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歡迎朋友們轉發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本期作者: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不知怎的,近來讀《天朝田畝制度》,常常想起大辦人民公社那些年頭的「割尾巴」。《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這是我們的史學著作競相引用的名言,一向被認為是農民革命的偉大理想。這誠然是不錯的。對於缺少土地、啼飢號寒的廣大被剝削、被壓迫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向他們展示了一個誘人的美麗的天堂,會激勵他們去推翻現存的只給他們帶來貧窮和痛苦的社會。但是,未來社會果真是那麼誘人嗎?《天朝田畝制度》接著寫道:「凡天下,樹牆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這就是說,每家都束縛在土地上,除種地外,還要植桑、養蠶、縫衣,可以養五隻母雞,兩頭母豬。這裡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家家只養母,不養公,如何交配、繁殖?不能交配、繁殖,如何能生生不已地養下去?第二,如果有一家想多養幾隻雞、幾頭豬怎麼辦?對於第一個問題,《天朝田畝制度》沒有回答,筆者無從揣想;那第二個問題倒是好解決的。《天朝田畝制度》接著說:「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這裡說得很清楚,每家只能留足自己的使用部分,其超額部分,則要無償「平調」,「歸國庫」了。自然,你要是多養了一隻雞、一頭豬,也是要「歸國庫」的。這就是為什麼會使筆者想起那些年頭的「割尾巴」的原因。雖屬比擬不倫,但總不是匪夷所思吧?

史書上說,太平天國地區,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太平軍所到之處,地主不是被殺,就是逃亡,無地、少地的農民也就有了土地,自然積極生產。然而史書上又說:《天朝田畝制度》似乎從未實行過,因為它根本行不通。先不論它那煩瑣的平分土地的辦法,即以規定每家「五母雞,二母彘」而論,也不足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不足以造成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動不動就「余則歸國庫」,誰還肯多干呢?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太平天國以「處處平勻」相標榜,它之所以規定「余則歸國庫」,看來也是為了保證「處處平勻」,不至於造成貧富分化的「不勻」現象。但是,「處處平勻」從來都只是一種幻想,即使在太平天國也沒有嚴格實行過。就拿吃肉來說吧,太平天國規定:天王每日給肉十斤(天哪!我不知道洪秀全的肚子如何吃得下),依次遞減,至總制(相當於知府),每日半斤,總制以下則不給肉。至於魚,有材料說,只有諸王才可食用。所以,凡是平均主義盛行的地方,總是伴生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同時也伴生著普遍的貧窮和匱乏。(作者:楊天石;編輯:鬍子華;文中配圖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楊天石,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第六卷、《楊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楊天石評說近代史》(7卷本)、《找尋真實的蔣介石》(1-3輯)、《當代學人精品:楊天石卷》等三十餘種。


圖書簡介

楊天石:《天朝田畝制度》與「割尾巴」


《當代學人精品:楊天石卷》,楊天石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9


《當代學人精品:楊天石卷》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治學多年來的代表性的精品文章和論文結集,收錄了作者各時期、各研究階段的重要作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全書共分五大部分,為「論文選輯」「小品·隨筆」「書前書後」「憶人懷舊」「詠史雜詩」。另附作者學術的珍貴自述和著作目錄。《當代學人精品:楊天石卷》涵蓋範圍廣,全面展示了作者的學術人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思享會 的精彩文章:

秦暉南非行見聞:「新官上任不止三把火」丨學術劇9.5
尹繼武 祁一方:歐洲恐怖襲擊背後的三種極端思潮
任劍濤:中國傳統的國家管理結構是三權割裂
武力:為什麼工業文明在中國起不來?
袁南生:中國千年外交的五大基本規律

TAG:騰訊思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