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道歷四七一三年 歲在丙申 十月初四


西曆 2016年11月3日


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憤?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老子認為,對待怨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報怨,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老子與孔子主張的異同


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憤上,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見《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第七十九章指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什麼是「和大怨」呢?河上公注云:「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也。」(即」調和重大的仇怨,一定會留下余怨)這一解釋是可取的。《論語》中孔子所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主張直面人情的率真反應,提出平實的解決方案;若有怨恨之情,則以恰當的方式回應,其意正與「和大怨」相近。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孔老相會】 圖源於網


孔子教導面對複雜的人事關係,士君子要有合宜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回應,這也在養性情的正直,這並沒有問題。


不過在老子看來,這種「和報」怨憤的方式,必然會損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為善,所以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老子認為,對待怨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報怨,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以德報怨的真意


「以德報怨」更顯示出一種宗教式的情懷。這點恰在以後的道教教義中得以印證,如南朝道士顧歡在詮釋《老子》時發揮曰:


「自然無情,以與善為常,司契之人,是道之所與也。然則此經所明,是自然之道,可以與善,不可示惡也。問曰:蓋聞常善救人,則善惡無棄,天道普慈,無物不育。善者己善,何須此與?惡者宜化,何為不示耶?答曰:道教真實,言無華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下士聞道,大而笑之。聞而勤行,以成其德,聞而大笑,只增其罪。故以道與善,成人之美也;不以示惡,不成人之惡也。」


天道以與善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是老子之學的要義,也是道教的宗旨。應該看到,老子所倡導的以德報怨思想,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


其一,從道的層面來看,以德報怨即是道的體現,乃為大善。


其二,從社會個人的角度看,以德報怨思想的重點在於為善去惡,而不是無限度地容忍或者放縱邪惡。

以德報怨並不是無限容忍,而在於為善去惡



圖源於網


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德報怨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反映了老子之善的主要內涵。老子論善,既體現出了中華文化中固有的為善、求善精神,同時又保持著道家特有的清醒與智慧。


點擊讀取往期熱文


查看歷史消息獲取更多道文化知識


微信公眾平台 搜索「西安萬壽八仙宮」


為實現呂祖道場的全面振興


您的善意轉發便是功德!


西安八仙宮「財神殿、藥王殿易建工程募集善款捐款中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詩詞 呂祖七言律詩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進入深秋,這六個部位請重點保暖
伯牙絕弦碎琴,以謝知音;一曲高山流水,人之相知,貴在交心

TAG: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