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度:究竟何為人文精神?

深度:究竟何為人文精神?

深度:究竟何為人文精神?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 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

按照我對這一傳統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人性: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於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於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性慾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後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於人來說,尊嚴高於幸福。關於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於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於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於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於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手段。


我對康德這個觀點的理解是:所謂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當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這分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人要把自己當做精神性存在、當作獨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現在有些人為了物質利益而喪失人格,他們實際上就是不把自己當作目的而是當作手段了,是把自己當作了謀取物質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每個人也要把他人當做精神性存在、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貶損他人作為人的尊嚴。我認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向缺少人的尊嚴這個極其重要的觀念。比如說,現在人們普遍痛感誠信的缺乏,都在呼籲誠信。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會缺乏誠信呢?其實根源就在缺乏人的尊嚴之意識。一個人之能夠誠實守信,基礎是自尊,他彷彿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願意對它負責。一個人之能夠信任他人,基礎是尊重他人,他彷彿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可見誠信是以雙方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沒有這樣的意識,就會互相之間把自己也把對方看做工具,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哪有誠信可言。


尊重人的價值不能流於空泛,必須落實到尊重每一個個人。人文精神強調:每個人的生命(和靈魂)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予以尊重。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充分實現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價值。同樣,每個人對他人也應該如此看待。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個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應該有助於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


通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思想中的若干重要傳統,包括人道主義等都是從尊重人的價值的立場出發,圍繞著保證人的價值之實現這個目的而形成的,彼此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


理性:頭腦的認真

人文精神之尊重人的價值,不只是把人當作一種生命存在,更是把人當作一種精神存在。關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價值,是人文精神更深刻的方面。從人文精神的立場看,人的肉體生存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物質生活有其不應貶低的價值,在此前提下,精神生活又具有獨立於物質生活、甚至比物質生活更高的價值,不可用功利標準來衡量。


精神生活可相對區分為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向世界,探尋世界的奧秘,體現了人的理性,後者面向人生,探尋人生的意義,體現了人的超越性。


大多數哲學家認為,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為了解說方便,我把理性(智力生活)歸納為以下三個要素: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愛因斯坦稱之為「神聖的好奇心」。為什麼好奇心是「神聖」的呢?也許是因為,好奇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特徵,動物只注意與生存有關的事情,人超出生存而對世界萬物感興趣;它甚至使人接近於神,受好奇心驅使,人彷彿想知道創世的秘密,在自己的頭腦中把世界重新創造一遍。無論在人類,還是在個人,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覺醒的徵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說,哲學開始於驚疑。其實,科學也是這樣,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然而,「神聖的好奇心」有許多敵人,主要敵人有二。一是習慣,所謂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孩子往往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般規律是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遞減。在一定意義上,科學家是那種不受這個規律支配、始終保持著好奇心的人。二是功利心,凡事都問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再感興趣。如果說好奇心是神聖的,那麼,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敵,在它的支配下,科學探索的原動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當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則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態極其普遍,以馬上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標。


第二,頭腦的認真。好奇心是對未知之物的強烈興趣,它理應引向把未知變成已知的認真的求知過程。真正強烈的好奇心必然會推動人去探根究底。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所有問題都作系統的探究。因此,好奇心可以廣泛,智力興趣必須定向。許多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都在青年時期形成了自己的問題領域和研究方向。頭腦的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所謂根據,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在運用邏輯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確認的根據就成了問題。在西方哲學中,這種擔憂一直存在,促使人們由追問知識的根據進而追問人類知識形成方式的根據,對知識形成的各個環節作仔細審查。因此,知識論成為哲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近代以來更成了主題。其中貫穿著一種努力,便是想把人類知識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礎上,否則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國哲學一向不重視知識論,知識論是最薄弱的環節。相對而言,宋明算是最重視的,但也偏於知行關係問題,所討論的知識主要指道德認識,即所謂「德行之知」。蘇格拉底所主張的「知識即德行」是西方哲學家的普遍信念,中國哲學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識」。由於把知識本身看做目的性價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純粹的思想興趣、學術興趣、科學研究興趣的人,在從事研究時只以真知為目的而不問效用。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最容易產生大思想家、大學者、大科學家。

第三,從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畫的渴望。好奇心和頭腦的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並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事實上,大科學家都不滿足於純粹經驗研究,他們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過實驗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統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超越性:靈魂的認真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

和理性的解說相對應,我把超越性(心靈生活)也歸納為三個要素: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於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願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願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每個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怎麼會不產生出最嚴重的責任心呢?我把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看做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惟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尼采指出:人們躲藏在習俗和輿論背後,隨大流地思考和行動,而不是快快樂樂地做他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怯懦,怕鄰人指責,更是因為懶惰,怕真誠可能加於他們的負擔。事實上,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確是沉重的責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氣,而跟隨習俗和時尚則最輕鬆,但前者的收穫是擁有自己的靈魂,後者的代價是失去靈魂,究竟哪一種生活更值得一過,應該是清楚的。


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從總體上看,我們中國人也比較缺乏靈魂的認真,缺乏超越性的追求,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形而上學哲學和本土宗教便是明證。我們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而往往迴避對人生進行追根究底的探究。在一定意義上,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哲學傳統的始祖,他們兩人都重視人生哲學。但是,他們的嫡傳弟子便顯出了顯著差別,孟子走向了更典型的道德論,柏拉圖卻走向了本體論。這種分殊肯定已發端於他們的老師,在這方面作一比較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繫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聖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於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繫。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總之,在我看來,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於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人們常常嘆息,中國為何產生不了大哲學家、大詩人、大作曲家、大科學家等等。據我看,原因很可能在於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實用品格,對純粹的精神性事業不重視、不支持。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的前提是把精神價值本身看得至高無上,在我們的氛圍中,這樣的創造者不易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孤單的,很容易夭折。現在的開放是一個契機,我希望我們不要只看到經濟上的挑戰,更深刻長遠的挑戰是在文化上。中國要真正成為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大國,就必須改變文化的實用品格。一個民族擁有一批以純粹精神創造為樂的人,並且以擁有這樣一批人為榮,在這樣的民族中最有希望產生出世界級的文化偉人。


源自網路-- 周國平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歡迎關注人文(ID:renwenzhishi),了解人文,學習人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 的精彩文章:

從書法看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
中國五大名湖:一面湖,就是一段歷史!
為什麼中國叫「中國」?
《中國歷代名家佳作品鑒-八大山人》

TAG:人文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才是真正的人脈?(深度好文)!
香港,究竟被誰拋棄了?【深度好文】
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深度好文)
別讓你的精神破產(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 如何戒意淫?
人为了什么活着?(深度好文)
當你被關進精神病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深度好文)
复旦教授震撼讲述:中国人,你凭什么自信?(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驚人的社會定律
讓他三尺又何妨?(深度好文)
《人心》,深度好文
告訴孩子,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深度好文)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深度好文)
深度學習中的「深度」究竟怎麼理解?
炎症論。深度探討好文章
人間誰最苦?(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关于「算 命」
熬!深度好文
為別人撐傘,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