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走在十字路口的「公眾理解科學」

走在十字路口的「公眾理解科學」

編者按:自英國上議院在21世紀初發表《科學與社會》報告後,「公眾理解科學」這一概念的發展就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儘管包括「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CoPUS)等組織在過去的十年里不遺餘力地為改善民眾的「科學素養」做出努力,效果依然欠佳。究其原因,是由於科學家的不善言辭,還是民眾對科學的興趣不夠?人們所設想的科普「新時代」何時才會到來?


李立 編譯


科學傳播的歷史進程

追溯一項事業的歷史進程並非易事,但人們通常認為,「公眾理解科學」這一術語和概念的正式提出始於英國皇家學會鮑默爵士(Sir Walter Bodmer)於1985年發表的《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報告;之後英國上議院在2000年發表的《科學與公眾》則詳述了該科學事業在此後15年內的發展歷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民眾對科學的態度就呈現出各種起伏。從媒體反映出的情況看,二戰結束後不久,英國民眾對科學曾保持了一段時期的熱情與興趣,接下來則轉入失望甚至敵對態度。除公眾的「情緒波動」外,科學家也逐漸表現出退居二線的趨勢,並對活躍在公共舞台上的科學家表示不滿,這一點與美國同行的態度相差無幾。鮑默在報告中指出,這種趨勢已經影響到政府對科學界的投資力度。為扭轉這一趨勢,鮑默指出每位科學家都有與公眾交流與溝通的責任,這一建議也將「科普」正式推向合法化。


鮑默報告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成立了「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CoPUS),這是一個由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科學促進會和皇家研究會代表組成的三方組織。該組織為推動公眾理解科學展開了一系列計劃,包括設立科普人員獎學金、推出年度流行科學書籍獎,及推動科學與婦女機構協作等。這些計劃的明確動機是讓科學本身帶動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即公眾越是理解科學,越是會萌生興趣,反之則越是無知,越易心生反感。除此之外,該計劃也會相應地帶動國家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產能效益。


在CoPUS的領導的「實現我們的潛能」計劃開展下,英國研究委員會也開始著手於公眾科學素養的培養,並為相應社區提供科學資金。從前只面向高等科學家的項目,如今也都面向更加年輕的科學研究者。如皇家學會的研究員及博士後成員就被鼓勵多去參加各種傳媒課程,有些人甚至會花上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去做培訓記者和廣播員。可以說,鮑默報告的第二個效應,是帶動了英國整個科學團體對公眾理解科學議題的關注。

那麼近年來CoPUS的成效如何,英國民眾是否如期望那般提高了科學素養?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便開展過對公眾理解科學能力的調查,70年代這種調查更是頻繁。調查顯示,無論美國政府及美國科學促進會開展怎樣的活動,效果都不盡人意。1988年,在CoPUS成立後不久,該組織第一次對英國公眾進行相關調查,得出的結論與美國的情況非常類似,只有10%甚至更少的受訪者有著相應的科學素養。


「缺失模式」的消亡


在創辦十周年紀念會上,CoPUS委託了一個顧問團隊對其「公眾理解科學」項目展開調研。顧問報告顯示,CoPUS的計劃都運行良好,並建議其將部分運行較好的項目交給其他機構,以集中做進一步創新。那麼,為何從1996年對1988年之後展開的科普活動進行調查的結果來看,民眾的科學素養並沒有顯著提升?這一問題的矛頭逐漸指向了「缺失模式」,即假定「公眾無法理解快速發展的科學」。這種模式採用了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交流模式,即科學家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向公眾灌輸科學知識。知識的流通是在「純科學」從實驗室走出轉向公眾身邊的過程中發生,而科學機構則是掌控這一知識流通的重要機構,他們所採用的科學事實及方法是影響「缺失模式」的關鍵因素。調查顯示,在1988年,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科學感興趣甚至極有興趣,但只有2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有著相應的科學知識。兩套調查數據顯示,儘管CoPUS經過不懈的努力,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


在CoPUS之外,另一種更具反思性的方法正在開展。這種方法與社會學、歷史學甚至哲學密切相連,認為科學傳播並不像「缺失模式」那樣單一。布萊恩·魏恩(Brian Wynne)與艾倫·歐文(Alan Irwin)等研究者表示,闡釋科學是一項複雜的過程,民眾的社會背景和知識水平也至關重要。柯林斯(HM Collins)、特雷弗·平奇(Trevor Pinch)和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也表明,如今的科學過程已然脫離了以往那種「假設-實驗-驗證」的方法,各種社會調查都參與了實證科學的過程。公眾必須意識到,很多「正在形成的科學」是通過科學團體所社會化的,而教科書式的科學則鮮能吸引人們的興趣。


該理論促進了「語境方法」的發展,即以「科學對話」的形式讓公眾了解科學,在這種對話中,科學家掌握著可用的科學事實,相關民眾則擁有本地知識,且對科學抱有一定興趣。具體操作方法則有協商會議、公眾群組對新科學做出評估等,這種方法在上議院的《科學與社會》報告中也得到體現。與鮑默相反,這些科普工作者並不抱怨公眾的無知和媒體的低效,而是採用了一種對話、討論和辯論的方法來展開科普活動。1999年,科學部長塞恩斯伯里(Lord Sainsbury)在BAAS會議上正式宣布「缺失模式已消亡」,預示著科普新時代的到來,那麼呈現在大家眼前的PUS新世界又有著怎樣的面貌?

首先,CoPUS被英國上議院要求重組甚至更名,如更名為「科學與社會委員會」之類,以顯示科普新時代的面貌。顧問團隊也試圖引進專家評估團隊、組織圓桌會議,並進行專業諮詢對話。但專家們並不想用「科學數據」的缺失來交換,關鍵還是要抓住導致缺失的原因。為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找到公眾參與科學的最有效方法,畢竟在一個國家可以奏效的方法,在英國也不一定能奏效。


另一個警示則是,缺失模式的消亡並非意味著知識缺失的消亡。各大政府在科學領域畢竟投入了大量資金,且科學家與外行人的起點不同,科學知識也絕非是速成的,而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是值得被尊重的。


另有一些科普活動則致力於新知識的傳授:近日皇家學院在聖誕節期間推出了「弦理論」的系列演講,BBC解釋黑猩猩行為的科普節目也得到觀眾的認可。科普研究者的各項計劃正在緊張進行,相關資金也會用來進一步輔助公眾理解科學的活動項目。


了解公眾是前提


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的還有,研究者在傳播科學的同時,需要對既定受眾者的知識水平有所了解。他們需要了解公眾想要學習怎樣的知識,公眾學習過後的接受能力,以及該科普項目的導向性發展等。與此同時,科普傳播者也應具備一定耐心,即便他們的傳授極其鼓舞人心,公眾的科學水平也不一定能得到顯著提高。因為大部分公眾只會汲取對他們有用的科學知識,而將其他冷門知識拋之腦後。打個比方,當調查者經過一段時間再去詢問相關民眾,電子與原子哪個質量大?能回答上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這就意味著,科學普及的發展總是帶有各種不確定因素。但在現實生活中,科學知識的掌握往往至關生死。例如,在一次冒險旅行中,知道能殺死病毒的是沸水而非抗生素,這種知識則十分有用。若該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性過低,那這些知識則很容易被人們遺忘。


與基於事實和方法的定義相反,約翰?杜蘭特(John Durant)將科學素養定義為「了解科學是如何工作的」,在這種情況下,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正在往新的方向發展:新的科學知識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驗證,這也是科學史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


如果CoPUS將科學傳播視為一項有價值的活動來有序開展,那麼所傳播的科學也需要經過多方試驗和多樣性測試才能達到安全推廣的程度,因為若科學事實未被證實就經媒體傳播,勢必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科學應從實驗室走向生活

幾年前在回顧公眾對科學現象的理解時,簡?格雷戈里(Jane Gregory)和史蒂夫?米勒(Steve Miller)制定了一個科學傳播的「草案」,目的在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真正了解。其中就包括「確定該科學所需普及的地方」,該方案尤其針對那些尚有爭議的科學議題,通常是跨越學科邊界或影響公共利益的案例。


科學史學家指出並實例化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同行評審某項科學之前,該科學的最新事實和理論可以定期在公共場合被公眾討論,人們也慣於看到科學家從實驗室走向公眾生活。例如在早期的皇家學會,民眾(儘管局限在紳士內)便是驗證最新發現和技術的主要觀眾。如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就曾將他的疫苗接種理論進行公開測試,媒體也曾關注過此事。


另外,這種科學在公眾間的遍布有時還會引領各種時尚潮流的傳播。例如在維多利亞時期,催眠術及顱相術曾盛極一時,而它們衰落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實證發現它們不過是偽科學。還有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冷聚變科學也時常被人們用來指出科學傳播的危險性,但反過來說,冷聚變技術的迅速消亡也正是因為它過早地暴露在了公眾的視線前,而不是隱藏在一本晦澀的化學雜誌中日漸消損。

走在十字路口的「公眾理解科學」



當我們迎來一個公眾理解科學的新時代,人們必須習慣於科學家對各種科學事實進行討論。如果人們對科學所帶來的潛力及局限性有更清楚的認識,科學必然會帶來更大的效益。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從韓春雨事件看學術職業的激勵機制
一個導致眾多研究出錯的原因
從哲學視角看化學——探索科學的新體系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環境記憶和視覺感知之間的神秘耦合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走進科學:水花的原理
「視覺科學素養」:數字時代科學的圖像和公眾理解
十大科學未解之謎
天大的誤解: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
科學家為我們解密愛的科學原理
道德的科學解讀
我們是科普公眾號「科學公園」
始終無法解開的八大科學之謎、最具深度的科學之謎
科普公眾號「科學公園」簡介
物理學與腦科學裡的「美」與「丑」
不科學但有道理!中國古人卜卦奇准!古代的陰陽八卦推理之事
走近科學之顏控四美!
盆栽葡萄的科學管理
周公解夢之科學分析夢與睡眠的解析
科學、計算科學與數據科學
科學減肥三步走
「催眠」背後的科學道理
十大科學傳播事件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鬼神論開始被科學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