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科幻文學的春天在哪裡

中國科幻文學的春天在哪裡

雖然中國「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再獲世界科幻文學界最高獎項——雨果獎,但這並沒有改變中國科幻文學面臨著後繼乏人、報酬低、出版規模小等窘狀。


前不久,在各種吐槽聲中,改編自郭敬明同名玄幻小說的電視劇《幻城》開播,網路播放量一天破6億。另一邊廂,雖然中國「80後」科幻作家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再獲世界科幻文學界最高獎項——雨果獎,但這並沒有改變中國科幻文學面臨著後繼乏人、報酬低、出版規模小等窘狀。中國科幻文學扛鼎之人劉慈欣也曾直言,得獎最明顯的效應是會促進中國科幻文學向英語世界輸出,但對於國內本土科幻文學的推動,力量實在很有限。


為何科幻文學和玄幻文學待遇冰火兩重天?首先,門檻不同。所謂科幻文學是指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而創作出的文學作品。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文學。而以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軟科學或人文學科為主的科幻文學被稱為「軟」科幻。不管是硬還是軟,都必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而玄幻文學是什麼呢?以玄想為基礎,不需要尊重科學定律和規律,也就是說,天馬行空甚至胡思亂想,只要夠奇特夠新鮮就可以了。

其次,收益相差太大。目前科幻文學主要依賴出版,然而長篇文學很難出版,連劉慈欣在《三體》出版前都一直在寫中短篇。而紮根在網路付費模式之上興起的玄幻文學本身更容易吸粉,加上有IP開發、網路遊戲、影視劇等資源加持,門檻低而效益高。


再次,科幻文學和玄幻文學不僅考作者,還考讀者。對於讀者來說,熱愛科幻文學的就意味著喜歡「燒腦」、「虐腦」,對數理化的基本定律和科學最新發展要有所了解,而看玄幻文學則基本可以不用太費腦子。有人說,玄幻文學基本等同於形式華麗、超越時空物種的超級史詩瑪麗蘇大片。


但是,說到底,還是跟創作機制和社會氛圍有關。如果一個社會更注重娛樂而不是科學,那又怎麼能指望科幻文學在科普大眾的同時迎來自身發展的春天呢?如果教育機制僅僅只是喊喊「愛科學」、「學科學」的口號而不能切實地將科學精神貫穿於學生乃至全民的生活體系里,又怎麼能指望科幻文學被大眾理解並熱愛呢?如果在創作收益上玄幻文學改編成影視劇僅僅因為有流量擔當的小鮮肉參演就成為熱門話題,而科幻文學只能靠一兩個人獲得國際大獎才能引來幾眼關注而乏人問津的話,那麼,哀怨中國文學科幻、玄幻冰火兩重天永遠都只是一聲哀嘆。(孫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我國科學家病毒新發現 有望填補進化空白
美國大選假新聞橫行帶來的警示
成本上升麥麗素「縮水」?英國「吃貨」怒了
解決科學質疑的科學方法是什麼
安倍見特朗普 日本在野黨批「猴急」

TAG:新華社 |

您可能感興趣

評中國科幻文學:除了劉欣慈 中國還有好多科幻新人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世界科幻文學進入「中國時間」?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中國科幻的掙扎歷程
中國科幻和美國科幻相差五十年
從烏托邦到未來科技 中國科幻文學研究在路上
中國科幻的本土化,從《長城》學一課
當代科幻文學該如何表達中國經驗、中國故事?
歐巴馬酷愛中國科幻大作《三體》白宮裡的科學狂
星際中國:民國時期的科幻小說
張永軍:《三體》不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
「科幻·中國與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國科幻作家在芬蘭世界科幻大會的奇幻經歷
中國科幻文學頻頻獲獎,中國科幻電影何時爆發?
中國科幻又一巨作:《天年》
中國農民兩月造出科幻武器?各國科學家臉紅!
童年的國產科幻電影
在中國科幻文學界 他與劉慈欣並稱「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