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電影出現了,但卻有99%的人沒聽過~
天冷了——
Sir的意思是,又到了一年一度「沖奧季」。
沖奧季從來不缺黑馬,中途跑階段,有部片就結結實實將北美影壇震了一把。
《紐約時報》直接看跪:這是今年最好的電影?
中文媒體《澎湃新聞》:
而更多的影評人則像《滾石》的David Fear那樣,直陳:「別說今年,不管放在哪一年,《月光男孩》都很可能是當年最棒的電影。」
真這麼好?反正Sir的胃口是被吊得高高的。
嗯,是它——
《月光男孩》
Moonlight
口碑爆棚都不足以形容《月光男孩》的火爆程度,北美上映剛兩周,就在各大權威電影網站現象級屠榜。
IMDb,8.6。
Metascore,99……
爛番茄,新鮮度99%。
Sir今天必須結合國外老司機們的情報,帶你們一探究竟。
看《月光男孩》,有兩大醒目標籤不得不提——黑人,同志。
要知道,種族問題與LGBT題材向來是沖奧路上的趁手武器,按理說,手握兩張如此政治正確的大牌,電影一定會對「平權」這個輿論熱點窮追猛打。
然而,《月光男孩》並沒有。
它的視角「小」到令人髮指,說穿了,就一個邁阿密男孩的成長故事。
童年、少年,再到青年,三段式結構,層層深入。
影片特意挑選三位不同演員,出演主角不同時期
第一章節,「Little」。
Little是主人公小時候的外號,因為他瘦弱、矮小,是個沒人疼的倒霉孩子。
家裡,有個吸毒媽媽,動不動就抓狂。
學校,有幫惡魔同學,動不動就圍毆。
他唯一的朋友,是個毒販。
這孩子隱隱有種感覺,自己與身邊的同齡人不一樣。至於哪裡不一樣,年齡太小的他想不明白。
第二章節,「Chiron」。
Chiron是主人公真正的名字。
此時的他,已經長成高中生,不再是任人欺辱的「Little」。
別人揮過來的拳頭,他能還回去,雖然強硬的代價是經常「以血洗面」。
也是在這個時期,凱隆(Chiron)的情感悄悄萌芽,他好像喜歡上一個人,一個男孩,他叫凱文。
然而,這段微妙的情感關係,註定無法在恐同症泛濫的黑人社區里存活。
火花還沒閃爍,就被熄滅。
最後一個章節,「Black」。
Black是主人公長大後的外號。
這時凱隆,已遠走亞特蘭大,操起販毒生意。
他蓄著鬍鬚,戴著大金鏈,外表早已洗凈幼年的懦弱與少年的憂鬱,透著蠻橫與強悍。
但一通意外的電話,將他拽回過去。
他重新回到邁阿密,見了戒毒所里的媽媽。
以及多年未見的凱文。
慢慢地,他似乎看到自己無法逃脫的命運,那些無法忘記的過去,扯動著他,最終還是把他牽引到那個被小心藏起來的自己面前。
坦白講,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Sir想到的是四個字,返璞歸真。
想想看這兩年大熱的黑人題材,無一不與宏大的時代掛鉤,擁有巨大的道德力量。
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為奴十二載》,用一段黑奴辛酸血淚史,帶出該群體對不公制度的憤怒,以及重新分配社會話語權的渴望。
完爆《為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則以黑人牧師領導南方莊園黑奴暴動,交合美國內戰歷史,「直面奴隸制原罪,讓美國人有羞恥感」。
相比之下,《月光男孩》的野心小得多,它有種族色彩,但並不把火力集中於群體的權益訴求,它走了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路的盡頭,指向我們獨立又不乏交集的情感體驗。
Sir甚至敢大膽猜測,這部電影沒有反派,因為有反派,勢必有道德判斷。
這可能是《月光男孩》避之不及的。
有必要認識這個不一樣的導演,巴里·詹金斯。
《月光男孩》是詹金斯執導的第二部長片。
他的上一部電影還要追溯到8年前,《憂鬱的解藥》。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愛情小品。故事基本發生在舊金山的一天,一對非裔美國男女偶遇後,尋求短暫的寬慰。
《舊金山周刊》曾高度評價——
巴里·詹金斯的處女作足夠美妙,它是那種罕見的電影,從頭至尾散發著思考過後的感性趣味。
更稀罕的是,《憂鬱的解藥》僅耗資不到一萬五千美元。
什麼概念?
放映後的問答環節,有人問成本,導演甚至回答不出一個具體數字,他只能說,「或許比你的車還便宜」。
「窮拍」是詹金斯的一大特色。
這次《月光男孩》,雖然有A24這種「新貴」製片公司(去年的奧斯卡大熱門《房間》的製片方)撐腰,詹金斯可調配資本也不多。
卡司90%生臉,最大牌的,要數英國女演員娜奧米·哈里斯。
《007:幽靈黨》中飾演錢班霓
電影中,她演男主母親,戲份很重。
但因為簽證問題,她的所有戲份,只能在三天內拍完……
這反而逼出了演員最大的潛能。
來看看這場重頭戲,媽媽和兒子時隔多年在戒毒所重遇。
娜奧米流淚望著對方,拇指下意識扣動煙頭,微微顫抖的嘴角,死死地看著兒子。
但兒子把頭扭向一邊。
兩人都默不作聲,只有淚從臉龐划過。
要知道這僅僅是娜奧米和出演凱隆的演員第一次見面。
詹金斯本身就是邁阿密人,劇本來自他的同鄉,劇作家塔瑞爾·麥卡尼的舞台劇《月光下憂鬱的黑人男孩》。
他倆從小在一個黑人街區長大,媽媽都有毒癮。
當時正值80年代,美國前總統夫人南希·里根發動的「禁毒戰爭」,反而激起更猖獗的地下毒品買賣。
邁阿密是毒品重災區之一。
無論巴里·詹金斯還是塔瑞爾·麥卡尼,他們都在充滿兇殺、吸毒的罪惡世界裡長大。
因此,《月光男孩》更像是他們的半自傳,片中那些墮化的社會陰暗面,都是他們血肉模糊的過去——
據知名娛樂雜誌《VULTURE》披露,導演本人甚至不太敢看這部電影,怕勾起一些痛苦回憶。
在拍攝《月光男孩》時,詹金斯遵守著大巧不工的基本原則。
拍攝期間,他甚至不允許飾演凱隆的三個演員彼此見面。
因為他要展示人物自然的成長與變化,他要以細微寫作去白描角色,不想讓演員之間互相刻意模仿。
看這組「細微寫作」的鏡頭,分別跟拍凱隆不同時期的背影,注意走姿,細看之下,其實略有不同,但平行剪輯下,他們,都是孤獨的凱隆。
值得一提的是,據詹金斯透露,對他影響最深的,竟是華語電影。
來自《洛杉磯時報》的採訪——
餐館的一場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而電影的三段式結構,導演本人說是受侯孝賢《最好的時光》的啟發。
王家衛與侯孝賢,如果要說他們的共同之處,或許就是對時間充滿眷戀,他們的情感基調,都覆蓋浪漫的詩意。
《月光男孩》有一幕讓Sir過目不忘。
長大成人的凱隆回到邁阿密,見到凱文,兩人坐在車廂,鏡頭先從後方「偷窺」。
切向正面,邁阿密街頭的藍色路燈,透過車窗,將兩人的臉打亮,散發著克制又迷幻的情慾。
《春光乍泄》,同樣在車內,何寶榮斜靠在黎耀輝肩頭,黃色燈光打在兩人身上,愛情鑲上金邊。
這兩個鏡頭下,燈光的鋪張與主人公洶湧的內心相得益彰,那些含混曖昧,在這一刻,變得明確而生動。
有黃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有藍色的邁阿密。
而預告片最迷人的一幕,也是在藍色月光下。
海灘,少年凱隆眼神遊移地望著他的戀人,凱文,兩人相互靠近,臉上寫滿不知所措的悸動。
凱隆撐在沙地上的手,下意識握緊。
寂靜無聲,月光乍泄。
這讓Sir想起《最好的時光》,「青春夢」里,阿靖坐在阿震的摩托車后座。
車速飛快,阿靖的頭髮被大風吹起,她努著嘴,眉梢蹙起,一副驚怕。
直到摩托停下來,十指還牢牢緊扣在阿震胸前。
背景,是「無聲」的車水馬龍。
這些欲說還休的動作,在Sir看來,無疑比起撕心裂肺地述說真愛,更真實可感。
侯孝賢曾說過——
當你對一件事情似懂非懂時,你的內心似乎知曉答案,卻又不明確,這就需要你去尋找,此刻,你內心的能量是最大的,它會不自覺地噴薄而出。
我最好的時光應是《風櫃來的人》至《悲情城市》的這段時間,那時電影對我來說就是如此朦朧的心理狀態。但是現在,我什麼都明白了,我已經能預見到一件事物的結果,這個時候,我的能量也就少了。
從這個方面說,1979年出生,今年才37歲的巴里·詹金斯和他的《月光男孩》,無疑值得我們狠狠期待。
最後,老規矩,預告解饞。
版權聲明:本文系「
毒舌電影」
(公眾號:dsmovie
)授權噠噠發表,如需轉載請聯繫「
毒舌電影」
獲取授權,嚴禁私自進行二次轉載,違者必究。
TAG: |
※這些2016年最好看的電影,你可能並沒看過
※這可能是2017年最感人的日本電影,但是它真實的故事卻遠比電影更讓人潸然淚下!
※這部2016年最好的華語電影,現在看到也不算晚
※2016年我們看過最好的電影
※日本最近 30 年所有好電影都在這裡了
※2016年最後一月,不是所有的「巨制電影」都值得花錢!
※這部鄧超主演的電影,90%以上的年輕人都沒看過!
※2016年最值得看的電影都在這裡
※原來自拍桿早在1969年的電影中就出現了!
※過去的2016年,這些最受關注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看了這部電影,90%的人都哭了!
※2017年最讓人期待的動畫電影名單,都在這裡了
※等了14年,每年都看一遍的電影終於出續集了
※2016 年或許讓人失望透頂,好在還有這些好電影
※終於去影院看了這部20年來看過無數遍的電影,還是看哭了
※萬萬沒想到!2016年電影院里出現最多次數的面孔竟是他!
※2016年值得看的日本動漫電影,你都看過了嗎?
※看過的高分電影電視很多,9.9分的卻只有這一個
※2016年最值得看的電影,好電影千萬別看漏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