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甲騎兵定天下之虎牢關之戰
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士兵身著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資治通鑒》一書對於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與漢朝軍事的發展風格相似,擁有多達七十萬六千匹軍馬的騎兵幫助唐朝開創了中原王朝騎兵最繁盛的時代。唐朝騎兵無論是規模、鎧甲、披甲率,以及戰馬的飼養、引進與雜交都與當時世界上軍事最先進的帝國—拜占庭帝國與波斯薩珊帝國同列。這些既精銳又龐大的騎兵隊伍,其基礎來源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與李世民的精心建設。他們在初唐時代組建的那些騎兵部隊中,最具盛名的莫過於李世民麾下那一千名鎧甲與戰袍均為漆黑色的精銳騎兵—玄甲軍。率領這支精騎的軍官們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傳奇武士—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尉遲恭)。關於這支騎兵雖然記載不多,但其戰果輝煌驚人,經典戰役便是虎牢關之戰。
虎牢關前的勝利者
公元7世紀20年代,唐帝國經過同數個隋末軍閥的艱難血戰,已經在山西、陝西一帶站穩腳跟。現在唐統一中國北方的道路上有兩大障礙:一是盤踞河北、建立大夏國、擁兵十數萬的竇建德,二是佔據河南洛陽、擁有隋朝遺留精銳軍隊的王世充。其中王世充通過擊敗瓦崗軍首領李密,收取了瓦崗軍的部屬並建國立號為鄭。
唐軍決定傾注全力向中原進軍。為了此次重要的軍事行動,唐廷不惜與北方的突厥人暫時和好,以此終於獲得了向河南洛陽進擊的最好時機。唐皇帝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當時唐軍最富經驗與威望的統帥,於公元620年8月率領五萬大軍,從山西向洛陽進擊,執行摧毀河南王世充勢力的作戰計劃。
王世充則撤兵洛陽,進行收縮防禦,而李世民的唐軍一直包圍著洛陽城,但作為長期「東都」,洛陽的城防非常堅固,城內鄭軍的防禦武器也非常精良。其中鄭軍擁有射程達到兩百步的投石機,以及射程達到五百步、八張弓合在一起的巨型床弩,這些武器都給唐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李世民四面攻城,晝夜不停,十幾天未能攻克。城中先後十幾次有人想打開城門接應唐軍,均沒有來得及發動就被鄭軍發現殺死。因此在城外野戰唐軍總是擊潰鄭軍,但唐軍卻無法攻克洛陽城。
王世充知道,自己的軍隊無論是數量還是作戰素質都要遜色於唐軍。因此在公元620年底,他就向河北的竇建德發出了求救信號。竇建德則決定集結一支龐大的軍隊前往洛陽,援助王世充。
公元620年底,河北的竇建德已經擊敗了一支由孟海公率領的武裝力量,並盡收其部屬。援助王世充的夏軍人數非常龐大,擁有十萬至十二萬人的兵力。他們接連攻陷了滎陽、陽翟等縣,水陸並進。為這支大軍提供補給的大量船隻和車輛,向西溯黃河而上。竇建德親自領兵,並打著三十萬人的旗號,企圖在氣勢上壓垮對方。
竇建德此次興兵畢竟聲勢浩大,導致李世民的將領們產生了分歧。一部分將領,諸如屈突通等,認為要避開竇建德的兵鋒;郭孝恪與記事薛收都認為應該分兵迎敵,而主帥李世民也是這個意見。
秦王同時也拒絕了屈突通請求解除對洛陽的包圍圈、以全部兵力迎擊竇建德的提議。李世民將軍隊分成兩部分,以屈突通等協助齊王李元吉繼續圍攻洛陽,他自己則率領三千五百名最精銳的騎兵向東部開赴虎牢關,扼守住這一重要關口,阻擋住竇建德大軍的進擊。這三千五百名騎兵中的一千名就是精銳中的精銳—玄甲軍。
虎牢關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境內,它作為洛陽東邊的門戶和重要關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兩岸是懸崖和陡壁,山嶺交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英國著名戰史研究家格拉夫口中,這是一個「中國版的溫泉關」。虎牢關在洛陽以東96公里處,三千五百名騎兵中的快速騎兵在李世民的親自督促下很快趕到了關口。接著,後續騎兵也紛紛趕到。竇建德的大軍若想從東向西通過黃河,必須在大軍無法展開的情況下與李世民的精騎交戰。
公元621年3月,李世民率領其中五百名騎兵,視察竇建德的營地。秦王本人就是射術非常出眾的勇士,而擁有恐怖力量和戰技的尉遲敬德就護衛在他的身邊。不久他們和竇建德的散兵發生了遭遇戰,李世民持弓殺死了夏軍的一員將領和幾名士兵,尉遲敬德也用馬槊殺死了十幾名敵軍。二人率軍將夏軍引入包圍圈內,唐軍一齊衝出,殺死了數百名敵軍,並俘虜了夏軍兩名驍將。對此李世民豪氣衝天,對身邊的尉遲敬德發出了「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樣的豪言壯語。
竇建德被關卡後面的唐軍擋住無法展開,於是紮營在16公里之外的平原地帶。夏軍的多次進攻都被關卡的城牆擋住而無法取得進展,李世民則派遣王君廓率領一千多騎兵搶奪了竇建德的運糧隊。就此,夏軍士兵們士氣漸漸低落,人心思歸。竇建德身邊的謀士凌敬則提出了一個意見,希望竇建德改變攻擊方向,出動全部兵力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派重兵守衛,主力則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佔據汾州、晉州,奔赴蒲津。這樣做有三點好處:一是進入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二是開拓了領土好招收兵馬,國勢更加強盛;三是關中的唐朝廷受到震駭,鄭國洛陽之圍自然會解除。
竇建德準備按照凌敬的建議行事,但是王世充連續不斷地派人來告急。王世充之前派到夏軍里的使節王琬、長孫安世也日夜哭泣,請求竇建德援救洛陽。他們又暗地裡用金玉收買竇建德手下的將領,阻撓凌敬的計劃。最終竇建德向凌敬道歉說:「現在大家士氣很高,這是上天在幫助我,趁此機會決戰,必定能大勝,不能照您的建議辦了。」凌敬再三爭辯,竇建德不高興,命人把他架了出去。
英國戰史學者格拉夫對此的補充也很有意思。他認為,竇建德另一個不願意轉移攻擊方向的原因是他也做不到。因為他軍隊的成分和唐軍不同,這支龐大的軍隊是由大量被吞併的各個割據武裝所暫時湊集起來的。特別是孟海公的軍隊,更加不被信任。如果在士兵們士氣轉為低落的狀態下改變攻擊方向,很可能造成軍隊在行軍中嘩變或分裂,因此凌敬的策略也並不一定是真正切實可行的。對竇建德來說,他也不願意冒這個險,只有繼續依仗人多勢眾攻擊虎牢關。
有一件事情竇建德雖然判斷錯誤,但也是符合邏輯的:夏軍每天都在應付十幾萬大軍的後勤開支,而拖延將造成洛陽城彈盡糧絕投降唐軍,這樣對唐軍有利。所以他認為李世民率領的這支「小軍隊」在虎牢關阻擊是為了拖延,直至他被迫退兵,而速戰則對自己有利。
但這位大夏皇帝沒有注意另一件事:唐軍也不想拖延!唐王朝通過稱臣和納貢暫時性獲得了雄踞草原的突厥汗王的支持,但誰也說不準這個條約在什麼情況下會被背棄。現在唐軍同時在征伐洛陽和四川,已經幾乎是傾巢出動。如果一旦情況失去控制,留守在關中的少量唐軍既無法抵抗北方突厥騎兵的侵襲,也無法面對竇建德的「抄掠關中」。確實,李世民也判斷竇建德會繼續攻擊虎牢關,但竇建德還是有可能聽取謀士和妻子的意見,轉而冒險攻擊關中。但積極主動是李世民的人生信條,他並不想讓未來被動地由命運來操縱。哪怕是一點兒可能。竇建德顯然輕視了李世民個性中的主動性和唐軍這支「小軍隊」的真正實力,李世民決定給予對方錯誤的信息,讓命運的方向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
5月底,李世民向北渡過黃河,從南面逼近廣武,偵察敵情。他有意留下一千多匹馬,在黃河邊放牧以引誘竇建德,而他則於當晚返回武牢。
5月28日,李世民期待的時刻到了。竇建德果然傾巢而出,從板渚出牛口列成戰陣,北靠黃河,西臨汜水,南連鵲山。十幾萬大軍確實聲勢浩大,連綿十幾公里,擂鼓前進,喊殺聲震天。
這種場面十分駭人,讓唐軍諸將都十分驚慌。李世民帶幾名騎兵登上高丘觀察敵陣,並對將領們說:「敵人從山東起兵,還沒有碰見過強大的對手,如今身涉險境卻很喧囂,是沒有紀律,逼近城池排列戰陣,有輕視我們的意思。我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自然就會衰竭,列陣時間一長士卒飢餓,勢必就會自動撤退,我們再追上去攻擊,必然會取勝。我和各位相約,一過正午,肯定能打敗他們!」
當時竇建德輕視唐軍,派三百騎兵涉過汜水,在離唐營一里的地方停止。派人通報李世民說:「敢不敢挑選幾百名精兵過來交鋒?」李世民派王君廓帶領二百名長槍手應戰。雙方相互交鋒,驟進驟退,最終不分勝負,各自返回營地。
這時,竇建德將領王琬騎著昔日隋煬帝的坐騎青驄馬,鎧甲兵器都很新,遠離陣前向眾人誇耀。李世民說:「他騎的真是匹好馬!」尉遲敬德請求去奪馬,李世民制止他說:「怎麼能為了一匹馬損失一員猛士呢?」尉遲敬德不聽,和高甑生、梁建方一起騎馬直衝入敵陣,活捉了王琬,牽著他的坐騎奔回唐營。
由於之前提到了李世民及其麾下武將勇力的事迹,這裡就順帶提一提《隋唐演義》中的描寫與史實的關係。《隋唐演義》中前十二位好漢諸如李元霸、宇文成都、羅成等等都是虛構的,或是並無此人,或是有各種原型進行藝術加工。其實根據歷史記載,諸如秦瓊、尉遲敬德就已經是那個時代最強的戰將。根據當時的習慣寫作手法,《隋唐演義》將李世民立為道德典範,而文武策略、戰場拼殺都必須非常依賴麾下的能臣武將,這個是不符合實際的。「仁者不帶兵」,當戰爭需要,李世民會毫不猶豫地展現出他冷酷無情的一面。只是他並不濫殺、嗜殺而已。此外,論武藝與馬術,特別是箭術,李世民也是可以居那個時代強者之列的。所以史書上經常記載他親臨戰陣並熱衷於戰鬥,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唐軍奮勇作戰,而不完全是在後方組織與協調軍隊。
唐軍與夏軍從清晨對陣一直到中午,夏軍由於挑戰失敗,士氣繼續低落,而中午也出現了大量口渴與疲勞的跡象。「士卒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欲退。」
李世民命令將領宇文士及帶三百騎兵經過竇建德軍陣西邊向南賓士,告誡他:「敵人如果不動,你就帶兵返回,如果動了,就領兵東進。」到竇建德陣前,敵陣果然動了。顯然,士氣低落的夏軍開始躲避宇文士及的攻擊。
李世民立即下令把更多的精銳騎兵集中在竇建德已經有動搖跡象的左翼上。李世民率先出發,大軍跟隨在後,向東涉過汜水,直撲敵陣,開始總攻擊。竇建德的軍隊由於猝不及防,加上疲憊,已經出現了部分的崩潰,但其精銳騎兵還是進行了有效的對抗,掩護形勢窘迫的竇建德後撤靠近東面的山坡。該處處於汜水流域東部的懸崖地區,是一個不錯的防禦地形。
同時由於竇建德騎兵數量眾多,唐軍的騎兵突擊稍顯不利,李世民立即命令其他騎兵支援。唐軍淮陽王李道玄挺身衝鋒陷陣,直衝出敵陣後方,又重新返回沖入陣中,幾番進出,身上聚集的箭像刺蝟毛一樣,勇氣仍然不減,向竇建德軍陣連續放箭。一時間戰場塵土飛揚遮天蔽日,血腥的格鬥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而夏軍防禦陣地的轉移付出的代價是造成了較大的混亂。李世民現在決定出動自己的王牌,他親自率領最精銳的一千名玄甲騎兵,在程知節(程咬金)、秦瓊等悍將的伴隨下對竇建德的軍陣發動最後的猛烈衝擊。玄甲軍們捲起旗幟,一直等到騎兵衝鋒穿透了整個夏軍的軍陣直達懸崖附近,才在夏軍的陣後展開之前捲起的唐軍大旗。竇建德的軍隊本來就士氣低落,現在看見唐軍的旗幟紛紛飄揚在自己的陣後更是驚恐萬分。這時,從側翼迂迴的唐軍騎兵也已經到達,和玄甲騎兵進行合擊,竇建德大軍迅速全面崩潰。
根據統計,有三千多名夏軍在唐軍的衝殺中被直接殺死,五萬名以上的夏軍被唐軍俘虜,李世民當天就遣散了這些俘虜,讓他們返回家鄉。竇建德則被長矛刺中,一直逃到牛口渚躲避。唐車騎將軍白土讓、楊武威追逐竇建德,竇建德落馬被俘。
竇建德大軍潰敗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洛陽,早已筋疲力盡的王世充於6月4日投降。虎牢關之戰的偉大勝利讓唐軍在一場戰役中打垮了兩個強大的對手,再加上唐軍名將李靖在南方的勝利,使得唐王朝統一天下已經沒有任何懸念。三千五百名精銳騎兵(應該還要加上本來虎牢關的守備軍)擊潰十二萬大軍,這場中世紀早期騎兵的經典戰例,可載入世界軍事史冊,也是李世民個人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
※邦德用它解決敵人,希特勒用它解決自己,PPK手槍
※南北戰爭中的前裝滑膛炮之12 磅拿破崙炮
※英步兵反坦克拋射器對德裝甲車攻擊戰術圖解
※幾乎無發射火焰的短距離微聲狙擊步槍,VSS
TAG:戰爭事典 |
※遲1秒就會有9人傷亡 伊戰老兵定位槍手立下大功
※韓國反炮兵定位雷達-2型明年量產
※宋仁宗——一位只知道做皇帝別無所長的明君,竟按身高給士兵定薪俸。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六六式/GLD150防步兵定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