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此計若成,北宋絕不會出現「靖康之難」
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西京洛陽。故地重遊之際,趙匡胤見洛陽宮室依然雄偉壯麗,聖心甚悅。此時南方已經納入北宋的國土,剩下的只有北方的北漢以及燕雲十六州,於是趙匡胤向群臣提出了自己思忖良久的提議,甚至可以說是一項足以改變整個北宋歷史的走向的計劃——遷都洛陽!
趙匡胤的提議剛出,就立即遭到了朝臣的反對,起居郎李符上書,列舉了八項困難:「京邑凋弊,一難也。宮闕不完,二難也。郊廟未修,三難也。百官不備,四難也。畿內民困,五難也。軍食不充,六難也。壁壘未設,七難也。千乘萬騎,盛暑從行,八難也。」對此趙匡胤不予理睬,繼續留居洛陽,全無返回開封之意。
眾人都不敢勸諫之際,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提出異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李懷忠從經濟、軍事兩方面予以解釋,但趙匡胤依然置之不理。
面對趙匡胤的無動於衷,有人一個人坐不住了。晉王趙光義提出「遷都未便」,趙匡胤反而卻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趙光義叩頭切諫,趙匡胤回答道:「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匡胤給出了他遷都洛陽,以後遷都長安的理由,那就是開封雖然有漕運之便,但地處平原,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只能依靠龐大的軍隊來維護國家的安全,長此以往,必將極大消耗國家財政。
而切平原有利於北方游牧民族作戰,他們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直抵開封城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年的後晉都城開封就是被契丹騎兵輕而易舉攻破的。而洛陽坐擁山川之險,依據有利的地形,可以有效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有難以明言之處,他在位期間,晉王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拉攏了一批人,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如果遷都洛陽,趙匡胤可以重新鞏固皇權,削弱晉王的勢力。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所以眾多朝臣沒有表態。
這場兄弟間的明爭暗鬥,其實也是一場決定北宋走什麼樣道路的抉擇,但最終趙光義勝利了。趙光義回答道:「在德不在險」,趙匡胤不再回答。當晉王出去後,趙匡胤對左右說了一句精準的預言:「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6個月後,趙匡胤不明不白的在開封離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而晉王趙光義搖身一變,登上帝位。趙光義奉行「守內虛外」的統治政策,北宋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宋太祖時期19萬,宋太宗時期35萬,宋真宗時43萬,宋仁宗時竟達到82萬,此後北宋禁軍一直維持在60-80萬之間,有得說法甚至說曾達到百萬。
宋太祖趙匡胤最擔心「冗兵」出現了,空前龐大的軍隊消耗著大宋十分之九的財力,造成了北宋「富而不強」的窘狀,即使軍隊數量龐大,但仍無力阻擋外敵的入侵。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亡國。北宋政權沒有走向趙匡胤所規劃的道路,1127年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陷,北宋宣告滅亡。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一個「賊配軍」,竟撐起北宋王朝,死的卻很窩囊
※違抗聖旨,卻大破遼軍!宋朝「積弱」的原因在這兒
※好色皇帝貪戀兒媳,引發親兒造反,血染皇宮
※他是朱元璋的親家,徐達的岳父,卻起兵反叛
※河北一座村莊,竟隱藏李唐皇室最大秘密,顛覆史書
TAG:縱橫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