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作者: 核動力愛胖達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時期,一艘法國巡航艦(遠景)衝擊並跳幫英國巡航艦,法國戰艦的首斜桁壓(朝畫面右下角去的那根)壓在早已倒塌的英國戰艦後桅杆上。失去後桅杆,航向就會失去控制,才被對方撞擊和跳幫。


介紹了風帆戰艦的「動索」,也就是操作風帆用的各類纜繩。但只是介紹了前桅杆、主桅杆上的這些纜繩。雖然這些纜繩總共有至少70多根,但是它們都很規則,按照操作橫帆的作用,分成三大類9種。前、主桅杆都很規則地掛著許多道橫帆,於是這許多索具也就只是一面橫帆的9根纜繩的重複。


整個17到19世紀的風帆年代,戰艦前、主桅杆掛許多層橫帆,這都是一成不變的。但戰艦後桅杆和艦首斜桁則幾經周折,有不少變化,這讓戰艦首尾索具纜繩的形態也跟著變來變去,比較複雜,沒有前、主桅杆上那樣幾乎一成不變的統一模式。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一艘典型的17世紀後期「風帆戰列艦」,如左邊;和她對比的是右邊典型的18世紀後期的戰艦。前、主桅杆都是掛3道或者4道橫帆,帆索布局沒有變化。但是紅色標註的艦首、綠色標註的艦艉,可以看到100年里的差別。


為啥戰艦首尾的帆裝幾十年就變了模樣,作為帆裝「主體」的前、主桅杆卻200年幾乎沒變化呢?


因為:前、主桅杆上的帆是提供推力用的,沒有它們根本不能航行。所以在16世紀後期的蓋倫上、隨著船舶的日益大型化,前、主桅杆帆裝一再加高;可是一經確定,到了風帆戰列艦的年代(17世紀後半葉開始),也就不需要繼續大幅度地改變了,戰艦越造越大,只要不停照原樣放大就行了。


然而:隨著戰艦的建造和使用水平越來越高,人們需要在戰鬥和航行時,使出越來越多的花樣機動,這就需要船的操縱性越來越好。戰艦首斜桁和後桅杆上的帆裝,主要就是用來當作「空氣舵」,控制船隻轉向、控制航向的——帆船航速太低、又沒有螺旋槳在舵附近製造局部水流,所以帆船的舵效率很低,靠首尾帆裝調頭轉向是帆船的一大特色。

艦首的纜繩索具變化最為複雜,後面再說,今天先看看風帆戰艦後桅杆的帆裝形態如何慢慢改變的,這影響了風帆戰艦後桅杆「動索」的布局。


總的來說,風帆戰艦後桅杆可以看成兩個發展階段:


【1】上圖左邊綠框里那樣的大三角帆,15-16世紀蓋倫-卡拉克遺風,用起來不很方便。


【2】上圖右邊、18世紀上半葉的改良形式,捨棄了大三角帆,換成了斜桁四角帆,更方便使用。


沿著歷史的長河具體來瞧瞧風帆戰艦後桅杆的演變過程:

【1】,早在地理大發現的14、15世紀,柯克、Nao和卡拉克的時代里,戰艦後桅杆就掛一面專門用來幫助穩定航向的大三角帆,就像下圖這樣的一艘疑似葡萄牙卡拉克。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大三角帆(Latin Sail),字面就是「拉丁帆」。大西洋沿岸國家,比如英國,看到地中海沿岸的拉丁語系的那些國家,都有這種特色帆,所就叫它「拉丁帆」。也可以叫「地中海帆」。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三根桅杆全是拉丁帆的地中海小船,這種帆裝、這種小船,其實並不是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專利。因為在地中海這個「西方文明的搖籃」當中,從古埃及、古腓尼基,到古希臘再到古羅馬,都是一貫使用橫帆。拉丁帆這種縱帆是東學西漸,不知道從中世紀的什麼時候開始,東方的東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人以及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都喜歡用這種更加靈活的拉丁帆裝。於是到了地理大發現即14世紀那個時代,大三角帆就成了地中海的招牌。上圖這種來自阿拉伯的小船,英語里根據發音拼寫成Xebec(薩拜克~),也就成了地中海沿岸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北非各個阿拉伯國家的代表性船舶,可以適合緝私、海盜、走私等種種營生。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中外古典帆船玩家鍾愛的法國Xebec(薩拜克),鯊魚號。風帆戰艦上後桅杆的大三角帆都是來自這種地中海帆裝。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如上圖,到了16世紀中期,由卡拉克改進而來的蓋倫戰船上,一度出現了第四根桅杆「Bonaventure mizzen」(第四桅)。這一前一後、一大一小的後桅杆還是掛大三角帆,角色不變。並且這兩根後桅杆都只有一層,不像前桅杆和主桅杆有2層甚至三層。直到17世紀頭10年,蓋倫戰艦的後桅杆大多都還是只有一層,並且那根並不怎麼管用的第四桅杆也在逐漸撤銷。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上圖1608年的戰鬥場景顯示,17世紀初,後桅杆開始添加了第二層(藍色標註),不過明顯是輔助作用——後桅杆還是沒有什麼幫助推進的作用,主要是用於把控航向。比如圖中戰鬥呈焦灼狀態的風帆戰艦,後桅杆大三角帆大多都收起來了。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17世紀上半葉,戰艦後桅杆的第二層添加的並不是前、主桅杆那樣的橫帆,而是一面小小的三角帆(熒光綠標註),也就是大三角的一個微縮版。顯然當時後桅杆還是不掛橫帆,不幫助推進,作用就是幫助船轉向和控制航向。


由於這個第二層上「三角上帆」並不好用,要控制它隨風轉向,恐怕總是需要人爬上桅盤裡面去,所以乾脆就被拋棄了。到了17世紀下半葉,也就是蓋倫可以認為變成了「風帆戰列艦」的時候,後桅杆就只有兩層,下層掛大三角帆,上層掛前、主桅杆那樣的橫帆,如下圖,皇家凱瑟琳號二等戰列艦,17世紀60年代。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這就是17世紀戰列艦標準的後桅杆帆裝了: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前、主桅杆都是三層橫帆,但是後桅杆比它們都矮一層,只有兩層,主帆為拉丁大三角帆,上帆為橫帆。


到了18世紀早期的某個時間(應該在18世紀20到30年代吧。。。),拉丁大三角帆使用上的不方便,終於推動了改進: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在這個18世紀40年代的帆裝里,後桅杆的拉丁帆,桅杆前的三角給割掉了,只留下了桅杆後面的不規則四邊形部分。這就是18世紀里風帆戰艦後桅杆主帆的主要形態——可惜這種樣式的帆,既不能再叫作「拉丁大三角帆」,跟後來的樣式也不一樣,就這樣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名字,默默存在。


這個改進是因為拉丁三角帆使用起來比較煩: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前文鯊魚號如果仔細看,可以看到主桅杆三角帆桁(紅框內)在桅杆的左側,而前桅杆的(橙框內)則在桅杆右側。這樣,當風從左舷吹來,1)桿上的三角帆會被風吹得包住桅杆,不合用;2)不過前桅杆那面帆就能完全鼓起來,這樣只要收起主桅三角帆,只用前桅三角帆就可以了。同理風從右舷吹來也是,收起前桅帆,只用主桅的。


但是風帆戰艦上只有一面後桅主三角帆,當風向改變的時候,為了讓它滿帆鼓起來,而不是被桅杆攔住,就必須把帆桁從桅杆的迎風一側,搞到被風一側去。上面右下圖就是風從左右側吹來時,後桅大三角帆應該採取的姿態,顯然帆桁分別在桅杆的不同側。


於是必須像上圖右上那樣,先要收帆,把帆綁在帆桁上綁好,再把帆桁豎起來才好繞到桅杆另一側,再打開。顯然這是很費時、很折騰的事情。


18世紀初期,發明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舵輪,在那之前控制大船船舵是很費勁的事情,船很不聽話,轉向也就比較慢。下圖左邊是17世紀和更早年代裡、累死人的豎舵桿,右邊是舵輪。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有了舵輪,戰艦轉向速度快多了,這時候前面收帆、繞過桅杆再打開,這種慢吞吞的拉丁帆操作方式就來不及配合船體轉向了。所以就產生了18世紀上半葉那樣的拉丁帆長桿搭配不規則四邊形帆的姿態。這樣這根長桿,即「斜桁」(Sprit)就不用非挪到桅杆另一側了,只要在一側轉動就行了,即使風從另一側吹來。因為沒有跨過桅杆前後的帆布給擋著。


到了北美獨立後的18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某個時間裡(有人認為更早,可能是18世紀中葉),當時保守的人們這才刪繁就簡,把長長的斜桁也截掉了桅杆前的部分: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18世紀70年代美國買的法國東印度商船好人·理查德號。綠框中是後桅主帆的新樣式:前文中、18世紀上半葉的無名帆,那根拉丁帆斜桁,桅杆前的部分也被截掉,結果只剩下桅杆後的斜桁和不規則四角帆。如果這種帆裝是18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那麼它就和前面保留整根斜桁的樣式,共同存在了30多年:在「官方」正式的場合下只認可前面那種整根斜桁的無名形式,在小型戰艦和商船上則流行這種帆。這種「斜桁四角帆」英語稱為Gaff,玩大航海時代台服就會看到呆灣音譯成葛弗帆神馬的,也沒什麼意思,說的就是上圖這種帆。【雖然真正的斜桁四角帆(Sprit sail)跟Gaff並不一樣,但是因為風帆戰艦上並不採用真正的「Sprit sail」——真正的「Sprit sail」只用於民間小船——所以胖達在這裡省得煩,把風帆戰艦上的Gaff漢語翻譯成斜桁四角帆,在討論風帆戰艦的時候,不會遇到名詞混亂的問題:gaff=斜桁四角帆」】


這種斜桁四角帆也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轉向不好控制:雖然轉向很簡單很靈活,但是沒了桅杆前的斜桁來平衡這面帆,轉向起來容易失控,於是在18世紀90年代的某個時間,這面帆添加了「底桁」(Boom):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添加了底桁(上圖綠色)之後同時控制上下的斜桁和底桁,這面後桅杆的主帆也就容易控制了。這根底桁在英語里稱為「Dirver boom」(駛帆桿),於是到了19世紀就把這面帶有底桁的「Gaff」/斜桁四角帆稱為「Driver」。胖達實在不知道怎麼翻譯才能簡單明確,只能繼續稱為斜桁四角帆。這種帶駛帆桿的斜桁四角帆就是我們今天西洋古典帆船模型玩家們最熟悉的一種、18世紀「典型」後桅帆裝。其實並不是18世紀的,都已經是19世紀初年了,只不過勝利(HMS Victory)、憲法(USS Constitution)、奮進(HMS Endeavour)、驚奇(HMS Surprise)、黛安娜(HMS Diana)、潘多拉(HMS Pandora)號等耳熟能詳的帆船模型,恰好來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那個風帆時代的最高發展階段。所以今天我們帆船愛好者對於那200年的時間,很多「印象」都是不符合歷史時代的,只是商業電影和模型帶來的一些「印象」。


這就是風帆戰艦後桅帆裝的「發展過程」——可見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直在變化的。其實風帆戰艦的前、主桅杆帆裝以及船體、火炮的其它細節也是這樣,只是變化都在細節,目前還很難涉及到。

風帆戰艦後桅帆裝演變小史



總結起來:這就是風帆戰艦後桅杆帆裝的變化,除了這面主帆形狀的四種狀態,當然也可以看到上面的橫帆是隨著年代,越來越多層,越來越高。


全文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彩色照片里的二戰義大利陸軍
濃縮的榮譽:詳解美海軍81種勛表略章
當年的美國海軍也是「萌新」:110年前的大白艦隊環球航行
中國軍隊還未「機械化」?數據對比揭示巨大差距
川普上任後的美國國防前瞻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

您可能感興趣

草帽海賊團穿起軍裝演繹制服誘惑,路飛逗比,索隆喬巴一臉正經
素顏女神變身時髦女王,看王麗坤西裝演繹「天仙攻」
薛佳凝夏日街拍曝光 水藍套裝演繹歲月靜好
曾奪舞台劇最佳女主角,轉戰TVB搭黃子華拍劇,如今女扮男裝演技獲激贊!
設計師用羊絨時裝演繹「反叛的優雅」
18歲的金所炫展優雅成熟魅力 西裝演繹幹練OL風氣場十足
秋成勛「希紗蘭」合照公開 變裝演出唯妙唯肖
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裝演變史
美國超模海邊泳裝演繹時尚大片笑容甜美迷人
帥氣老爸每天穿女裝演變態 只為博兒子一笑
神奇女俠的神奇服裝,一起來看WW的服裝演變!
美男孩忘帶樂器無奈假裝演奏走紅網路
春夏季弔帶裙怎麼搭配 時尚韓版女裝演繹多重個性
春天來了低調黑色也能吸睛,景甜黑色裙裝演繹經典精彩無限!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
美國男孩忘帶樂器 無奈假裝演奏走紅網路
娛樂圈額頭特別亮的5大古裝演員,最後一位比古天樂還帥!
獨特實兵實裝演練,打造中國常備維和警隊的亮點品牌
《楚喬傳》虐心?我更愛趙麗穎戲裡戲外的裙裝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