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

題記:上文我們提到了朱元璋保障軍糧供給的主要方式軍屯,然而,軍屯在開始之前、開始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怎麼辦?朱元璋想出了一個辦法,是一個臨時性的措施。但它卻讓朱元璋死後軍屯被破壞後,軍方糧食供給的主要手段。甚至影響了幾百年。此時的朱元璋手頭的錢和糧食,不是多得想怎麼用就怎麼用。而是,需要好好地運籌帷幄,一個銅板要掰開兩半兒用。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

1.朱元璋開創了開中制,商業勢力地進入

軍屯還沒有生產出糧食,軍屯的糧食還不夠供給,這時該怎麼辦?這就需要運糧到邊關。那麼運糧就需要有人,有人就要吃糧食、就要給錢,怎麼辦?朱元璋只好做了這件事情。

明初朱元璋為了解決邊關糧食問題,於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在山西行省施行開中法。因為要從山東濟南西北的陵縣、河北滄州一線運來的糧食,由商人送到太原北部的雁門關和代州之間的太和嶺留存供給大同,因路途遙遠成本較高,便分別送到大同倉、太原倉。報酬就是:每運到大同一石或太原一石三斗,就給1張淮鹽鹽引,每引可以支取200斤鹽。到達指定地點銷售完畢後,再回到相應的發給鹽引的地方繳還鹽引。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完成了軍事儲備的同時,也節省了運費,減輕了政府負擔。

鹽自古就是重要的經濟物資。商周時期鹽業實行自由經營,自秦漢開始官方壟斷鹽業。唐代中後期,劉晏對鹽法進行了改革,商人可以到鹽場購買食鹽進行售賣。分界銷售出現自劉晏時期,引制開始於宋代。鹽引就是政府發給行銷鹽的商人繳納過路費的憑證。引的作用是區別鹽的售價以及賣鹽的地界。宋代的鹽引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因此,並未實行專賣制度。到了明代,開始實行專商引岸制,即指定商人將鹽運到指定的銷售地點。這其實代表著商業力量被排擠出鹽業買賣,之後到了明代開始進入。

朱元璋又實行「開中制」,商家負責運糧到邊關,政府則給鹽引,商人拿著鹽引到產鹽區取食鹽,之後到指定地區銷售。實行過程中,以自願為主,政府不用行政命令強迫,考慮商人利益也較為全面,兼顧了糧食的生產、收購、運輸、往返路程的食宿和旅費,以及人工費用等。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

2.鹽戶的生存與管理

朱元璋對鹽非常重視。早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朱元璋就在被剿滅的張士誠的地盤設立了兩淮都轉運鹽使司。鹽的生產由灶戶負責,進入「灶籍」。洪武時期灶戶大概有9.2150萬戶,灶丁27.0843萬人;弘治時期灶戶為12.0244萬戶,灶丁35.1981萬人;嘉靖萬曆時期灶戶為8.2502萬戶,灶丁41.3051萬人。按照明代一個灶丁,三個幫貼推算,洪武時期專門從事煎鹽的人達百萬以上。

與鹽戶相關的柴夫、馬夫、割草夫、運水夫、其他相關材料的供給者、運輸者,以及洪武時期官方主管的大鹽和豫晉兩省的小鹽、河鹽、井鹽等相關從業者可達200萬人以上,如果算上硝鹽、軍鹽的從業者,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百萬。

在封建社會,給政府做工是件苦差事,國家可以以各種理由剝奪你應有的權利,所以,灶戶的社會地位比較低,逃亡者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出現,一經發現杖打八十。假如灶戶出身的人真的當了官,為了免去賤民的尷尬,買地買田假冒「民籍」,被發現後,官也當不成了,發回原籍重新當灶戶。

明初,鹽的生產組織是以「戶」為單位的,隨著時間的發展,由於生育率、體格等原因,生產效率當然會有不同(一丁辦鹽三十引者,有七、八丁亦辦鹽三十引者),灶戶出現了較大的貧富分化,為了增加鹽稅收入並附帶解決貧富兩極分化問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兩淮鹽場開始按「丁」徵稅,隨後推廣到全國。朱元璋的舉措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並對日後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都有借鑒意義。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

3.朱元璋時代商人對鹽引並不積極,但卻影響了朱元璋死後的幾個世紀

軍糧儲運地點多在北部、西北、西南等邊關重鎮,而支取食鹽的地方卻在東部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為此,商人要想獲得利潤就需要付出極大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冒其他不可預知的各類風險,如人身安全和損害健康等。

鹽商獲取利潤的關鍵,是每引可兌換的糧食和財政補貼。假如每引的鹽無論是淮鹽還是浙鹽都是200斤,根據距離的遠近兌換的糧食數量肯定會不同。例如淮鹽,如果運到臨濠府府倉則可以兌換5石米,運到通州是2石米。浙鹽運到大同、太原、通州可兌換的糧食就分別為0.8石、1石、4石、1.8石。理由很簡單,在距離上浙鹽產區相對北方更近一些。

鹽引運糧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邊關糧食供給。它彌補了明初軍事墾田與墾田收入之間的時間差。但因明初朱元璋父子對於軍田的重視,以及軍田的大規模開發,「開中法」在軍糧上的比重不高,否則,朱元璋也不會說出不費民間一粒米的自誇之詞。

所以,在朱元璋時代鹽引發放並不多,有的年份一例都沒有,有的話最多也只是四例。

但其後隨著軍田荒廢並被文武官員、太監、皇室、官商家族等大規模兼并,軍田已經難以供給邊關。為此,鹽引的發放越來越多,鹽引運糧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其後鹽商分化為邊商和內商。邊商(以陝商、老晉商為主)交錢得到鹽引,內商(以徽商、晉商為主)則負責看守鹽場和取鹽。因此,邊商和內商都開始在九邊、產鹽區(如揚州、杭州等)附近定居。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到了弘治五年(1492年)葉淇變革鹽法,實行了「折色開中」,商人可以不再運輸糧食,只需繳納銀兩就可以得到鹽引。其後一條鞭法實行,國家又開始實行了賦役代銀、邊餉銀制等制度,最終促使陝商、晉商和徽商等商幫的興起與沒落。

在國家層面,鹽更到了影響國家財政稅收的地步,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關係到政府對於各項事務的財政支出。萬曆年間的戶部尚書李汝華統計:國家稅收400萬兩,其中鹽稅佔一半,兩淮68萬兩,長蘆18萬兩,山東8萬兩,兩浙15萬兩,福建2萬兩,廣東2萬兩,雲南3.8萬兩。如果加上不進入專門儲存白銀的太倉庫的河南12萬兩,以及川陝等地的鹽稅的話,全國鹽稅達240多萬兩。

鹽的重要性還在於高額的利潤,其利潤率可以達到200%以上。正是這一原因,明中後期特別是萬曆時期,鹽商的主要代表王崇古家族、張四維家族已經開始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朝政。甚至到了清代都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對鹽的改革。面對鹽的巨額利潤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在經濟、吏治格局上都有著類似的情況出現。

朱元璋為解決軍糧施行的臨時措施,影響其死後幾百年中國的局勢相關文章閱讀,請加入本頭條號「坐古談今」

朱元璋愛修路的習慣,讓大明修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

朱元璋如何做到了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

洪武時期軍事力量與八次(7勝1負)大規模戰役簡述

1909到1933年,美國為解除英國與日本的同盟煞費苦心 美日韓侵略中國的25篇文章鏈接

朝鮮戰爭前日本欲和越南夾擊明朝,50年前嘉靖的臭棋險釀大禍 中越戰爭系列13篇

歡迎訂閱本人微信公眾號「史家」;mengben1978 。今日頭條難以展現的時評類節目

歡迎加入微信群「孟錛天下」,與我實時交流,共同理性探討歷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如何做到了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
朱元璋愛修路的習慣,讓大明修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
為娶青樓女唐伯虎被弟弟趕出家,為錢與好友徐禎卿斷交!
李鴻章外訪沙皇拚命討好背後:以日本為幌使其出賣中國利益
洪武時期軍事力量與八次(7勝1負)大規模戰役簡述

TAG:坐古談今 |

您可能感興趣

元朝前期大蒙古國時期的反貪措施!
美國想要計劃未來,總有幾個國家緊隨其後,採取應對措施
產前陣痛時怎麼辦 幾種臨產徵兆的應對措施
韓國一意孤行不聽中國勸告,外交部最後說了一句話:中國在軍事上也會做出應對措施
中俄對美國放狠話, 必要時採取軍事措施!
詳解中風的早期徵兆,急救措施以及後遺症的處理
此國長期佔地不走,中國採取四種措施應對,此國最後不戰自退還認錯
中國空軍有兩大措施提高戰鬥力,向世界第一美國空軍看齊
春秋時期一位將計劃生育作為國策的皇帝,採取10項措施增加人口
柬埔寨首相稱:對寮國軍隊的「入侵」已失去耐心,將採取軍事措施
殲-20小批量生產,完全形成戰鬥力之後,敵方防空措施在其面前毫無作用
百年前美國摩天大樓上施工人員,百米高空無安全措施
這一戰機的呈現,外媒稱,曾經沒有甚麼可以或許阻攔中國的軍事措施了
中國先進戰艦數量接近世界第一,美軍唯一應對措施就是8艘老傢伙
戰爭威脅?聯合國警告朝鮮「將採取重大額外措施」,半島局勢真的要一發不可收拾?
最強回擊!這一反制措施,韓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韓國最大的悲劇!
百年前的「大部制」改革:光緒激進措施連康有為都感到突然
作為全世界槍支犯罪率最低的國家,日本的控槍措施值得美國借鑒
美國對俄再施制裁措施,普京稱:沒有作用,效果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