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記者 林蔚彬 攝影 黃奕璟)隨著《三體》、《北京摺疊》、《天年》等科幻作品的大熱,中國科幻小說似乎又進入了新的高峰。作為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何夕講述了他的創作之路和他眼中的中國科幻。從19歲開始寫第一篇科幻作品,有13篇作品獲得過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何夕說科幻創作對於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本能,因為喜愛,所以一直堅持,即使是在科幻不得資本和受眾青睞的年代,也不曾放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見縫插針」去搞創作,只是為了興趣,不是為了從中得到什麼」,何夕這樣說道。直到去年,何夕才出版了第一部長篇作品《天年》,此前他的作品均是短篇小說。他認為科幻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需要大量的積累:需要人文積澱、科學的素養,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三者缺一不可。在他看來,科幻小說創作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智力競賽,科幻作品不僅要打動人,更需要啟迪人。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科幻和科普之間的關係,是科幻作家們在創作中一直找尋的平衡點。何夕認為,科幻是在科學的邊界上做推進,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那個夾縫中,尋找一些新穎的方向,去啟發大家,同時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科學。有讀者在觀看過去的科幻小說時,常常會驚嘆於小說作者超常的預知能力。對於此,何夕表示,自己是典型的達爾文主義者,他認為科幻只能通過思考想像,去提供若干種可能性。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在何夕看來,即使在科幻不斷升溫的今天,中國科幻文學也還未走進黃金時代。從50年代開始,中國科幻經歷過起起伏伏,卻還是走在中規中矩的路上。何夕表示,這或許與社會土壤與時代背景有著些許聯繫,中國科幻小說大多是「近未來」式的,植根於歷史,著眼於當下,然後再進行合理的外推,延伸到不遠的未來。而西方的科幻則略有不同,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價值,天馬行空,會去考慮最為極端的狀況,完全脫離了當下的現實。何夕認為,這兩者之前的區別,不過是思考方式的差異帶來的不同流派罷了。




科幻作家何夕:科幻從來都不小眾


當下,大量的資本和電影人開始關注科幻領域,將科幻小說進行IP改編,製作成科幻電影,如劉慈欣的《三體》。對於這種行業熱潮,何夕認為這或許是一種新的契機,能夠促進中國本土科幻的發展,他目前也正在計劃將自己的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從80年代開始,中國人就已表現出對科幻影視的喜愛,如今中國科幻迷也越來越多。何夕認為,科幻的「閱讀」或許是小眾的,但科幻卻並不小眾,科幻小說的影視化是世界的潮流,也是受眾喜聞樂見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楚網 的精彩文章:

色彩與睡眠空間 卧室也是家裝設計重點之一
組圖:英國駐漢總領事館在漢舉辦女王生日慶典
婆婆吃自種「土三七」 20天後「中毒」腹脹如鼓

TAG:騰訊大楚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專訪科幻作家韓松:科幻,帶來的不只是幻想
科幻作家凌晨:寻找科幻创作新主题的可能性
以科幻觸摸未來——聽科幻作家談:科幻的科普功能!
中國科幻作家去參加雨果獎這一趟,也夠科幻了
什麼樣的科幻是好科幻?
中國有科幻作家,沒有科幻雜誌
科普:那些科幻大片中,電影的特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科幻作家寶樹:讀科幻是一件危險的事
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作品獲得過幾乎所有科幻大獎
未來已經到來!科幻電影只是「科幻」嗎?
科幻快讯!天津科幻作家郝景芳入围雨果奖
【科技】科幻作家告訴你, 未來的春節怎麼過?
魯迅也是科幻迷?梁啟超不僅翻譯,還創作科幻小說!
科幻作家韓松:用科幻寫醫院 關注未來「葯時代」
虚拟现实≠科幻?
科幻作家的腦洞,開在哪裡
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小說是應對焦慮而誕生的文學形式
我的科幻噩夢
科幻作家韓松:我們都有病,在宇宙這個大醫院尋找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