情性。書成於嘉靖己丑(1529),時作者三十六歲。王世貞評王寵:「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麗遒逸。」所言或即指此草書大字而言。

釋文: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徼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已丑端陽日。與原承。修伯。日宣。燕石湖草堂。醉後書此。歸之原承。他日展玩。可識蹤跡書不足道也。雅宜子寵。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草書山莊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昨辱手教,在山莊失裁答,罪罪,賤體稍佳,尚未全勝,游飲石湖之上未能也。家兄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陝軍中紀功,幸北虜引退,五月廿二日已有旨取還,此時想在京矣。前寄上堯峰卷,幸為揮灑。山僧每來致懇,望勿紿其意,千萬早賜,感感。門生王寵百拜,尊師大人先生門下。

鈐「王履吉印」白文印

明 王寵書法欣賞

明 王寵書法欣賞

小楷詩稿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草書五言律詩 紙本 縱144.4cm 橫3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詩為《張十二子饒山亭詩二首》中的一首,取自《雅宜山人集》。此軸書法與其醉後所書的《草書詩軸》不同,風格近於平鋪直敘,點畫線條清新剛健,有追逐斧斫之痕迹。更接近蔡羽書法的婉轉得勢、結字清勁、氣骨爽健一類。

釋文:

野性山林僻,高人水竹居。焚香耽燕寢,卧病習玄虛。秀嶺迎賓座,閑花落道書。逍遙雲物賞,人世上皇余。雅宜山人王寵書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草書七言詩軸》 紙本,縱cm 橫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山岡犖确苦多沙,學種東陵五色瓜。激澗即看穿石竹,插籬偏自愛藤花。囊中未得飡霞法,溪上時留泛海槎。長日輟耕無一事,只須牛角掛南華。

鈐: 「王履吉印」白文方印、「雅宜山人」紅文方印。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草書五言詩軸 紙本,縱79cm 橫36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帝里紅櫻院,翩翩舞轡來。江山窺隱見,雲物指昭回。石竹開棋局,天花送酒杯。秋光滿吳楚,萬里一登台。王寵。

鈐: 「王寵之印」白文方印、「雅宜山人」紅文方印。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自書五憶歌》 紙本 草書。縱 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寵書法欣賞

小楷南華真經 長19.1厘米、寬12.5厘米.

此冊明王寵「小楷南華真經」紙本,每開尺寸長19.1、寬12.5厘米,榮寶齋藏。書後有梁啟超、張謇跋。

此冊小楷字較小,字數很多,但寫的一筆不苟,雅有書卷氣,橫畫起筆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較含蓄,誠如梁啟超跋中語:「吾常謂雅宜山人書有道氣,遠在文待詔上。茲卷淵懿靜穆,稀世瓌寶也」。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自書游包山詩手卷,草書,砑花箋,尺寸為橫382厘米,縱29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院藏

卷前鈐有「且喜齋書畫印」朱文長方印一枚。此書作於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時年王寵整三十歲。此時,他的書法尚處於兼采眾長、變化融通的階段,用筆尖銳果猛,線條圓潤遒勁,字體大多欹側且較後期書作為長。

附原書說明:

王寵資性穎異,才俊志高,「弱冠即博涉墳籍,沉精篇翰」,通曉詩文群經。初為邑諸生,後與兄王守(字履約)同舉應天鄉試,兄中進士,而他卻名落孫山。繼而貢入太學,人稱「王貢士」或「王太學」。以後,自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凡八次應試,均未中。乃潛心詩書,逍遙林下。其間,嘗北游燕趙之地。二十年讀書石湖之上,講業楞伽山中,與文徵明(比王寵大二十四歲)、唐寅(姻親,王寵子娶唐寅女)、陳淳、湯珍(字子重)、袁兄弟等名士相往從,一時譽滿吳中。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王寵游南雍,不幸得疾。即東歸,養病於虞山白雀寺。兩年後歿,得壽僅四十歲。王寵去世後,弟子朱浚明收羅編纂其詩文十卷,於嘉靖十六年刻成《雅宜山人集》此外,王寵還著有《東泉志》四卷,其散曲作品被收入於《南北宮詞紀》、《吳騷合編》等書中。

明 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游包山集》捲紙,小楷。縱21.6cm,橫323.5cm。上海博物館藏

1520年,王寵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詩數首,結為《包山集》。1526年冬,王寵過鴻溪宿友人補菴居士處,居士幾他索書。第二年(1527年),他便將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詩用小楷抄錄了二十二首寄給了補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處見到這卷小楷後,稱之為「天才妙絕」。後人普遍認為《游包山集》是王寵的小楷代表作。宋蘇軾曾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王氏這卷《游包山集》,其結體「寬綽而有餘」,其書風曠適疏宕,遒媚飄逸,謂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虛。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草書西苑詩

附原書說明:

王寵(1494-1533年),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人稱「王雅宜」。長洲(今蘇州吳縣)人,生於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卒於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寵天資聰穎,但命運多舛,為邑諸生,屢試不利,最後才以貢生入太學,故人也稱「王貢士」。他年輕時受業於與文徵明齊名的蔡羽門下,卻能青出於藍。他學習極為刻苦用功,在石湖讀書習字二十年,非探親不進城。也許王寵的天性不善科舉制度之策論,而善自由放縱之藝術,他仕途上的不濟,恰恰贏來了藝術上的豐收。他工詩文書畫,兼擅篆刻,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

王寵的書法有晉人恬淡之趣,初學虞世南,得其疏雅,運筆涵蘊,不露鋒芒。再學王獻之而能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觀其行草及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王寵的書法在當時及後世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三吳楷書跋》稱其正書:「始學虞世南、智永,行書法大令王獻之,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逸,奕奕動人,為時所趨,幾奪京兆(祝允明)價。」《明史》稱:「行楷得晉法,書無所不觀。」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衡山(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邢侗曾稱他:「履吉書元自獻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允明)之奇崛,文(徵明)之和雅,尚難議雁行。」他的這種獨特風格也受到蔡羽的影響,不過他比其師更靜,也更有晉人情趣,因此格調也更顯得高古。王樨(稚)登云:「先生書如春雲出岫,天矯變化。視世間肥筆溷墨,真牧豬奴杖簍畫沙耳。」當然在眾多的好評中,也時有少數非議者。莫是龍曰:「多險晉,全無右軍體」、「雖爛然天真,而精氣不足。」謝肇溯(浙)云:「王(寵)書媚而無骨。」這恐怕是他們未能理解他自創新貌,不願步右軍後塵的真正意圖吧,這些非議都不能降低王寵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今人熊秉明先生認為:「王寵的楷書最惹眼的特點是筆畫之間的結構脫落,空間侵入字內。批評者也許可以說鬆懈、柔弱,但其長處也正在疏淡、空靈。許多筆畫只寫出一半,筆畫之間不相接搭,似乎筆畫與字體都方在萌生,或者將入雲煙迷離的空間中去。」(《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明汪珂玉《珊瑚網》論其書「自一種風度,而白雀寺臨歿之筆尤奇」。

該卷《西苑詩》,取法獻之、虞世南筆意,但善於摻拙,做到了巧而不媚,流暢而不浮滑;用筆清勁秀雅,溫潤含蓄,不激不厲,技巧動作的表達非常細膩、精巧,變化極其微妙;結體安排精巧流走,法度、情性俱在,有些地方還流露章草遺韻,更顯高古蘊藉;整個氣息落拓不羈、遒勁蕭疏,在沉靜、收斂之中反而更具一種內在的張力。誠如清黎惟敬所讚頌的那樣:「晉人真跡,世所罕見。所傳者,仿書耳。諸體混淆,若出一手,不辨其為誰也。近世吳人王履古氏獨能追蹤大令,蕭散俊逸,復出流輩,雖不見晉人書,知其為絕藝也。」

明 王寵書法欣賞

草書李白古風詩卷 25.3X310cm 上海朵雲軒藏

附原書說明:

明代中期的書壇以吳門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陳淳(1483-1544)、王寵(1494-1533)最為著名,他們生活在同時代、同地域,在書法藝術方面都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為書史上一奇觀。這四人中,祝允明、陳淳書風以勁健放縱見長,文徵明、王寵書風偏於勁健工穩。所同者在「勁健」,用筆講求力度,結體尚端正,即使祝、陳的狂草亦難脫此風。其中祝、文二人雖學通魏晉、唐宋,但受黃山谷影響較重,祝之草、文之行皆脫胎于山谷,無山谷之溫文爾雅,但大開大合處亦可稱道。陳淳出於文徵明而顛逸放縱以成自家面目,端莊遜於文而姿態過之。王寵用心魏晉,宋後習氣稍少,相比於前三人,個性不足卻韻致為高。

王寵,初字履仁,後改字履吉,號雅宜山人。蘇州人。他一生仕途失意,八次應試,皆不第,僅以邑緒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放意山水,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而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此草書《李白詩卷》。書於戊子(1528)正月十六日,時王寵三十五歲。作品寬二十五點三厘米,長三百一十厘米,為朵雲軒藏品。內容為李白五古四首,詩境曠遠高邁,意接鬼神,極盡造景抒情之能事。王寵此時書風已自成面目,行筆從容自在,筆勢飛動,氣脈流暢。落款中稱「閑寫李翰林雜作」,可見為心手兩暢之合作。王寵此作為其草書中之精品,既可作為研究王寵書法之珍貴資料,又可作為學習二王書法之借鑒,他學習王羲之之得(如法嚴意放)與失(如實多虛少,稍顯板滯),對於今天學習書法的人都極具啟示意義。

此作書於「金粟山藏經紙」上,此紙為人間罕物,這更增加了該作品之珍貴价值。此卷由朵雲軒供稿。」

王寵李白詩卷/歷代名家墨跡傳真

釋文:

玩月金陵城西孫楚 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 醉著紫綺裘鳥紗巾 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 住石頭訪崔四侍御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 鉤朝沽金陵酒歌吹孫 楚樓忽憶繡衣人乘船 往石頭草裹烏紗(人) 巾刨著紫綺裘兩岸 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 客十數公崩騰醉中 流謔浪掉海客喧呼傲 陽侯半道逢吳姬卷 簾出揶揄我憶君到此不知狂與羞一月一見 君三杯便回(撓)橈舍舟 共連袂行上南渡橋興 發歌綠水秦客為之 謳鷄鳴復相招清宴逸 雲霄贈我數百字字字 凌風飆系之衣裘上 相憶每長謠 答侄僧中孚贈玉泉仙 人掌茶 常聞王泉山山洞多乳 窟仙鼠如白鴉倒懸 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王 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 采服潤(肥)肌骨叢老卷 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 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 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 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額慚西 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 播諸天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 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韓眾騎白鹿西往華 山中玉女千餘人相隨在 雲空見我傳秘訣精神 與天通何意到陵陽 游目送飛鴻天子昔避 狄與君亦乘驄擁兵五 陵下長策效(遏)胡戎時泰 解繡衣脫身若飛蓬 鸞鳳翻羽翼啄粟坐 樊籠海客一笑之思歸 向遼東黃山過石柱 巘崿上攢叢因巢翠 王柱(樹)忽見浮丘公又引 王子喬吹笙舞松風朗 詠紫霞篇請開蕊珠 宮步綱繞碧落倚樹 招青童何日可攜手 遺形入無窮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 落蒼耳中見范置 酒摘蒼耳作 雁度秋色遠日靜無 雲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 何之忽憶范野人閑圍 養幽姿茫然起逸興 但恐行來遲城濠失往路 馬首迷荒陂不惜翠雲裘遂為蒼欺入門且 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 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夕忘朝飢 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 籬還傾四五酌自詠猛 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 載期風流自簸蕩謔 浪偏相互酣來上馬 去卻笑高陽池

戊子正月既望閑寫 李翰林雜作雅宜山 人王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明 邢侗書法欣賞
歐洲小鎮風情油畫作品欣賞
吳作人畫作欣賞
黃賓虹花卉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明 邢侗書法欣賞
明王寵 書法作品欣賞
陶淵明書法欣賞
秦檜書法欣賞
蔡襄書法欣賞
蔡卞書法欣賞
「法書欣賞」明 · 王寵《自書五憶歌》
朱熹書法欣賞!
書法欣賞 王德芳
「法書欣賞」明·王寵《致南村書》
朱德書法欣賞
蔡襄書法欣賞!
吳玉如書法欣賞
魏晉書法欣賞!
「法書欣賞」明·文徵明書札冊
曹寶麟書法欣賞!
雍正書法欣賞
范曾書法欣賞!
王小宇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