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下真跡一等」齊白石也看不出來

「下真跡一等」齊白石也看不出來

原標題:「下真跡一等」齊白石也看不出來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本報記者 余如波 文/圖

北京琉璃廠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榮寶齋總經理侯愷將齊白石請到店中,掛出兩幅一模一樣的寫意蝦圖,然後告訴畫家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跡。齊白石打量許久,最後搖頭表示「看不出來」。這幅連畫家本人都無法辨識的作品,便出自榮寶齋的木版水印。


10月31日,榮寶齋(成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3位木版水印大師來蓉現場獻藝,展示這項被譽為「下真跡一等」的國家級非遺。


三道工序,分毫不差再現原作


榮寶齋(成都)有限公司門店內,肖剛、路民、趙慧萍3人一字排開,依次展示木版水印中的勾描、雕版、印製3道工序。

勾描是木版水印的基礎。下筆之前,肖剛需要根據原作的創作過程,按照不同的筆觸和顏色「分版」,同一色調的筆跡描在一張稿子上。原作上有多少顏色層次,就描成多少張稿子,即分成幾套版。「先將膠片覆在原作上,『描紅』的同時也起到保護作用。再根據膠片上的線條和輪廓,用墨線勾在半透明的雁皮紙上。」兩次複製的過程中,肖剛必須百分之百忠實於原作,同時還要把作品的筆墨情趣如實反映出來。「肖剛的工作是『解剖』原作,我是用刻刀代替毛筆,在木版上二次創作。」路民將雁皮紙畫稿粘在木版上,開始「操刀如筆」進行雕刻,通過改變走向和力度,將原作線條的轉折、頓挫反映出來。令人驚訝的是,木版水印的雕版工藝只用一把刻刀。「刻不同的畫面,就把刀刃磨成不同的弧度,而且必須雕刻者本人根據需求現磨。」路民就連刻刀刀把都是自製,方便持握,已經使用了5年之久。


木版雕刻完成之後,趙慧萍進行最後的印製工序。她不僅要調出與原作完全相同的顏色,還得準確把握印刷的快慢、節奏和力度,並控制周圍環境的濕度,以確保作品的質量。「印刷的過程,不能一味強調『慢工出細活』。比如這張齊白石的《菊酒圖》,我們印好葉子的經絡之後,應該趕快把葉片也印上去,這樣兩者才能有機結合。」趙慧萍透露,即使《菊酒圖》這樣的冊頁小品,首次印刷成功通常也需要一個半月。


巔峰之作,製作過程歷時年


1896年,榮寶齋開始自刻、自印箋紙,這是其木版水印技藝之始。20世紀50年代,榮寶齋開始以此複製齊白石、徐悲鴻等當代名家畫作,以及《韓熙載夜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清明上河圖》等古畫精品。2006年,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榮寶齋木版水印畫作被譽為「下真跡一等」,即「與真跡幾乎一模一樣」。2015年故宮「石渠寶笈特展」閉幕後,為彌補許多觀眾未能一睹原作的遺憾,榮寶齋經故宮博物院授權,舉辦了一場「石渠寶笈」高模擬特展,展出《清明上河圖》《三希堂法帖》等木版水印仿品。

能做到「以假亂真」,遠非「不容易」三字那麼簡單。榮寶齋木版水印巔峰之作《韓熙載夜宴圖》,製作過程歷時8年之久,雕刻木版1667塊,套印達6000多次。「韓熙載的鬍鬚、眉毛就有4套版,如果勾描線條基礎不好的話,甭說神態,就是走線可能都走不直。」肖剛說。


肖剛1978年進入榮寶齋,不久便被送進故宮學習,光是臨摹歷代名家真跡,就花了足足5年。趙慧萍的學徒生涯從印信紙開始,刷子、耙子等工具都是自製,然後學習研墨、調色。從單色信紙、套色信紙、小畫片、小幅工筆畫直到兩尺左右的齊白石的《蝦》,她訓練了將近10年。


談到自己的技藝,趙慧萍言語間充滿了自信。「《百花詩箋譜》為什麼比之前印得好?過去要達到顏色的漸變,需要分出版來,但現在我可以直接在一塊版上出3種顏色。現在的從業者專業素質都大幅度提升了,我們也在根據社會、時代和市場需求去開拓創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網 的精彩文章:

一「題」不合就跳樓里的家庭教育問題
全國近三成縣未設文保行政部門
下月,到中英街逛魚燈舞博物館
懶人聽書「一城一事」全國詩文朗誦大賽 長沙賽區火熱開戰
瀋陽一場家教家風展詮釋出平民百姓的家國情懷

TAG:新浪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米芾稱下真跡一等,女皇武則天藝術盛舉之萬歲通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