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時期,蘇聯的游擊戰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二戰時期,蘇聯的游擊戰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摘要]有一種觀點認為,德國入侵蘇聯初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如果德國佔領當局採取懷柔手段,勢必能夠爭取到蘇聯民眾的支持與合作。


二戰時期,蘇聯的游擊戰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戰爭初期的蘇聯游擊隊,可以看到距離鏡頭最近的是一位年紀較大的游擊隊員

作者:趙國星


蘇德戰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為專家學者和廣大歷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在持續四年的戰爭中,蘇德雙方總共投入了近千萬人的兵力,在從莫斯科到柏林的廣袤地域殊死搏殺,堪稱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戰。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對這場戰爭的了解,都還停留在波瀾壯闊的正面戰場。實際上,在俄羅斯大地的廣闊森林與沼澤中,還有另外一群戰士,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圍剿燒殺下頑強抵抗,不間斷地戰鬥了三年,這段隱藏在歷史塵埃中的傳奇也足以彪炳青史。


敵後戰場的開闢


俄國人展開游擊戰爭的歷史可謂久遠,早在1812年的那場戰爭中,俄國游擊隊就令拿破崙的大軍疲於應付。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之後,游擊戰的星星之火幾乎立即就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重新燃起。早在1941年6月底,還在快速推進中的德軍就不斷報告,其後方的交通線、野戰醫院與警戒部隊頻繁遭到小股殘敵的襲擊,這是蘇聯游擊隊的雛形,不過此時的游擊隊大多數是被打散而臨時集結的紅軍正規軍官兵。這種游擊戰是完全自發的,他們的主要意圖是在德軍後方重新集結起來,躲避德軍的搜捕,尋機重新突圍返回戰線。而在戰爭爆發後,蘇聯政府也在迅速開始著手組織游擊戰爭,蘇聯龐大的國家機器迅速啟動。7月3日,斯大林在廣播中號召廣大人民在淪陷區展開游擊戰,7月28日,內務人民委員會和蘇聯的黨、團組織開始號召各地的黨團員加入游擊隊。

在戰爭初期,蘇聯的游擊隊主要由內務部組織的殲擊營、蘇聯地方政權自發組織的游擊隊和被打散的紅軍官兵組成。其中殲擊營是由地方共產黨員、工人、紅軍預備役軍人和志願者組成的非正規軍。而在敵後還有大批各級黨組織組建的游擊隊,其成員大都是中老年平民,往往以地區黨組織為核心,組成較為鬆散的游擊隊。這種游擊隊一般規模在50—80人左右,領導者通常是當地黨的負責人、邊防軍軍人和集體企業的領導。蘇聯軍方在總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牽頭下,也組織了戰鬥營和破壞分隊開展游擊行動,這種部隊往往以3-10人一組,深入敵後切斷電話線、破壞彈藥和燃料庫、爆破鐵路,攻擊德軍單個或零散的車輛。


另外,內務人民委員會組建了專門用於游擊戰的獨立特種摩托化步兵旅,這種獨立特種摩托化步兵旅作為正規軍,執行的是類似盟軍的特種空勤團或者突擊隊的任務,在深入敵後執行任務之後返回本方戰線。獨立特種摩托化步兵旅除了大批內務部中央學校和邊防軍學校的教官與學員之外,還有被動員起來的團員,莫斯科手錶廠、汽車廠、軸承廠的工人,此外還有諸如「迪納摩」「斯巴達」「火車頭」等體育協會動員的運動員,如今在歐洲賽場上經常亮相,為中國球迷所耳熟能詳的莫斯科中央陸軍、莫斯科迪納摩和明斯克迪納摩足球隊的運動員也加入了這支部隊。此外,獨立特種摩托化步兵旅也包括許多在蘇聯的外國人,美國、西班牙、保加利亞、德國、澳大利亞、波蘭、捷克、法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越南和匈牙利人,他們大都是在西班牙內戰之後流亡到蘇聯的國際縱隊老兵。


斯大林很快就意識到,在戰局如此危急的時刻,必須破壞交通設施,以延緩德軍的推進並切斷其後勤供應。在1941年6月22日到9月16日,深入敵後的蘇聯游擊隊總共炸毀了447處鐵路涵洞和橋樑和250處鐵軌,其中兵鋒直指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後方總共有117處涵洞和鐵路橋被炸毀。蘇軍游擊隊的破壞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不過總的來說,1941年由內務人民委員會組織打入敵後的游擊隊,在反蘇且民族主義情緒濃厚的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烏克蘭部分地區很難站得住腳,只有俄羅斯中、北部和白俄羅斯地區,游擊隊的活動還算比較頻繁。而1941年的蘇聯游擊隊行動缺乏整體規劃,對德軍後方交通線的攻擊相對零散,人員也缺乏適當的訓練和指揮,各個地方和系統的游擊隊各自為戰,缺乏主動性,加之德軍長驅直入,戰局不利,很多游擊隊員要依靠政治工作者的鼓勵甚至威逼才能作戰,逃亡現象嚴重。特別是地方政權組織的游擊隊,一旦指揮人員逃亡或犧牲,整個游擊隊往往土崩瓦解。


德軍版的「三光政策」


另一方面,納粹德國軍政領導人在入侵蘇聯之前,對蘇聯的整體實力存在嚴重誤判,天真地認為戰爭將在1941年內結束,並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對於有可能出現的蘇聯游擊武裝同樣毫無準備。隨著原計劃的落空,德國國防軍除了要應對正面戰場上蘇軍的壓力,也被日益活躍的蘇聯游擊隊所困擾。與一般人們的印象相反的是,德軍在治安戰中的主力其實是國防軍。不過儘管德軍竭盡全力抽調部隊到後方清繳游擊隊,但是由於前線吃緊,德軍不得不專門成立了用於清繳游擊隊的保安師,負責各個集團軍群後方地區的治安,德軍的保安師最初有9個,後來增加到了14個。除此之外,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僕從國也提供了相當部隊用於反游擊戰任務。但即使如此,德軍在佔領區的治安兵力仍然嚴重不足,根據數據統計,平均每3平方英里地區只有2個德國士兵。

從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初,蘇聯游擊隊迎來了戰爭中最寒冷的冬天,整個德軍後方的蘇聯游擊隊只剩下3萬人左右,但是德軍剿滅游擊隊的妄想仍然破滅了。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帶來的各種資源短缺和前線部隊供應不足,德國人迅速撕下了「親善」的假面具,露出了以戰養戰的獠牙。為了保證國防軍和德國國民的糧食供應,德國在蘇聯佔領區實施徹底的掠奪政策。1941年,德軍過度徵收糧食導致其後方佔領區出現了「無糧區」,整個地區一片荒蕪,從前線到後方的300公里範圍內,連配種的家畜和谷種都被搜刮一空。為德軍第六集團軍供應糧食的哈爾科夫補給區就變成了這種所謂的「無糧區」。這一政策導致在1941-1942年間僅在哈爾科夫就有11918名當地居民餓死。此外,從1941年侵入蘇聯開始,德國人一方面殘酷的虐待俘虜,導致本來可以作為人力資源的蘇軍戰俘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卻又在戰區強征平民,修築道路、鐵路和野戰工事。1942年以後,為了緩解人力資源的短缺,德國佔領當局一面以強迫手段擄掠了大批平民前往德國充當奴隸勞工,另一面稍微改善了蘇軍戰俘的待遇,使之充當奴隸勞工或偽軍,這種前後矛盾而又殘暴短視的佔領政策自然會激起民眾的反抗,從而成為游擊隊滋生的土壤。


有一種觀點認為,德國入侵蘇聯初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如果德國佔領當局採取懷柔手段,勢必能夠爭取到蘇聯民眾的支持與合作。但其實從歷史上看,德國武裝力量在反游擊戰中使用無情的鎮壓手段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普法戰爭、1904—1905年德屬西南非洲的赫雷羅族起義、一戰佔領比利時和法國期間,德國(普魯士)軍隊都展現出了兇狠而暴虐的一面,二戰中的德國國防軍無非是在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將這種傳統發揚光大而已。在反游擊戰中,殘酷的手段雖能一時平息抵抗,長遠看只能帶來惡性循環,無論是在華北抗日根據地採取「三光政策」和鐵壁合圍的日軍,還是在陷落蘇區實施「五光十殺」和保甲連坐的國民黨軍,最終都難以徹底剿滅游擊武裝,德軍在蘇聯的境遇也是如此。正如馬克斯·布特(Max Boot)在《隱形軍隊:游擊戰的歷史》中所做的總結:「僅僅定期的『掃蕩』或『警戒搜索』行動,甚至像納粹那樣殘酷的鎮壓手段都會失敗,原因是平民知道起義者會在軍隊撤走後回來」。因此德軍的暴行除了激起更多的仇恨之外,卻無法有效控制佔領區,在殘酷的圍剿下,蘇聯游擊隊的規模反而越來越大,逐步成為僅次於南斯拉夫游擊隊的歐洲第二大游擊武裝。


扭轉乾坤的蘇聯游擊隊


1942年5月,蘇聯在莫斯科成立了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用以統一指揮敵後游擊戰場。在方面軍司令部下還配屬有游擊隊地區司令部,下轄若干游擊旅。蘇軍在1942年初的大反攻造成德軍戰線上的諸多缺口,蘇聯方面趁此機會增加對游擊隊的支援力度,並且改組了游擊隊的指揮體系,有不少蘇軍部隊通過滲透或空降的方式深入敵後,而通過空投等方式,此外蘇軍還為游擊隊輸送了相當的武器彈藥,其裝備得以大大改善,甚至某種程度超過了德軍的治安部隊。希特勒也開始注意到蘇聯愈演愈烈的游擊行動,他進一步強調要用鐵腕手段來懲治游擊隊,保證後方交通的安全。但是,在當年5月1日到7月31日,德軍第16集團軍後方就有30座橋樑被炸毀,84處鐵路北破壞,20台機車和113節車廂被毀傷,嚴重影響了德軍的運輸,根據時任德軍第6裝甲師師長勞斯的回憶,在1942年底該師奉命為斯大林格勒德軍解圍的行動中,在乘火車調動的過程中就遭到了游擊隊的襲擾,中乘坐軍列的德軍官兵必須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反擊破襲的游擊隊,另外為了防止列車出軌,在通過游擊區的時候火車必須低速行駛,而且還要在車頭前面掛兩或三節空車廂。


另外,與中國和南斯拉夫戰場上游擊武裝基本孤軍奮戰的情況不同的是,蘇聯游擊隊不但得到了正規軍的大力援助,對正面戰場也起到了不小的配合作用,在蘇軍轉入反攻後,蘇軍部隊也經常能得到游擊隊的支援。1942年11月月底,蘇軍在勒熱夫方向的進攻失敗,在戰鬥中突入敵後的蘇軍第20騎兵師及其他部隊總共大約4000人被切斷,這支隊伍進入瑟喬夫卡和別雷之間波欽基沼澤地區的大片森林沼澤地帶,與在當地活動的游擊隊匯合。第20騎兵師和游擊隊共同與圍剿德軍周旋了一個月多月,多次襲擊德軍橫跨第聶伯河的大橋和交通線沿線德軍據點,嚴重破壞了德軍後方的交通,甚至得到了科涅夫的通令嘉獎。1943年初,這支騎兵部隊在在游擊隊的配合下於突出包圍,回到了蘇軍主力的行列。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導致蘇德戰爭的主動權易手,蘇聯紅軍轉入戰略反攻,蘇聯游擊隊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機。蘇聯游擊隊逐漸走出了早期各自為戰的模式,開始從機構上加強了統一指揮,逐漸開始強調在整個戰線後方實施規模更大的行動,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獲得了繼陸海空軍之後第四兵種的地位。在蘇聯眾多的游擊隊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西多爾·阿爾捷米耶維奇·科夫帕克(Sidor Artemyevitch Kovpak)及其指揮的游擊隊。曾經參加過一戰和內戰的科夫帕克在衛國戰爭爆發時已經55歲,擔任烏克蘭蘇梅地區某地的區委書記,當年8月科夫帕克組織了一支50個人的游擊隊,成員主要是當地黨政人員。在科夫帕克的指揮下,這支游擊隊一直活躍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地區,甚至還組織了向喀爾巴阡山地區的遠征。科夫帕克所部到處破襲交通線,攻擊小股敵軍,逐漸成為了蘇聯游擊運動的代表人物。隨著戰爭的深入,他的隊伍不斷擴大,除了吸納各路游擊武裝、後方空投的傘兵和投誠的偽軍之外,甚至連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法國僕從軍都投奔到了科夫帕克的麾下。經過蘇聯軍方的補充和戰鬥繳獲,科夫帕克的游擊隊也從最初的幾十條步槍發展到了擁有火炮的規模,此後更是成立了以科夫帕克的名字命名的烏克蘭游擊第1師,他本人也先後兩次榮獲「蘇聯英雄」這一至高榮譽。


在至關重要的庫爾斯克戰役前,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指揮下的游擊隊為蘇軍提供了大量德軍集結和調動的情報。而在8月到9月,隨著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和蘇軍的總反攻,游擊隊更是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攻勢,通過襲擊鐵路線,使德軍的後勤運輸徹底癱瘓。


在決定性的1944年,蘇聯游擊隊發展到了27萬人。隨著1944年春夏之際的臨近,為了在即將到來的白俄羅斯戰役中保證後方安全,德軍猶效奮臂螳螂,仍做困獸之鬥,試圖挽救敗亡的命運。為了保證中央集團軍群後方的安全,德軍針對烏沙奇—列佩利—先諾地域之間的蘇軍游擊區,展開了空前的大圍剿,以第三裝甲集團軍為主力,發動了代號為「陣雨行動」的掃蕩。該集團軍所部向西攻入德維納河左岸,第十六集團軍則在北和西兩個方向封鎖游擊隊可能的突圍行動。由於德軍來勢洶洶,加之蘇聯軍方認為在未來的進攻戰役中這塊游擊區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蘇聯游擊隊被迫和德軍展開了陣地戰,蘇軍主力不但出動空軍支援,而且還在北方集團軍群右翼展開了牽制性的進攻,以期緩解游擊隊的壓力。但最終由於德軍的優勢太大,第二裝甲集團軍在黨衛軍和警察部隊的配合下,逐步壓縮並切割游擊區,到5月中旬游擊區基本喪失,根據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的記載,行動中總共擊斃7697名游擊隊員,俘虜5286人。在損失了一萬餘人之後,大約3000-4000名游擊隊員向南突圍。然而,儘管損失慘重,德軍後方的游擊隊活動卻並未停息,蘇軍游擊隊的行動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躍,規模不減反增,而且逐漸開始攻擊更重要的目標。在重火器的支援下,蘇軍游擊隊頻繁攻擊交通線、支撐點、德軍盤踞的居民點。


1944年6月19/20日晚,蘇聯游擊隊拉開了期待已久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的序幕。這一次的大破襲規模甚至超過了1943年,德軍後方鐵路沿線和警戒哨所遭到了游擊隊的全面攻擊,明斯克—奧爾沙和莫吉廖夫—維捷布斯克鐵路損毀相當嚴重,造成這兩條鐵路線數日之內無法通車。在此後的戰役進攻階段,游擊隊緊密配合正規軍,在殲滅追擊德軍的過程中表現出色。蘇軍總參的總結中高度讚譽游擊隊在白俄羅斯戰役中所起的作用:7月8日,第33集團軍第70步兵師在「為了蘇維埃白俄羅斯」游擊旅的配合下殲滅了盤踞在特魯別奇諾的德軍;在明斯克周邊的第3集團軍第35軍得到了3個游擊旅的支援。7月3日,紅軍士兵和游擊隊員們一起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明斯克的城頭。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蘇聯國土的全部解放,那些在沼澤、森林之間苦鬥了三年的游擊隊員,如今紛紛換上了嶄新的軍裝,融入滾滾向西的洪流。

參考文獻:


《Soviet Partisan 1941-44》


《Partisan Warfare.1941-45》


《War in the Wild East. The German Army and Soviet Partisans》


《Soviet partisan movement: 1941—1944》


《Zhukov"s greatest defeat》


《二戰德國國防軍戰爭罪行》


《勞斯大將東線戰爭回憶錄》


《隱形軍隊:游擊戰的歷史》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和德國夾擊蘇聯?
二戰中蘇聯的戰俘為什麼是同盟國中最多的?
二戰時期希特勒戰敗真相,竟是因為蘇聯採取的這個戰術?
二戰初期龐大的蘇聯空軍為什麼不堪一擊?
二戰期間,德國部隊是這樣對待蘇聯的戰俘的
二戰時,如果德國和日本同時進攻蘇聯的話,蘇聯還頂的住嗎
實拍二戰時期的蘇聯游擊隊,跟中國一樣讓敵軍痛苦不堪!
二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德國和蘇聯誰會贏?
二戰時期蘇聯與德國聯手也不是美國的對手,你怎麼看?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其中這倆個小國有很大的決定性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要進攻蘇聯,而不是聯合蘇聯瓜分世界更有勝算?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而是去惹美國?
日本投降後,留在中國的戰俘待遇如何?中國和蘇聯的做法大不一樣
冷戰時期的蘇聯
二戰中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蘇聯也有這麼傻的時候!
二戰時期美國加入戰場有何影響,蘇聯稱不需要,日本卻叫苦不堪
二戰沒有參戰的世界強國,和德國關係曖昧,被蘇聯暴打後不敢參戰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要進攻蘇聯,而不是聯合蘇聯瓜分世界更有勝算
如果二戰時蘇聯加入了軸心國,那麼戰局會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