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我們習慣了以民族國家為前提思考歷史,即使是放眼全球的世界史,也要對人類的種族、國家和地域進行劃分。在今天,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能否超越區域的眼光,有一種世界所有地區、所有國家都能教的歷史,把整個人類統合在一起,而不是依照國籍彼此分開?「大歷史」回答了這一需求,在它考察的對象中,「人」不是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中國人、美國人,而是「直人」這一物種的成員;它的尺度不僅僅是人類的過去,還包括地球的過去,乃至宇宙的過去。

悉尼麥考瑞大學的大衛·克里斯蒂安教授1989年開始在麥考瑞大學講授歷史課程,1991年,他在《世界歷史》上發表題為《為「大歷史」辯護》的文章,首次為他的課程取名「大歷史」。他與另外兩位歷史學家合著的《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是大歷史這個新興跨學科領域的第一本教材。《大歷史》從138億年前開始講起,從宇宙大爆炸、地球誕生、生命出現、人類起源,到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再到預期近期和遙遠的未來,把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學以及人文歷史等學科融合在一起,講述了一個漫長的故事,把人類放在宇宙的尺度上來考量。


在《大歷史》的導言中,作者講述了精密計時革命對歷史研究的影響。20世紀中期之前,書面文獻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式以確定過去事件的年代,歷史意味著「通過書面文獻材料考察的過去」。書面文獻給我們留下的記錄只是它能夠闡明的一小部分,於是,歷史僅僅指「人類的歷史」,更糟糕的是,往往只是政府、戰爭、宗教和貴族的歷史,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沒有被寫進歷史。而文字創造之前的時代,據我們現在了解,至少涵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來95%的時間,人們對此一籌莫展。而人類出現之前的一切事物,歷史學家更是把它們排斥在外。


20世紀中期,測定過去事件年代的新方法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此後,我們能夠為所有文獻都未曾記載的事件提供確切日期,這些事件可以回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這些新技術中最重要的包括放射性測年法(radiometric dating)和基因測年。


人們一度以為世界出現到現在是靜止的,從19世紀和 20世紀早期,地質學家、天文學家和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過去與現在完全不一樣,他們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在於解釋世界如何成為今天的面貌。於是,天文學、地質學和生物學都成為歷史性學科。精密計時革命允許我們為生命有機體、地球甚至宇宙的過去創造一張精確的時間表。

《大歷史》總結出了人類歷史演進中的八大突破,書中命名為「門檻」,每一道門檻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完成了一個飛躍。這八個門檻從宇宙大爆炸、星系和恆星的起源、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等化學元素的出現 ,到太陽系和地球的出現、生命的出現,再到智人的出現、農業文明的出現,和現代革命。而未來還會有哪些大的突破?人類和地球的可能命運是怎樣的?宇宙的最終命運又會如何?書中對近期和遙遠的未來趨勢做了預測。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第一種未來,即「近期的未來」雖然很難預測,但是我們還得勉力為之。我們必須找出不詳的趨勢和充滿希望的趨勢,並且儘可能想像,如何才能影響到我們認為最有可能的那些趨勢。


第二種未來,即接下來幾千年時間,似乎更難預測,因此,它是科幻小說家想像馳騁的王國。

第三種未來,即遙遠的未來,從某些方面來說,它更簡單、發展更緩慢。因此,十分奇怪的是,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地對它做出預測。我們的太陽會變成一顆紅巨星,然後塌縮成為一顆白矮星;我們的銀河系會與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宇宙會變得越來越巨大、越來越冷和越來越簡單。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宇宙的春天。


界面文化從《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選取了部分內容,告訴我們什麼是「大歷史」,以及未來的500年甚至1000、2000年世界將會是什麼樣。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什麼是大歷史?

大歷史試圖建構關於整個時間的歷史,回溯到宇宙的開端。這就是我們在本書中所做的。我們敘述了從最開始到當下的歷史,這種敘述以現代科學知識的各種結論為基礎。我們將看到,這種做法是了解我們這個物種——智人(Homo sapiens)——在宇宙中位置的有力方式。這麼做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史的內容。


思考整個過去,是整個人類社會想方設法去做的事情。思考的結果可以在起源故事(關於萬物如何被創造的故事)或者所有重要宗教的主要文本中找到。據我們所知,起源故事在所有的社會中得到講述;它們敘述了萬物、人類、動物、地貌、地球、恆星以及整個宇宙的起源。它們也建立在每個社會最有效的知識之上。因此,它們為理解萬物的歷史提供了一幅路線圖。這些關於過去的「地圖」很有影響,因為它們幫助個體理解他們自己如何融入這個關於宇宙和地球上生命的故事之中。


在大多數社會的教育中,起源故事似乎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一個社會的年青一代接受最初教育時,起源故事就得到講授。因此,大多數人都了解他們自己社會對萬物起源的解釋。據我們所知,即便最古老的社會——從澳大利亞到法國再到美洲——也會在岩洞的牆壁上繪製一些奇怪的形狀,或者創作一些雕像,它們意味著起源故事的存在。


不幸的是,今天,我們的中學和大學不再講述任何類型的起源故事。這也是大歷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它能夠扮演起源故事在大多數早期人類社會曾扮演的教育角色。與其他起源故事一樣,大歷史也是建立在我們能夠獲得的最好知識之上。就目前而言,這些知識來自現代科學。在現代世界,科學是知識的主要形式。它的根源可以回溯到17世紀科學革命。科學知識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其基礎在於嚴格使用經過仔細檢測的證據。

因此,把大歷史視為一個現代的、科學的起源故事是十分有用的。它還提供了某種宇宙「地圖」,你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與傳統的起源故事有所不同。首先,它是科學的。也就是說,它建立在現代科學的最好成果之上。與以往的起源故事相比,它建立在更多的知識之上,這些知識在許多不同社會得到嚴格的檢測,因此,比傳統社會可獲得的知識更加可靠和精確。當然,這並不等於說,現代起源故事完全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起源故事;不過,我們可以大聲宣稱,在當下這個受到現代技術和現代科學改變的全球化世界,它顯得卓爾不群。


大歷史與傳統的起源故事還存在另一個差異,即它的普適性。大多數起源故事是由某個特定社會為自己建構起來的,它們往往強調不同集群之間的差別。大歷史試圖建構一種普遍適用的起源故事,它利用世界各地的科學知識,期待著在德里或迪拜、都柏林或丹佛都同樣合理。今天,建構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性的起源故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正面臨各種挑戰,例如核戰爭威脅和全球變暖問題。這些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都無法獨自解決的,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和共同努力。然而,奇怪的是,現代中學和大學很少講授普世史(universal histories)。相反,我們在以一種零碎的方式學習這個故事的不同部分。在歷史課堂上,我們學習的內容不是人類,而是自己的社會;我們學習美國歷史或俄國歷史或中國歷史,這取決於我們就讀的中學在哪兒。我們很少學習人類史如何與自然世界聯繫在一起。我們可能會學一丁點兒化學或地質學甚至天文學知識,但是,這基本上無助於我們考察這些不同知識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講授一門新的、具有科學依據的普世史,這種歷史包含所有人類社會,並且將它們的歷史置於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宏大歷史背景中。據我們所知,本書是關於大歷史的第一本現代課本。在書中,我們將考察現代科學能夠告訴我們的一切:與宇宙、恆星(宇宙中最大的物體)、太陽系和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們這個物種即智人的過去相關的一切。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500年之後或1000年之後或2000年之後的世界是怎樣的?


我們發現,人類社會是我們所了解的最複雜的實體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做出這些預測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思考未來的能力在面臨第二種未來時土崩瓦解了。


世人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有趣的猜想和大量科幻小說。少數幾部「關於未來的歷史作品」成了迷人的讀物。它們都算不上嚴肅的預測,不過,它們確實體現了作家所想像的各種未來:從十分暗淡的反烏托邦的未來到充滿希望的烏托邦的未來。


在20世紀前半期,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和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創作了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描述了極端暗淡的未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描繪了一種極權主義未來,其時,全球獨裁者以粗俗的宣傳、刑訊和暴力來保護他們的權力。國際政治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戰爭問題,追求的不是明確的道德目標,純粹為了維護一小撮特權人物的權力。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述了這麼一個世界:在這裡,人類就像養殖場的肉雞那樣被孵化出來,並且以毒品為樂,這個世界在某些方面比較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控制基因以及在實驗室進行人工授精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這是一個奇怪的反烏托邦世界,因為它提供了許多人們渴望的事物,包括不受日常生活中痛苦、苦難和艱辛的折磨;然而,與普通人現在所體驗的複雜的、不可預測的、但有時候很有意義的幸福和痛苦世界相比,它所呈現的生活是極其墮落的。我們讓痛苦最小化的能力,最終會創造一個情感、身體和精神貧困的世界嗎,一個連自由概念也喪失意義的世界嗎


沃爾特·米勒(Walter Miller)的科幻小說《萊伯維茨的讚歌》一開始描述的世界,就像歐洲中世紀那樣陰森可怕,它對過去的文明只有零星記憶,大多數技術和技能已經消失。在小說每個部分的敘述推進幾個世紀之後,人們才會發現,他們生活的世界經歷過一場核戰爭,即所說的火海泛濫。小說重複了現代世界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描述了城市、商業以及(最後幾章)現代科學的復興。最後,科學家再次研製了核武器,可悲的是,核武器又被用於一場戰爭,人類社會由此倒退了2000年。現在,我們意識到,小說真正描寫的是這麼一個世界,在那裡,人類永遠也無法超越核武器的發明,因為核武器一旦被發明之後,就會用在戰爭中。由此出發,我們很容易為如下事實找到一個可能的解釋,即儘管人們花了幾十年時間通過「搜尋外太空智慧(SETI)」這種活動來尋找外星文明的證據,但我們一無所獲。一旦像我們這種具有集體知識的物種出現之後,經過幾十萬年的發展,他們必然會發明十分強大的技術,以至於毀滅了自己,這種事情可能發生嗎?人類與技術展開的無休止的、無望取勝的鬥爭,永遠無法超出一定的水平,在所有的未來方案中,這種場景是最慘淡的景象之一


從某種程度來說,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他論蓋亞(Gaia)的作品中闡述了一些相似觀念。拉夫洛克聲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協同合作形成了一個巨大有機體。拉夫洛克把這個有機體稱為蓋亞,他的朋友即小說家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建議他使用這個名字,它同時也是希臘大地母神的名字。拉夫洛克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蓋亞成功地保證了地球成為生命有機體的家園。作為科學,這種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拉夫洛克提出了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觀點:地球表面處於金鳳花之域中,水在這種環境下呈液態,儘管來自太陽的熱量在過去45億年一直穩定地增長。通過改變地球表面的顏色和反射率以及大氣成分,地球表面的某種事物——可能是大氣和生物圈之間某種複雜的反饋循環系統——似乎確保了地球在生態上的友善,因為它保持在較小的溫差區間(足以讓液態水流入大海)。至關重要的反饋系統是地質學上的(正如許多地質學家所認為的,這種系統或許基於侵蝕和岩石中蘊含的二氧化碳)呢,還是像拉夫洛克所說的那樣受到蓋亞的掌控?


拉夫洛克進一步宣稱,由於獨佔了如此多資源,我們這個物種有可能擾亂那種古老的機制。他指出,人類逐漸變得像癌細胞,迅速繁殖,可能破壞他們自身也屬於其中一部分的更大有機體。我們面臨兩種可能,在人類看來,它們都沒有吸引力。其中之一就是,人類會消滅生物圈,即蓋亞(他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在這個進程中,他們像致命的病毒那樣殺死自己。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蓋亞會找到醫治自己的方法:通過消滅流氓有機體,或者通過傳播可怕的瘟疫,或者靜待人類在核戰爭中自我毀滅。


斯特布爾福德(Stableford)和蘭福德(Langford)合著的《第三個千禧年》以及沃倫·沃加(Warren Wager)的《未來的歷史》,讓人讀起來感覺是遙遠未來創作的歷史作品。在這兩部作品構想的未來中,核武器的使用會導致重大危機,人類由此學會了以新方法來組織社會和國際關係。沃加的這部小說——受到H. G. 韋爾斯作品的啟發——發表於1989年,在它虛構的未來世界中,人們不斷嘗試以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方法來組織社會。在這兩部作品中,技術都很重要,不過,就像大多數未來主義作品那樣,它們事實上在探究當今世界的政治和道德問題。


反烏托邦作品讀起來很有趣,而烏托邦作品往往沉悶乏味(一般而言,人類更感興趣的,似乎是苦難而不是幸福),因此,真正烏托邦的未來主義小說很少。未來技術的專家往往會虛構烏托邦,他們預測了更長久和更健康的生活,而未來技術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實際上免費的能量和資源。許多人也討論了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一種使用微型的、細菌大小的機器的技術),它們會消除多種身體上的痛苦,確保食物和其他資源持續不斷的供應,並且通過研製食用塑料的細菌這類物質來修復我們對生物圈造成的許多破壞。在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l)等人構想的未來中,人與機器融為一體,實際上成為不死之身。

「大歷史」到底有多大?以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宇宙終結



電影《終結者》中的未來世界


考察兩類主要的烏托邦未來,或許不無助益。第一類預測了持續的發展,它一直延續到遙遠的未來,同時,當前許多經濟問題也通過技術手段得到了解決。第二類預測了發展速度的下降,在那種未來中,發展和更多消費不再是衡量美好生活的基本標準。事實上,在這類烏托邦中,未來被想像成一個康樂的世界,然而並非必定是一個不斷變化或「發展」的世界。這種烏托邦假設了一種緩慢的變化節奏,也假定了一種人類,他們的數量可能遠遠少於今天的人口,他們的社會滿足於維持一種不需要無休止地尋找更多資源的美好生活。


移民到其他行星可能是反烏托邦或烏托邦未來的組成部分。我們畢竟是一個遷徙物種,因此,太空移民似乎是在仿效以前令人震驚的移民活動,比如太平洋地區航海者向遙遠的拉帕努伊島的拓殖活動,那些移民肯定很清楚,這種旅行往往一去不返。一些技術已經可以用來探索小行星上的礦物或者在月球或火星創造太空站,甚至任由太空站懸浮在空曠的太空。一個太空殖民地模型緩慢地旋轉,同時創造某種引力,並且為它內部各地區或「各大陸」創造大致類似於白天和黑夜景象。


火星之類的外星環境地球化是更加雄心勃勃的計劃,這種計劃旨在讓這些行星變得適合人類以及其他地球物種居住。這是科學家和小說家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眾多未來主義思想之一。地球化可能涉及如下事項:大規模核爆炸,以便融化火星表面以下的冰塊,從而創造海洋和一種大氣環境;種植能夠在火星環境生存的細菌;把巨大的鏡子放在軌道上以反射和聚集太陽的熱量和光線(參見圖13.6)。這些無疑是浩大的工程,它們會耗時幾百年,而且不一定成功。


我們很難想像向太陽系以外移民,因為距離太遙遠了。在我們當下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方案中,即使向最近的恆星移民,太空旅行也需要花費數代人時間,一旦出現意外的話,也不可能有補給或修理,並且無法保證最後能夠找到可以居住的行星。當然,人類有可能發明速度更快的飛行器,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們完全不知道它們會如何運行。如果我們想像一下人類在銀河系緩慢地四處擴張,就像太平洋島民的移民活動那樣,那麼,我們不能忘了,由於距離如此遙遠以及時間如此漫長,以至於孤立的人們幾乎肯定會在不同星系演化和發生變化。最終,我們這個物種會分裂出許多亞物種。沒錯,3萬年前,地球上存在好幾種人亞科原人,所以,這種方案並非那麼不自然。


以上思考說明我們這個物種在進化,就像所有其他物種那樣。不管我們是否通過基因控制逐漸掌控了我們的進化,我們始終會發生變化,最終,我們都不清楚(對一個虛構的、從當前世界穿越到未來的人來說)我們的後代是否稱得上人類。可以說,那種情況標誌著我們今天熟知的人類歷史的終結。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小時候有這東西,世界上就多了一個科學家了
J.K.羅琳:正在創作中國題材的魔法小說
一生難遇的顏值?我怎麼get不到他的帥點
我居然萌了檔「送剩女下鄉」的日本相親節目
這8本書帶你打開新的一周

TAG:界面 |

您可能感興趣

宇宙到底有多大?
到底是什麼觸發了宇宙大爆炸?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寫起的「大歷史」
宇宙有邊界嗎 未來的宇宙會收縮到大爆炸初期?
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原點到底有多大?你會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
宇宙誕生之迷,到底是來源於大爆炸還是大反彈?
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
你是否想過宇宙中最大的星球到底有多大?
宇宙:從大爆炸到膨脹
宇宙有沒有邊界,未來的宇宙會不會收縮到大爆炸初期?
大爆炸還是大反彈?宇宙起源有新說
宇宙到底有多大?多元宇宙真的存在?
宇宙大爆炸從沒發生過?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宇宙大爆炸的緻密奇點到底從何而來?
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
到宇宙深处到底有多难?
從宇宙大爆炸至今
宇宙有多大 我們只能觀測到多大
大犬座VY到底有多大?號稱是宇宙最大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