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數感不好」是天生的嗎?這項研究告訴你

「數感不好」是天生的嗎?這項研究告訴你

「數感不好」是天生的嗎?這項研究告訴你



一種長期以來被公眾接受的觀點是:人們生來就有一種「數字感」,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能夠識別不同數量的東西,如購物車中的物品數量,且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即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感覺有些人的數學能力強似乎是天生的。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近日發表在《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journa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以及又是如何掌握數學技能的。


過去常常有人認為,早期的數學課程和數學能力的特異性診斷(如計算障礙、大腦功能紊亂等),也很難增強數感能力。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Tali Leibovich教授表示,「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大腦如何學習數學,以及如何理解數字和複雜的數學概念,塑造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就能夠以更直觀和有趣的方式教數學,這項研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步。


這項研究挑戰了現今普遍存在的「數感」理論。最新研究表明,「數感」能力的大小是人們能夠區分「連續幅度」的差異,如兩組蘋果或兩個比薩餅托盤總表面積的密度,是比數感更基本的和自動得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了解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對於開發更高的數學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結合數量和大小(例如面積,密度和周長),我們可以作出更快,更有效的決策。

以在雜貨店選擇最快的結帳路線為例,雖然大多數人會選擇排在裝得少的購物車後面,事實上是一個裝滿了物品但是是大件物品的購物車實際上更快。


在研究者看來,人們之所以作出這些決定,是使用自然數和連續幅度之間的相關性來比較大小。


研究人員還敦促同事考慮其他因素,如語言和認知控制在獲取數值概念中的作用。儘管本文中提出的理論模型帶來的問題多於答案,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假設可以揭示識別障礙的新方法,不過該方法目前只能在學齡兒童身上試驗。在這個階段,有障礙的孩子已經落後於他們的同齡人。


Leibovich教授說,這種新方法將使我們能夠開發診斷工具,即不需要任何正式的數學知識來診斷和治療學齡前計算障礙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Illumina傳奇:一個代號為Jaynome的項目
韓健:捅破「精準醫療」泡沫,動了誰的乳酪?
Science重大發現:1天1包煙有多可怕?每年150個突變!
單細胞測序,解密小RNA分子的未知功能

TAG:生物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細數感情善變的星座有哪些?
0-4被橫掃贏得無數感慨,只有我心痛得想罵人嗎?
烏賊也有數感
大多數感情都是這樣漸行漸遠的
趣圖:十一長假陽陽老師犯懶,一看步數感受到了股深深的惡意啊!
男女通吃的小妖孽,引發無數感情危機,他就是日本女性最想交往的體壇小鮮肉!
奈及利亞女孩為了生活出賣身體,沒有保護措施多數感染艾滋或懷孕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建立數感
孩子在0到3歲時期,你培養孩子的數感了嗎?
三十三周年將至 《龍珠覺醒》與你細數感動細節
安全私密便捷 託付家庭生活的無數感動瞬間
《銀魂》導演對中國上映場數感到震驚
中國的實力!《銀魂》導演對中國上映場數感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