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我們發現,國外媒體在談論電影院的時候,已經在討論它們陷入的困境。雖然沒有人敢下定論,但「流媒體時代影院受到的衝擊」和「影院已死?」這種有些聳人聽聞的字眼常常出現在標題里。《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中甚至把電影院和廣播相提並論,畢竟它們都是出現了已經有一些年頭的媒介形式。

而在國內,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雖然看起來離「過時」還很遠,但 2016 年的電影市場也面臨銀幕數增長高於觀影人次增長的情況,平均下來單塊銀幕的收入減少,總票房收入的上升主要靠增加銀幕而實現,而且,銀幕增長帶來的紅利還正在減弱。


人們唱衰電影院的理由看起來有很多。正如星巴克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咖啡廠商,電影院受到的威脅再也不止來自電影行業。比如:


去電影院更多的那群人也是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更多的那群人。而現在,他們也許更傾向於把時間給後者。


更特別的電影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比如選影片更有自己風格的小眾影院。而雖然一直有影片版權方面的爭議,國內的私人電影院也一直存在,和 KTV 類似的包間形式,主打的是空間、環境和自由。

大城市的年輕人的選擇更多,展覽、音樂節、演唱會這樣的活動分走了電影院觀眾,畢竟電影院需要和這些活動搶奪年輕人的閑暇時間。


懶得出遠門的時候,和電視劇、綜藝這種更輕鬆、碎片化的形式比起來,有的人也已經不太願意看完一部 2 小時以上的電影了。


不過情況倒也沒這麼糟。美國National CineMedia 和尼爾森共同做的調查顯示,和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千禧一代還是更容易在電影中獲得樂趣。雖然電影在美國人看來是一種有點老套的娛樂形式,但年輕人還是貢獻著不少票房。


年輕人在國內的電影市場中也是消費主力。根據電影購票網站貓眼發布的統計數據,90 後在線購票用戶在 2014 年就已經超過 80 後,佔總體用戶數的 52%。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在國內,比起「電影院會不會死」,更多人討論的是電影院的「體驗升級」和「市場細分」。畢竟比起發燒友的文化消費,電影更是一種普通大眾的平價娛樂消費,作為服務提供方,如何通過體驗的改善吸引人,顯得更重要。美國的電影院不放過每個細節,比如討論要不要改變選座位的方式(由現在的到達放映廳之後自由選座變成提前選座)、要不要再提供豐富一點的吃喝選擇。而萬達說,他們想擺脫傳統影院「電影+爆米花」的賺錢模式,將影院看作一個入口,「未來的影院將是娛樂綜合體。」


確實,院線電影除了「電影+爆米花」還可以探索更多,除了票房之外,影院也更像一個消費的入口,IP、遊戲、周邊且不說,至少從空間上看,能夠帶動周圍餐飲、購物的生意。


作為電影消費主力的年輕人到底怎麼看待院線電影,以及「看電影」這一活動?


我們的主要發現是,電影院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社交場所,這不僅意味著他們更重視電影院的環境和觀影前中後全過程的體驗,也意味著他們很注重影片的場景化分類。在這裡我們用條目的形式總結了關於年輕人如何看電影的一些發現。

哪些情況下會去電影院?


在好奇心研究所「哪些原因讓你去電影院看了一部爛片」的徵集中,得到贊同數排名最靠前的兩個理由是:「朋友/對象一定要看」和「朋友聚會沒地方去」。大家「心甘情願」在影院看爛片的最主要理由是社交。去影院看電影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被動的消費」。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1. 因為有東西可看,避免聊天的尷尬,談戀愛是看電影的一大動因。但是挑選適合談戀愛看的電影並不是很容易。


2. 同樣不容易的是挑選「分手後適合看的電影」「結婚前適合看的電影」「春節在家沒事幹和爸媽一起看的電影」。


3. 周末一個人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也會考慮在住處附近的電影院看個上午場,特別是這個時間段時不時 9.9 元的特價也會讓人衝動下單。這是一種讓人容易忽視影片質量的情景。


4. 電影可以在家看。但在視頻網站上,網路電影的吸引力沒有網劇大,即使是在網劇面前對線上支付不敏感的年輕人,也不太願意為了網路電影充會員。


5. 大家還是更習慣把商業片和電影院、爆米花聯繫在一起。動作特效優秀的電影應該去影院看,而普通小眾電影錯過檔期在家看也沒什麼遺憾。


6. 相比於電影,年輕人更習慣把電視劇和綜藝放在佐餐和睡前這樣的日常活動里,時長和內容上都更合適。


7. 真的想看一部電影的時候,電影院「不能快進和關閉、不好玩手機」的特點給專心看完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存在電子設備上的影片倒是經常拖很久還沒有看。


8. 人們買首映場的比例提高了,當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真正想看的片子(通常是國外的),看完網上的槍版之後也還是會迫不及待地跑到電影院去看。(@ 貓眼電影消費數據報告)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去電影院看電影,怎樣挑選影片?


10. 微信公眾號和大 V 在推薦電影時為了更有說服力,需要參考豆瓣評分,IMDb 評分和爛番茄新鮮度,因為觀眾需要參考這些評分。


11. 篩選好的片單的「安利」效果也很好,「你的 2016 年看片榜單里,一定要有這 10 部逼格大片」「邏輯縝密搞腦子,最值得一看的 10 部推理片」這類榜單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12. 臨時起意打算看電影的時候,會選擇附近上映的電影里,自己最近聽說過名字的那一部。如果不是自己想看的電影,即使有優惠票價也並不是特別心動。


13. 除了為了社交、不得不看的無奈之選,看爛片的第二主要理由是被評分矇騙,這些評分可能來自售票網站和APP,還有被水軍干擾過的豆瓣評分。


14. 爛片也有鄙視鏈。在好奇心研究所「你都看膩了哪些電影宣傳套路?」的徵集中,我們發現年輕人最心知肚明的是,以「青春片」為宣傳點多半狗血,「特效團隊來自好萊塢」通常只花了七毛錢。


15. 特別是青春片,在「你無法忍受什麼樣的懷舊?」徵集中,比起朋友圈和雞湯文,年輕人最不能忍受的一類「懷舊」其實是「主打回憶青春但是吃相難看的影視劇」。


16. 難看的青春片最大的槽點是「我們的青春根本不是那樣的」。(而他們往往又是這種營銷的目標對象)。


17. 年輕人認為跟父母看電影最大的雷區是「動不動就性、葯、搖滾樂的校園青春片」。


18. 不走心的電影橋段的套路會被當成吐槽對象和談資,「最不走心的電影橋段」排名前三的是「反派多半死於復盤話多」、「從來不會回頭看自己引起的大爆炸」、「黑客破解電腦偷資料總是超快」。


19. 不過也有極少數時候,爛片的狗血情節已經成為了網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會「專門為了吐槽」去看一部片子。


20. 愛談論小眾片子、買一個投影儀在家裡看藍光碟的人是少數,而小眾電影確實停留在鄙視鏈頂端和大部分人的觀影範圍之外。


21. 有人認為商業大片走影院,小眾電影賣光碟和流媒體,但是商業大片依然是光碟銷量的主導者。


22. 對於為了滿足社交需求去看電影的那些情況,對電影的場景化分類需求更迫切,選影片的時候比起電影本身,更在乎「跟誰看」。比如很想提前知道一部電影是不是「適合帶爸媽去看」「適不適合小孩」,還經常在朋友圈等社交網路發問。


23. 對那些作為社交陪襯的電影,「無功無過」就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比如,有明星、畫面好、有特效能夠彌補情節的平淡。


24. 年輕人的一個吐槽是,特效越多、動作越多、明星越多的影片,家裡的長輩才會覺得「值得」。雖然有時候他們自己也會這麼想。


25. 比起父母輩的人,年輕人更加不能忍受被劇透,被劇透甚至會毀掉看一部影片的心情。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26. 心心念念期待著某部(大部分時候是小眾的)電影,等著去影院看的人最後經常沒法達成心愿,除了一線城市的幾個據點(北京電影資料館這種)之外,想去影院看小眾、文藝電影的人經常遇到「排片影院太少、太遠、時間太短」的情況,最後選擇在線看。


27. 新噱頭剛出現的時候會吸引到一部分人,但過一陣子就會失去魅力。比如有時候被濫用的 3D 和 IMAX ,原著改編,IP。


28. 至於想要吸引年輕人眼球的彈幕電影……目前來看還是個笑話。除了 b 站這種彈幕發源地,其他視頻網站的彈幕可能並不受歡迎。


29. 同一部電影有原聲片的時候,年輕人一般不會選擇譯製片,他們能接受聽不懂看字幕,但不能接受聽著尷尬。


怎樣挑選影院?怎麼買票?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看電影的時間在晚上 6 點之後更多,畢竟作為社交的一部分,電影也常常作為聚餐後的補充環節。在影院挑選這件事上, 電影院品牌劃分、品牌形象初步建立了印象,年輕人在挑選的時候,會在乎哪些連鎖電影院座椅舒服、效果好。


30. 在看電影評分之外,會參考影院評分。年輕人不僅會在意電影院設施是否新、屏幕效果的好壞、3D 眼鏡的質量和清潔程度,也在意影院周邊是否交通便利以及有沒有方便的用餐選擇。


31. 習慣了在線購買,甚至幾個人已經在電影院門口了還是會掏出手機。


32. 買電影票的應用,除了補貼集中的時段難說哪個最便宜。因此,也不太會再多費一道工夫用比價軟體。


33. 在一個從未來過的電影院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糾結如何選座位,畢竟和屏幕大小影院環境和影片類型都有關係,而且一起看的人越多,越拿不定主意。


34. 對普通電影院有很多槽點,但對於新興的「私人電影院」還不太了解,主要印象之一是「這不就是之前的錄像廳嗎」。


看電影的時候有什麼要吐槽的?


電影院大部分時候並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公共空間,在「你對電影院有啥期待?」的投票中,我們發現看電影的時候最令人討厭的是小孩子,其次是抖腿和吸煙,還有被後面的人踢座椅。


35. 對於影院會員卡的一個吐槽是「竟然沒有會員休息區,提前到了沒事幹」。


36. 如果早到電影院,最希望獲得的是 WiFi 和舒服的椅子。


37. 除了爆米花,還對其他「適合在影院吃的零食」有訴求。


38. 比起自己的長輩,在計劃社交活動的時候更有時間觀念,因此也是更有可能提前買好電影票的一群人。(@NCM 和尼爾森的調查數據)


39. 在線購買電影票的人群中, 年輕人佔了相當比例。而在這些人當中, 79% 的人會同時進行餐飲消費。79% 這個較高的比例和年輕人的社交需求有關,也因為在線購買電影票更像一次有計劃的出門消費行為。(@ 貓眼電影 2015 年的數據)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看完電影之後會幹什麼?


「好奇心研究所」曾經做過一次「看完一部完全看不懂的電影你是啥樣?」的投票,我們收穫了共 2146 次表態。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都不願在觀影后表露自己最直觀的感受。


40. 比起看完之後和周圍的人討論,更喜歡在豆瓣、知乎搜影評以及在社交網路發影評。甚至有時候刷影評的時間比看電影還長。


41. 在評分網站上,給好評比給差評更猶豫,或者會先看別人的評價,因為生怕自己沒看出這部電影的不足,鬧了笑話。還不如先打差評更保險。


42. 對於「看完之後發現完全沒看懂的電影」有一種敬畏之心,在我們的徵集中發現,最常見的反應是「不敢點評,趕緊查豆瓣」。

關於年輕人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45個發現,比如「場景化」



43. 比起情節,現在越來越喜歡討論和評價演員的演技。因為評價演技不容易暴露知識和思想短板。


44. 表達有門檻,有時候也不是要用「神作」故弄玄虛,只是心裡的千百種微妙的蕩氣迴腸不知道該怎麼說出來,因此會在評論電影時參考大 V 們的說法。


45. 從前的人們熱衷留下一張或兩張電影票根。現在的人們也會。他們拍照留念,並且發到社交網路,以及,雖然會褪色,有的人還是有保留票根的習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把你身邊的植物變成安全檢測的眼線,這不是在說笑
唐家三少說,我的目標是做一個迪士尼那樣龐大的特許經營
H&M 找來了李晨和范冰冰代言新年系列
游泳池部分懸空在29層高樓上 你敢游么
靠消耗開發商庫存起家的途家,買了攜程的民宿業務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關於年輕人如何看電影,好奇心日報有 45 個發現
關於年輕人聽歌,好奇心日報有26個發現,比如「懶」和「冷感」
關於年輕人聽歌,好奇心日報有28個發現,比如「懶」和「冷感」
關於年輕人現如今的旅遊方式,好奇心日報有 56 個發現,比如「被動旅遊」
女攝影師在日本拍50間情色旅館,1個發現讓人沉默
94歲老人每天駝背走路,好心人發現真相後驚呆了!
他們在海底發現1600年前古沉船,完好程度讓人詫異
2016 就要結束,來看看今年最重大的科技發現和突破
1984年,在一個鞋盒裡發現的,轟動全球的民國舊影!
36個古人筆下的絕美夏天,心靜下來才會發現
一圖看懂: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天體有多大
宇宙十大驚人發現:時間將在50億年後停止
比恐龍還早2億年,咬人吸血,消失200年後被發現
微信的幾個隱藏功能,90%的人都沒發現!
19 個你發現小浣熊就是你本人的瞬間
實拍冰川融化過程,無意發現1200年前秘密,謎底解開讓人心驚
15個證明地球的過去比你想像的要瘋狂的驚奇發現
驚悚:九個死N年後才被發現的人
工人施工時發現150年的地堡,進去一看,兩眼發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