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金申趣談古代佛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是廣泛流行於犍陀羅、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菩薩形的造像樣式,他的姿勢是右腿搭在於左腿上,右手支頤作思惟狀。此種樣式在佛教美術上最早可追溯到犍陀羅的佛教雕刻上。通常認為這是表現釋迦成佛前,身為悉達太子時在苦思人生哲理乃至開悟的情形。

例如著名的「樹下觀耕」、「訂婚」、「決意出家」、等在犍陀羅石雕上被津津樂道加以表現,但思惟像主要出現在犍陀羅,在印度本土的佛教石雕上卻極難得見到,從這點上似乎也可看出犍陀羅地區和印度本土因人種和文化背景不同所體現的佛教藝術形式上也截然亦趣(圖1、2)。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1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2


由於犍陀羅藝術深受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思惟形式的人像甚至應遠溯自歐洲的雕刻。


在公元前後數世紀歐洲的石棺和墓碑的雕刻上,那種以手支額,一腿屈攏,表現人類苦思與無奈甚至是悲痛的雕刻並不乏見。

這件2世紀羅馬時代的小型石雕墓碑(高約40厘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考古學博物館),梯形帶四角的外形甚至使人能聯想起中國古代的方形單層塔,龕內一位美麗的少婦一手支額、一條腿併攏屈曲坐在椅子上,大概表現的是逝者生前的肖像,她似乎經歷了相當巨大的痛苦。這類構圖的雕刻在西方是慣用和習見的,在犍陀羅石雕上,則被借用來表現思惟菩薩像(圖3)。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3


這種表現人類的深刻反思狀的思惟像隨著佛教的東傳也出現在東亞佛教美術上,例如雲岡第6窟「決意出家」中的悉達太子坐在妃子的床邊,即作半跏思惟狀。在石窟以及單尊石像上,更多的是表現悉達太子作半跏思惟狀與面前蹲伏的愛馬告別的情景。如郭元慶造思惟太子像(石造、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圖4),又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石造、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現存日本)背面亦為同樣構圖,這些都是明確表現悉達太子的造像。可有發願文為證,如北齊天保四年(553年,上海博物館藏)比丘道常造思惟太子像的發願文∶(圖5)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4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5


大齊天保四年······囗宋寺比丘道常,減割衣缽之資,敬造太子像一軀······。


可知在這尊造像上半跏思惟像表現的是悉達太子像。


但並非半跏思惟像專指悉達太子,也可以用來表現彌勒菩薩。如犍陀羅石雕上的半跏像往往和觀音菩薩或彌勒菩薩有關。


中國目前發現較早的半跏彌勒思惟像可見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壁上層的龕內,為5世紀初十六國的北涼所造(泥塑加彩)。從其所處的窟內高層位置以及龕左右各一棵對稱的菩提樹分析,應是表現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下生,修道思悟的形象。275窟中心柱南面上層北魏的思惟菩薩彩塑也應是彌勒菩薩(圖6)。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6


在一些石刻碑像上,常見在碑首正中位置開鑿小龕,內中雕半跏菩薩像於樹下作半跏思惟狀,表現的即是彌勒菩薩。如北齊天保八年(557)比丘法陰造佛碑像(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館藏)即是。


又有北魏早期的金銅佛像,正面為觀音手持蓮蕾,背面為半跏思惟像坐於樹下,這種觀音和彌勒的組合也是當時流行的樣式。可見於太和十三年(489年)阿行造金銅觀音立像背光後的浮雕。(圖7)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7


北齊時曲陽地區流行雕刻半跏思惟像,石像的發願文中多不具指某佛,而僅僅根據石質稱為「玉像」或「白玉思惟像」,不知是太子像還是彌勒像,這種情況就需要具體分析而定。如東魏武定二年戎愛洛造白玉像(日本書道博物館藏)(圖8)。銘文為∶

半跏思惟菩薩像



圖8


武定二年太歲在甲子十月廾日請信士佛弟子戎愛洛、妻趙阿睹、女慈仁,敬造白玉像一軀。上為皇帝陛下,下為亡父母、亡息善囗,普及法界眾生,一時成道。


這種思維像,到底是太子像還是彌勒菩薩像,因為沒有銘文,不能確認,可以籠統地稱為半跏思維菩薩像。


碑文上除了可見太子像和彌勒像的以外、還有寫成思惟龍樹的、較為罕見。但絕對不可以理解為印度2、3世紀左右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而是在曲陽地區的佛像雕刻上往往喜歡在佛像的背後雕刻枝幹糾纏、蜿蜒如龍的雙樹,所以俗稱為龍樹。如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大理石台座(40×50厘米),據銘文曰∶


惟大齊天保十年歲次己卯二月十五日像主比丘惠祖比丘智元像主吉毋人等敬造龍樹思惟像一軀….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龍樹思維像的問題已經有日本的學者松原三郎先生和國內的學者論證過了。(圖9)


唐代的密教系統的如意輪觀音菩薩也喜歡做成思維像,藏傳佛教的金銅像也可見到如意輪觀音,但坐姿都是一腿屈盤,一腿支起的遊戲坐姿。


半跏思惟像從十六國到北齊、北周的石窟和單尊像上一直流行製作,進入隋唐後逐漸消失。


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在4-6世紀也先後接受了佛教,新羅雖然接受佛教最晚,但由於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國力強盛,與中國的交往此時也最頻繁,所以新羅時代的佛教文物最為豐富。


古新羅佛教藝術大體以公元600年為中心,可分為前後二期考查,大致與中國南北朝和隋唐的分期相對應。特別是前期的真興王時代(539-575)到真平王時代(579-631)治世時,可說是新羅佛教美術的重要過渡期,此期新羅雕刻在吸收外來樣式而形成了基盤,接近7世紀中葉,其內容開始逐漸充實起來。


三國新羅時代的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可舉出屬於安東玉洞出土的銅彌勒菩薩像,(慶州博物館藏),又有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金銅半跏彌勒菩薩像(高80厘米,國寶78號)據傳為安東或榮州傳來,惜無出土地(圖10)。此外還有舊傳新羅舊都慶州南五陵廢寺址出土的金銅半跏彌勒像(高93.5厘米,舊德壽宮美術館藏,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國寶83號)特別是後二尊,形體高大,製作精美,是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圖11)。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由於日本的佛教也公認是經朝鮮半島的百濟而傳入的,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和《元興寺伽蘭緣起併流記資財帳》的記載,欽明天皇七年(538)從朝鮮傳入了太子像,太子像應該即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在菩提樹下瞑想的半跏思惟菩薩形式。


日本奈良中宮寺的半跏思惟像,舊傳名為如意輪觀音,是飛鳥時代(7世紀中)所造的,像高87.9厘米,為楠木所雕,與日本廣隆寺的半跏思維像堪稱雕刻史上的雙璧。此像上身袒露,沒有項鏈、臂釧等飾物,髮髻為兩個球形,像兒童的髮式很為可愛,下著大裙。由於整體造型極為簡潔樸素,特別是上身無任何飾物,被認為可能是鑄造佛像的木型。此像與韓國新羅的半跏思惟像(國寶78號)看不出有什麼聯繫,只不過都是半跏思惟形(圖12)。


最有意味的是三國新羅時代的金銅彌勒半跏像(7世紀半,國寶83號)頭戴三山式寶冠,上身袒,僅戴項圈,下著大裙。其面型豐腴,眉毛修長,鼻子和嘴很小巧,眼低斂,細膩地表達了菩薩思惟的情態。整個軀體豐滿圓潤,造型樣式可追溯到中國北齊曲陽地區的造像風格,尤其是上身素袒,沒有飾物,體驅圓滿的造型,是北齊時遠承印度薩爾那特式餘風的體現。下垂的大裙紋褶曲折往複,很為生動流暢,富有寫實味道,是新羅時代半跏思惟像的登峰造極之作。此尊像因沒有明確出土地點和銘文,故到底是太子像還是彌勒像不能邃斷,但由於與日本廣隆寺的半跏思惟彌勒像造型極為相似,所以也被稱為思惟彌勒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日本京都廣隆寺(舊稱蜂岡寺)的半跏思惟彌勒像,(高123.5厘米,木造,國寶)傳為聖德太子賜給秦河勝作為蜂岡寺的本尊彌勒,據《廣隆寺資財交替實錄帳》中記有「金色彌勒菩薩一軀,居高二尺八寸,所謂太子本願御形」,此像被認為與記載是吻合的。但飛鳥時代的木雕佛像多用楠木,而此像用赤松雕造的,且歷來傳說此像來自朝鮮,因此,這尊像從是從朝鮮傳入日本的可信程度更高(圖13)。


從造型上看,儘管現存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半跏菩薩的為銅鑄,廣隆寺的半跏菩薩是木雕,但二者肯定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親緣關係。特別是都戴有同樣的三山式寶冠,豐頤圓潤的面型,飽滿勻稱的體驅,都如出一人之手。惟一不太相同的是大裙的紋褶排列似不盡同,此外韓國的半跏像基本直接以裙腳直接置地面,而廣隆寺像的底座為二層覆蓮瓣,這些局部的不同之處在雕塑作品上也應是極合理的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右小腿膝下部分有組紋褶而形成一個向左側突出的尖拱形,這在兩尊像上都存在且加以著重表現。


這塊裙上的余褶早在犍陀羅的石雕上即出現了,只不過是寫實性的自然搭垂下的大衣的一部分,在中國的造像上也常常有意無意加以表現,例如前述敦煌275窟的半跏彌勒像和雲岡第10窟後室東壁上的半跏思惟像上都可見到。但這塊布褶在北齊時被突出加以表現,成為半跏菩薩像上不可缺少的服飾細節。例如北齊天保四年(553)比丘道常造思惟太子像和北齊天保十年(559)謝氏造半跏思惟像都能看到這種表現形式。


在日本和韓國的半跏思維像上這塊紋褶也是不可或缺的,由於刻意加以突出表現,工匠們似乎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處理,有的猶如一片仰著的荷葉形,僅起到裝飾作用,失去了紋褶的意義(圖14)。

半跏思惟菩薩像



總之半跏思惟菩薩像形成於犍陀羅石雕上,其後廣泛流行於東亞佛教美術圈,那右腿搭在於左腿,右手支頤的形式已經成為定型,其細部不管怎樣變化,右膝下向外突出成一坐墊狀布褶的是每尊半跏像必不可少的。這塊布褶在中國還有一定的寫實性,但在日本和朝鮮更加向著裝飾性發展,變成為一種固定的形式。


[1]此件為筆者在考察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考古學博物館時所攝


[2]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吉川弘文館平成7年


[3]宮治昭《涅槃と彌勒の圖像學》東京古籍出版1991年


金申編著《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


黃壽永「新羅の仏像雕刻-金銅像と石像」載《韓國古代文化展圖》1983年東京


田村圓澄《古代朝鮮仏教と日本仏教》


(本文轉自微信:佛教建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購書記:《八宗綱要》
佛陀下生前在兜率天做了些什麼?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購書記:《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軔》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念佛不能達成世俗願望,當如何思惟?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在禪坐後要正思惟,使內心明亮
寶媽們更衣服要避著點寶寶,而且對寶寶思惟欠好
凈空老法師:很多 好好的人,為什麼精神失常、思惟錯亂
佛法需要老老實實地去學、去思惟、去實行
家婆思惟太封建了, 對孫子庇護至極, 而對孫女不冷不熱的
仔細思惟,依法不依人
《安全邊際——有思惟投資者的價值投資避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