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作者=馬維


來源=2016年10月《經濟觀察報·書評》


1897年6月20日,是被尊稱為「歐洲祖母」的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個日子,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英國皇家海軍,專門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觀艦式。

120年之後,中國海軍史學者章騫這樣描述當時的場面:「參加觀艦式的主力艦的干弦都漆成鋥亮的烏黑,上層建築一片潔白,而煙囪與桅杆都是光彩奪目的蠟黃色,加上在波浪中若隱若現的殷紅色船腹,這種樣式的色彩也被冠以女王陛下之名:維多利亞塗裝格式……斯皮特黑得海域所停泊的那些檣櫓,可謂是維多利亞女王治世60年皇家海軍的縮影,也將當時統治著全世界七大洋波濤的日不落帝國之威風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石慶典,給人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也標誌著又一項造船新技術的隆重登場……那次鑽石慶典還是英國強大工業技術力量的展示場,代表了巔峰時期日不落帝國的盛況。」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可惜此時的英國,正在不知不覺中被諸多後起之秀趕超,等到2012年又一位女王的鑽石慶典到來之際,曾經被英國緊緊握在手中長達250年之久的海神三叉戟,早已落入它國之手多時,大英帝國再也不復昔日風采和榮耀。曾以「海洋帝國」之名稱雄全球的英國,其海上勢力的衰落,當然絕非在一朝一夕之間,但這世界頭號海上力量的滑落速度之快,恐怕也確實出乎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意料,直到今天,在不少人看來,也仍像是一個難解的歷史謎團。

今年8月,剛去世不久的海軍史學者章騫遺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的問世,對中國讀者而言,其意義恐怕是非凡的。因為它不止揭開了美國海權強盛的秘密,而且還詳盡地為讀者勾勒出了自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列強的海軍發展之路。從這一點來說,稱這部書為此一時期各國海軍發展的導覽圖,恐怕並不為過。


「海權」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詞


「海權」,一個讓很多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在中國國內,據說就連一些本領域的研究者,有時也僅憑對日常漢語的理解,望文生義,而將這個詞與「制海權」、「海洋權益」等混為一談。這種「想當然」的思維,非常明顯地暴露出了一個曾長期對「海洋」懷有莫名恐懼心理的傳統內陸國家的弱點和認知盲區。也正是因為這種鴕鳥般的心理,導致國內很多研究者對西方海權理論和實踐一知半解。


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海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和完整的學問。時至今日,這個詞的發明者、「海權福音的佈道者」、美國人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在其影響深遠的《海權論: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所採用的定義,看起來仍未過時。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所謂「海權」,主要有兩層涵義:一是單指通過海軍的優勢力量控制海洋,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它也正是全世界所有海軍部隊的主要使命。而在馬漢看來,近代以來的「海權」概念,與之前人們熟知的「海上力量」的重大區別在於,它不僅指武力的間接威懾或直接攻擊,而且還涵蓋了一個極為廣泛的框架,應當是由拓展海上商貿、攫取海外領地,以及獲得海外市場特權這三者造就的合力。有時,海權的構成要素也被簡稱為「擴大生產、海運、殖民地」。因此,在馬漢看來,「海權」作為一種「合力」,也是一個國家富裕和強盛的象徵,套用今天國人熟知的用語,這種「合力」,其實就是綜合國力。


的確如此。馬漢的這部名著問世於1890年,此一時期,正是美國國內工業化進程顯著加速、「新海軍」迅速崛起的年代。這一理論生逢其時,既是對美國日後海上實力日益擴張的展望和背書,也準確總結了英國當時霸主地位的由來,更預言了未來能夠在海上稱霸的一些必備條件。這一在當時顯得有些超前的理論著作發表一百多年之後,儘管海洋貿易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傳統意義上的殖民地也已不復存在,但海權仍是今日世界列強的主要關注點,只是爭奪海權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通過爭奪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通過貿易,實現經濟影響力的擴張,進而擴大自己國家的海權。而這一變化,正是由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和它的繼任者美國引領的。


來自歐陸的挑戰


要講述美國對英國挑戰的成功,就不能不提及它在海上的歐洲競爭者們:法國、俄國、德國,所有這些國家,都和美國一樣躍躍欲試,或者試圖挑戰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或者至少試圖控制某一幅員遼闊的海域。但套用托爾斯泰的那句名言,成功的國家都是類似的,而失敗者則各有各的不幸。章騫在這本書里,就花了較大的篇幅,為讀者呈現了這種種「不幸」的由來。

先說法國。這個國家的海軍先天不足,其中既有地緣政治的因素,也有治國治軍者決策失誤導致的發展路徑問題。誠然,法國作為歐洲大陸最大的國家,必須擁有一支跟它的國土規模和國家實力相當的陸軍,才能對周邊列強形成戰略威懾。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導致了法國軍方從來重視陸軍而輕視海軍的傳統。雖然在路易十四時代,曾經出現過像科爾貝爾這樣重視海軍發展的權力人物,但若是對比同一時期英國海軍的發展道路,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位權臣的盲點。由於他一直採用重商主義治國,不鼓勵對外貿易,嚴格禁止金銀外流,並且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國工商業,將經濟命脈和大量財富直接掌握在國家手中,因此法國的商船隊一直都非常弱小,對外貿易規模跟英國的海上貿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儘管在這一時期,由於科爾貝爾的影響力,海軍爭取到了不少軍費,建立起了龐大的海軍,但這支部隊一直缺乏類似於英國海軍部那樣的統一建制,軍政軍令的下達很不通暢,海軍事務的決策權完全掌握在一群並不懂行的陸軍高級軍官手中,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自然要抑制海軍發展,因此法國海軍從來沒有制定過具體的發展規劃。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此後大革命的到來更是讓海軍的發展徹底成為了泡影,一直要到拿破崙時代到來之後,才由這位富有遠見卓識的統治者在法國建立了先進而高效的軍官教育體系,但此時一切為時已晚,儘管後來法國曾多次力圖復興海軍,但終究還是沒能超越英國的海上地位,只能作為區域性的海上力量,將西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加以經營。

相比之下,俄國海軍的發展之路更為崎嶇。自彼得大帝時代開始的海軍建設和征戰,終於為俄國贏得了海上的一席之地,然而由於一直沒有在歐洲獲取到視野開闊的天然不凍港,俄國海軍的發展始終處於十分尷尬的地位。雖然在數百年間先後經歷了與瑞典的多次戰爭,與土耳其更是爭得不可開交,僅較大規模的戰爭次數就多達十餘次,平均每19年就會爆發一場俄土戰爭,但是一方面由於尼古拉一世等統治者觀念的落後,造成了在軍隊的組織方面弊病甚多——其中的主要矛盾是,由貴族組成的軍官階層,跟底層出身的士兵離心離德;另一方面,由於俄國的地理位置的確不適宜海軍發展,儘管也有黑海艦隊等享有盛名的海軍力量,但地緣上的劣勢,使得俄國海軍始終不能發展到與其國家地位相匹配的程度。其後,日俄戰爭的慘敗,更是讓俄國海軍顏面盡失,尼古拉一世據說也是因此而暴亡的。這次慘敗,同時也導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俄國人的海上強國夢,就如同它的歐洲大國夢一樣,最終淪為泡影。


如果說,法俄海軍無法抗衡英國,多少還與地緣政治有著不小的關係,那麼德國人在海上的前途,則基本是由對海軍發展抱有近乎狂熱的執著的德皇威廉二世一手葬送的。這位皇帝即位後不久,就趕走了與他對國際形勢有不同看法的老宰相俾斯麥,進而令這位成熟穩健的政治家曾經殫精竭慮替德國營造的和平環境,在短短几年間即不復存在。但這位自負的皇帝仍不滿足,野心勃勃地想要挑戰英國的海上地位。但正如「一戰」前,丘吉爾在海軍大臣任上所言,「英國海軍,對我們來說是必需品,從某種觀點上看,德國海軍對於他們來說在本質上更多是一種奢侈……和擴張。」不自量力的德國皇帝,就這樣讓自己四面樹敵,將國家拖入戰爭泥沼,最終威廉二世本人也未能倖免,被德國基爾港的水兵趕下了台。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至此,縱觀全世界,唯一能與英國海軍相抗衡的勢力,就只剩下美國海軍了,而它,除了戰爭,還會用什麼辦法讓英國拱手讓出海上霸主的位置呢?向來高冷的英國,又為什麼會並不十分抗拒地交出了這頭把交椅?


為什麼是美國?


儘管美國獨立後,在1812年曾與英國發生了一場並不值得的戰爭,但那時的美國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貿易也不算髮達,自然也談不上跟英國爭奪海權。直到美國內戰結束後,隨著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和西部淘金熱的興起,美國才真正進入了經濟高速成長期,此後,才與英國有了小規模的海上利益衝突。不過大概是由於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智慧,美國人很聰明地化解了這些糾紛,並順勢提出了「門羅主義」以及「門戶開放」政策。前者令美國成功避免了捲入歐洲列強的糾紛,並且通過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主張,成功阻止了英國以及其它歐洲國家插足美洲大陸事務。在一些事關美國核心利益的危機時刻,美國人甚至不惜對英國做戰爭準備。無論是「門羅主義」,還是「門戶開放」政策,都不直接針對某個特定國家,因此不會在國際上樹敵,尤其不會像「一戰」前的德國那樣,讓英國人倍感威脅。


而且美國也善用了自己的地緣優勢,不失時機地擴張海權。他們先是通過對美洲事務的仲裁權,向英國宣示了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絕對主導地位,然後又針對日本,逐漸形成了太平洋帝國的格局,但又極有智慧地暫時不去染指大西洋這片英國人的傳統勢力範圍。英國人在此過程中也漸漸認識到,在歐洲戰火糾紛不斷、自己又分身乏術、有更直接的敵人需要對付的情形下,要想在全世界範圍內,同經濟上異軍突起的美國海上力量相抗衡,是不現實的。

帝國博弈:美國海軍的霸權之路



《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


章騫/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此外,書中還極富洞察力地指出,英美兩國決策人物的海權理念頗為相近:兩國都將經濟利益看作是最大的核心利益,而不像歐洲大陸國家以及其它一些歷史悠久的國家那樣,把本國在政治上或武力上佔據上風,看作是一樁最為顏面攸關的事情,非要通過戰爭,爭出個你死我活,到頭來卻是兩敗俱傷。


繼英國之後,美國主張的海上自由通行權等嶄新的觀念,不僅符合美國本國的利益,對已然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國,也無疑是有利的。在作者章騫看來,正是這種更多關注切實的經濟利益而非虛妄的「政治權威」、善於妥協的務實理念,幫助英國成功地將海上霸主地位,儘管是不十分情願,卻也是相安無事地平穩轉交到了美國人的手中。


更令一些傳統內陸國家稱奇的是,「二戰」後,當英國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有效掌控所剩不多的傳統勢力範圍,如東地中海的土耳其、希臘等國的海域時,它居然主動邀請美國人負責此地的海上防務。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次冷戰背景下的主動退出,其中當然有共同防禦蘇聯「戰略進攻」、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自由領土的意思,但英國人的這種氣度,也確實是令人佩服的。


其實,英國早在自己佔據海上霸權的初期,就果斷地主動廢除了當時看似能夠保護本國利益的《穀物法》和《航海條例》等代表貿易保護主義的法令,由此讓全世界受益於自由貿易的理念,形成了第一波貿易全球化的浪潮。英國也成為了這一規則的最大受益者,對比當時歐洲大陸國家、尤其是法國在貿易問題上的封閉和保守,英國人的智慧和他們對國際事務的理解,的確顯得異常超前。


後來美國在與英國暗中展開海上爭奪戰時,同樣不忘制度創新,除了海上自由通行權,還倡議建立了國際聯盟。從此,世界終於有了正式的國際爭端調停機制。可見,與英國類似,美國海外勢力的擴張,也是在一種開放體系下的擴張,這種秩序不是排他性的,而是能讓所有的遊戲參與者均有所得的。這些近代以來的例子也清楚地預示了,未來海權競爭的勝出者,很有可能仍然是一個能給全世界帶來制度創新和切實利益的國家,因為在當今這個各國都無法再接受「零和遊戲」的年代,只有這樣的「霸主」,才能得到全世界的支持。


一個世紀以前,對美國海軍發展和海權擴張影響甚大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漂亮的話:「溫言在口,大棒在手,才能走得更遠。」美國海軍正是以這種方式征服了全世界。而這句話的意思,無疑是教人懂得巧用外交手腕,而不要一味使用蠻力。即使在今天,這句話似乎也仍沒有過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書評 的精彩文章:

TAG:經濟觀察報書評 |
您可能感興趣

帝國主義的剋星之中蘇博弈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策略與博弈
俄媒關注美國航母巡航南海:強行將中國拽進「懦夫博弈」
美媒:中國想把美國趕走 南海小雞博弈誰先慫?
《軍師聯盟》展現三國軍師團智斗博弈 吳秀波:「讓大歷史背景融入家庭氛圍」
從小國戰爭看大國博弈:小國戰爭勝敗背後是大國的明爭暗鬥
美蘇博弈的犧牲品,蘇聯空軍在美國部署讓古巴很受傷
揭秘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贈書黃華:崛起大國的尊嚴與博弈(中)
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衰落的:大國爭霸中的技術與制度博弈
國際油價暴漲背後的大國博弈
俄媒關注美航母巡航南海,強行將中國拽進懦夫博弈!
長平之戰及其背後的大國博弈
強行將中國拽進「懦夫博弈」 俄媒關注美航母巡航南海
從沙塔爾斷交事件看中東地緣政治大國博弈:小國只能被迫站隊!
三國歷史真正的轉折點:白衣渡江 襄樊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博弈分析
英國「退歐」或與歐洲杯有關?——論述退歐大戰中的各方博弈!
德國|繼續!腓特烈大帝戰場的冒險與博弈
大國博弈,美國高調宣布成功攔截洲際導彈有何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