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與耐葯菌能扯上關係嗎?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說:無必然聯繫!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教授拉爾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發表的《人、動物和環境耐葯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一文經國內媒體報道後引發關注。有媒體稱,該研究表明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葯菌,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耐葯基因」,且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葯基因」的樣本,由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被廣泛用於治療很多重大疾病,因此被稱為「可最後求助的抗生素」。媒體由此稱,這意味著我們或將失去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對此,11月27日,媒體獨家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環境微生物室副主任孫宗科,他表示,耐葯菌以及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天然耐葯的細菌一直存於空氣、水、土壤中,與霧霾之間無必然因果關係,公眾不必恐慌。
「首先,論文中說的是在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葯基因,而非如媒體所說發現耐葯菌,二者是不同概念。」此前已研讀過該論文的孫宗科說。他表示,耐葯菌和耐葯基因,如同人和人體基因一樣,即便耐葯菌死亡,耐葯基因也可繼續存在,亦即,發現耐葯基因並不等於發現活的耐葯菌,而存活是細菌可能致病的前提條件。最近的研究多採用宏基因檢測技術,獲得特定樣品中所有細菌DNA信息,但該技術無法區別細菌是否具有活性,而只有活的細菌才可能侵入人體,導致感染的發生,因此,發現耐葯基因不能等同於發現耐葯菌,更不能等同於發現耐葯致病菌。
拉爾森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耐葯基因才令人擔憂:一是具有耐葯基因的耐葯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二是這些細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氣中這些細菌的密度足夠高。
孫宗科表示,耐葯菌一直存在於空氣、水和土壤中,與霧霾沒有必然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並非因霧霾才導致了耐葯菌的出現。對於公眾關心的耐葯菌與個人健康的關係,孫宗科表示,與個人健康有關的是致病菌,當致病菌具有耐藥性時才需加之關注,而空氣中存在的細菌多為非致病菌。公眾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媒體稱,該研究表明,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耐葯基因」,且是唯一「含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樣本。孫宗科表示,要搞清楚這一系列問題,首先要釐清耐葯基因、耐葯菌以及抗生素之間的關係。按照是否能夠產生抗生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分為兩類:一類產生抗生素(主要是放線菌和鏈黴菌),另一類不能產生抗生素(大多數細菌屬於此類),這兩類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於能夠產生抗生素而具備殺滅其他細菌的能力並獲得生存優勢,不產生抗生素的細菌(耐葯菌)則需要獲得抵抗抗生素的能力,也就是獲得耐葯基因,來達到種族延續的目的,人類正是觀察到了這兩類微生物間天然存在的「矛盾」並加以利用,才「發現」了抗生素。近些年,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才出現了人工合成的抗生素。「研究發現,3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凍土中檢測出耐葯基因,因此,抗生素與細菌耐葯(具有耐葯基因)是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生物現象。」
此外,孫宗科表示,文章稱,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是唯一「含有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樣本,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與該研究的取樣有關。「該研究中只有北京的樣本是采自空氣,而其他國家的樣本來自生物、水和土壤,因此研究結果沒有可比性。」孫宗科說,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天然耐葯的細菌(如嗜麥芽寡養單胞菌)一直在自然環境中存在,可在空氣中經常檢測到,與霧霾間無必然的因果關係。
來源:健康報新聞頻道
※胎兒畸形,難以面對的抉擇!
※一小時!產科主任跪地縫合
※健兒為何鍾情拔罐?
※二胎時代必知,剖宮產惹的禍
TAG:健康中國號 |
※疾控中心:專家詳解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中國疾控中心王宇: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擔起最無私的職業!
※地震後需積極預防哪些疾病?都在這份疾控中心的宣傳單里!
※美國疾控中心:打了流感疫苗,不一定能預防流感!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治療瘧疾需研發儲備新的藥物
※美國疾控中心:打流感疫苗不一定能預防流感!
※石家莊市疾控中心提醒:預防兒童藥物中毒謹記三「要」一「不要」
※美疾控中心:四成癌症病例與超重肥胖有關
※美國疾控中心發布:保護關節的五點公共健康信息,您了解了嗎?
※流感疫苗六大疑惑,市疾控中心專家一次性幫您解決
※喝豆漿容易導致乳腺癌?疾控中心出來闢謠
※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高考衝刺,慎防三種疾病
※暴雨前腳剛走,高溫就跟來了,預防中暑,省疾控中心專家支招!
※有醬油是用頭髮做的?調和油不是油?廣東疾控中心主任告訴你真相
※石家莊市疾控中心提醒:春寒料峭 謹防病毒感染性腹瀉
※疾控中心權威解答:流感疫苗為啥每年都打
※省疾控中心提醒:不熟悉的菌子不要買公路邊的野菜不要采
※登革熱仍處流行期 杭州疾控中心稱防蚊滅蚊不能掉以輕心
※美國疾控中心:只有這4 種癌症可以有效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