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1948年蔣介石就職總統當天就動了辭職之念?

為何1948年蔣介石就職總統當天就動了辭職之念?

總統選舉中的混亂和軍事上的失利,讓蔣介石不斷的產生挫敗感,但最令蔣介石頭痛的是,他發現自己對國民黨內的控制力正在下降,在之前4月30日的日記中,他寫道:「本日課程如常,而悲憤之氣仍未稍息。就在他宣誓就職的那一天,62歲的蔣介石的滿腦子盤算的都是如何辭職下野。在當天的日記中,他寫下自己的感受:「心緒愁郁,精神沉悶,似乎到處都是黑暗,悲傷凄慘未有如今之甚……更切辭職之念矣。」



為何1948年蔣介石就職總統當天就動了辭職之念?


蔣介石在南京總統府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凡歌,原題:蔣介石未完的民主課:奮鬥一生卻從未真正懂得


民主


蔣介石就職演說:

「我們必須尊重憲法,實行憲法,確立法治的基礎。同時更須全體國民了解民主的真諦,向真正的民主而學習。要知道民主制度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表現在政治方面,也表現在經濟和社會以及各種職業的活動上面,民主國家的國民,決不放棄權利,也決不推諉義務;民主是要少數服從多數,但絕不是多數壓迫少數,更不容少數劫持多數。每一個公民要有自尊心,要有表達公正意見的機會,也要有接受批評和犧牲小我的精神。」


在蔣介石最初的就職承諾中,「民主」出現了20次,超過了「憲法」、「民生」、「人民」,甚至他最關心的「戡亂」,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但最終的結果顯示,他一直在奮鬥,但從未懂民主。


一身長袍馬褂,一口江浙鄉音,1948年5月20日,在21響禮炮聲中,蔣介石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在不到3800字的就職演講中,蔣介石提出的施政綱領是:對內遵行憲法,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對外政策則強調維護聯合國、與世界各國互惠共利、寬恕日本。


「我不否認我們中國是憂患重重,我更不否認我們建國前途,是十分艱巨,民主的基礎條件,還是薄弱。但是時代的力量,已使我們向民主憲政前途里程碑邁進了一大步,儘管橫在面前的還有洶湧的波濤,而我們必須邁步前進,則是任何困難所不能阻撓的。」在抗戰中逐漸為人熟悉的口音在廣播中響起,這位新任總統的就職演講相當鏗鏘有力。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在蔣介石的就職承諾中,「民主」出現了20次,超過了「憲法」、「民生」、「人民」,甚至他最關心的「戡亂」,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但歷史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了。就在他宣誓就職的那一天,62歲的蔣介石的滿腦子盤算的都是如何辭職下野。在當天的日記中,他寫下自己的感受:「心緒愁郁,精神沉悶,似乎到處都是黑暗,悲傷凄慘未有如今之甚……更切辭職之念矣。」


從5月20日到22日,就任總統後的前三天,蔣介石陸續向國民黨的一些高級幹部,宋美齡、蔣經國等不同程度的透露其辭職念頭,其部下與家屬當然一致反對此提議。但看起來蔣介石是認真的,他甚至找來法學大腕王寵惠,研究辭職程序。


一個剛剛被選為總統,權勢熏天的鐵腕人物,為何竟會陷入如此的困境當中。一個時刻提醒自己「此時只有前進,方是生路」的總統又會如何踐行自己的承諾?


黨內「民主」

總統選舉中的混亂和軍事上的失利,讓蔣介石不斷的產生挫敗感,但最令蔣介石頭痛的是,他發現自己對國民黨內的控制力正在下降,在之前4月30日的日記中,他寫道:「本日課程如常,而悲憤之氣仍未稍息。明知政治、軍事與黨務大權在握,並未動搖,無可畏懼,而心神震驚、環境惡劣;又以黨政軍經之幹部無能,組織無方,未能建立重心,對於一般貪污無能之上級幹部又拒之於門外,毫不之理,故形成今日離心離德之現象。」


在就職演講中,蔣介石承諾:「我們必須尊重憲法,實行憲法,確立法治的基礎。」但他同時強調:「同時更須全體國民了解民主的真諦,向真正的民主而學習。要知道民主制度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表現在政治方面,也表現在經濟和社會以及各種職業的活動上面,民主國家的國民,決不放棄權利,也決不推諉義務;民主是要少數服從多數,但絕不是多數壓迫少數,更不容少數劫持多數。」


向民主學習的第一課,蔣介石準備在國民黨內部開始。


5月17日,立法院選舉。或許是為了顯示黨內民主的景象,在選舉前,蔣介石故意離開南京,偕宋美齡前往無錫度假三天。

但蔣介石前腳離開,國民黨內的派系鬥爭就再度激烈起來,5月17日,孫科與陳立夫分別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剛剛辭任中央組織部長的陳立夫雖然是國民黨中央提名的候選人,卻遭遇了包括「三青團系」、「朱家驊派」、「新桂系」等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的聯合抵制。在這些派別看來,陳立夫就是黨內「反動」與「統制」的象徵性人物。其時李宗仁競選時提出的口號就是「用新人,行新政」,對這位「陳家黨」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欲去之而後快。


接著在行政院長人選上,雙方又展開激烈鬥爭。這一次,攻擊者變為前度處於守勢的CC派黨籍立法委員。出掌行政院甫滿一年的政學系領袖張群原本是蔣介石屬意人選。為了在黨內形成集中意見,5月21日,在晨禱結束後,蔣介石專門約見陳立夫,要求陳立夫約束他的派系成員,支持張群。但令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對蔣言聽計從,有令必行的陳立夫開始大訴其苦,稱幹部已怪他過分服從總裁,致使所部毫無出路。對一手栽培陳立夫長達20多年的蔣介石來說,這樣的回答大出他的意料。


會談事後,蔣介石在日記里寫道「立夫變態之快,殊為生平最大之教訓也。」


不過,蔣的執拗勁無人可比。這一天在他的示意下,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了針對行政院長人選問題的黨籍立法委員談話會,意在通過張群為行政院長候選人。不料橫生枝節,在CC系成員的要求下,談話會試行了黨內會議少見的假投票舉措。事實上是一個摸底調查,結果在460名黨籍立法委員中,有259人投票給時為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何應欽,而時為行政院院長的張群只得到94票,只比第三名,時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的吳鐵城多了9票,甚至有人投票給非黨籍的候選人。


這一「黨內民主」的結果令蔣介石大為憤怒,但他對尾大不掉的CC系卻無可奈何。這一天,在同自己的心腹秘書陳布雷談話時,蔣忍不住說:「立夫對余亦玩弄手段,以假投票方式使余不能不從其意提名何應欽為行政院長,並藉以排除其政敵張群,殊為痛心。」


連任行政院長意願本就不高的張群,此時則以省親養痾為由,遁離首都南京,請假返回老家四川。而被CC系架上火線的何應欽也怕引火燒身,更是當面向蔣介石推辭了行政院長提名。一出內訌戲令蔣介石頗為難堪,內閣部長遲遲難產令外界議論紛紛。於是5月23日夜,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委員長翁文灝在半夜接到蔣介石的電話告知,被火線提名為行政院長候選人。對於天上飛來的這頂「官帽」,翁最初堅辭不受,但終為蔣說動,隨後他閃電獲得國民黨中央提名,接著在24日下午取得了立法院投票同意,成為行憲後首任的行政院長。


副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國民黨試行三權制衡的第一次嘗試,對於沒有經歷過權力制衡的國民政府而言,看起來變成了狗咬狗一嘴毛的鬧劇。但事實上,選舉政治的本色正是要使各利益集團的角逐在陽光下進行,這讓習慣了暗箱操作的蔣介石總統頗不適應。這是蔣介石抑鬱懊惱,有苦難言的根由,在蔣這一時期所寫的日記里,每天都有心神不安的描述,他一度稱這次行憲選舉是「政治上最大的失敗」,遂累有摞挑子之想法。


但造局者正是蔣介石自己,善於在派別中搞平衡,以使自己始終保持領袖地位,正是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成功的根基之一,也正是他的默許和鼓勵造就了國民黨派系林立的政治格局,現在,他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了,品嘗這一果實的只能是他自己。


分拆國民黨?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冷眼觀察這一小品劇,得出的結論為:這是蔣介石多年賴以立足之基礎的內部反叛。之後他建議蔣介石進行行政改革,第一步就是解散CC系。


蔣家天下陳家黨,蔣介石此時卻又顧慮重重。他在這段時間不停地與自己的親信探討國民黨的出路,但同一時間國共兩黨正在東北進行決定性的命運之戰。蔣介石要到敗退台灣後才看到延安的「整風運動」,這個聰明的人即刻反省到了自己在1948年所遇到的難題,共產黨在1945年就已經開始解決了。


蔣介石在這一年想出的解決辦法為:今後本黨方針,不出二途,一撤底改組,各級黨部一律停止活動。二為任多派自動組黨,使之分道揚鑣。5月30日,在國民黨中常委一級的高級幹部會上,蔣介石首度透露了其主動裂解國民黨的想法,讓這些官員們大吃一驚。


蔣介石在講話中說:「自抗戰勝利結束,余原擬擺脫公職,從此退休,最近亦有此念,但皆以國家幾百萬軍隊,幾百萬黨員,無人統率,且必因余之退休而更陷於紛亂。余以是只有忍耐,繼續負責。但是現在若干黨員陽奉陰違,不照余之指示做事,當面表示擁護,背地裡卻在搗亂。今年七八月間決定召開全國代表座談會,希望能因此加強黨的組織,鞏固黨的基礎。倘使這個希望不能達到,我寧肯讓黨分裂。不願做國民黨黨員的人,可以脫離,也可以另外去組黨,我絕對願意支持。」


一個匪議所思的現象出現了,在蔣聲色俱厲的講話後。當天黨、團雙方人馬對於是否支持黨中央提名的立法院副院長人選陳立夫一事,卻仍然針鋒相對,各不相讓。蔣介石當場要求與會人士起立表明心志,其時團方的中常委只能敷衍照辦。


在蔣的威壓下,只有三個人沒有起身,兩個是資深的團派反對者黃宇人、湯如炎。另一個則是蔣的夫人宋美齡。為了化解尷尬,宋委婉說開會時間已久,笑著向蔣提議散會,排解了當時僵持不下的場面。


會後,與會的劉健群自我解嘲團方中常委的起立行諾言也就成了鏡花水月。也許重整國民黨與分立國民黨的想法並不相悖,但恰如台灣學者王良卿所言:如果一個腐朽的黨只是藉由簡單裂解,卻不設法整飭人組織人事,頂多也恐怕只是徒然製造了兩個腐朽的黨,實則仍難濟事。


事實上,蔣介石的整黨願望只有戰敗後蝸居台灣的時候才得以實現,他在那時候的講話里數度談到了「延安整風」。而他分裂國民黨的,造成黨外有黨的計劃,則要到國民黨在台灣首度失去統治權後才得以實現。


此年12月24日,擁兵50萬的「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武漢通電提出「國共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和蔣介石「下野」等要求;緊接著李宗仁與甘乃光等又提出五項和議主張。接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省相繼通電主和,並要蔣介石下野。除夕日,蔣介石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徵詢意見,除谷正綱等少數幾人外,其餘一致認為蔣是和談的主要障礙,應當去職。


不過,美國《時代》周刊在這一年底仍然把蔣選為了年度封面人物,在封面上他們意味深長地寫下了「消失的地平線」,看起來中國將躍出美國的視線之外。在對蔣的這一年作了相當長的回顧後,《時代》預測稱未來可能會發生幾種變化:


蔣總司令下台,讓位給新生的「改革」政府。(最有可能的首腦是:副總統李宗仁)


中國可能分裂成地方割據狀況。


共產黨可能征服全中國。


他們幾乎全部猜中了答案。


1949年1月1日,蔣發表《元旦文告》,說「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公意是從」。


這距離他當選總統僅僅不到八個月。最終的結果顯示,「民主」這個他在就職演講中反覆提及的字眼,他雖然一直在奮鬥,但從未真正懂得。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誰在「西安事變」後「坑」垮東北軍:不是蔣介石
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門有哪些發現 曾絕不可外傳
為何中世紀歐洲出不了劉邦朱元璋這一樣的草莽皇帝
臭名昭著的「不抵抗主義」真的是蔣介石提出來的嗎?
軍史六大虛假傳言:抗美援朝「影響」台灣問題解決?

TAG:談文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打了21年內戰後,他當上此國副總統,履職21天後「死於非命」
川普總統上任時間表出爐:2017年1月20日正式就職
朴槿惠當了4年總統搖搖欲墜,她卻當了12年總理還準備再干4年
圍觀丨1900年以來的19位總統就職典禮
直擊:2009年奧巴馬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時的盛況
直擊09年奧巴馬就職總統時的畫面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訪華,被何震撼?
1923年民國總統選舉孫中山為何慘敗給曹錕?
硬漢普京的總統之路,2018年還會連任嗎?
俄總統普京36天內解除26名將軍職務 到底發生了什麼?
馬克龍39歲當選為總統,中國歷史上此人39歲就成為了開國之君
35歲出任總理,他組閣4個月後離職,如今是普京總統「副總管」
1797年3月4日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華盛頓宣布卸任總統
1974年的今天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美國首位因醜聞下台總統
蔣介石去世7個小時後,此人繼任「總統」,蔣經國如何上位
已三任總統的普京,2018年還會謀求連任嗎?
52年前的今天,韓國第1、2、3任、差點第4任總統李承晚逝世
如何總結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
為什麼普京能當完總統當總理,當完總理當總統,普京稱最晚2024年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