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文/吳甜甜、倪方六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名稱: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年代:西漢時期

出土地: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從葬坑

收藏地:陝西歷史博物館

文物價值:國寶級文物

長生不老,是自古以來人類的美夢,見諸於許多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中,至今也可以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找到類似的故事情節,求仙指點亦或煉丹製藥以求羽化登仙。

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求取長生不老葯開始,歷代皇帝都追求長生不老,「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就是一種潛意識裡都是在迎合皇帝長生不老的心理。後面還有漢武帝、晉哀帝、唐太宗、武則天、雍正帝等帝王痴迷地追求著。西漢時,漢武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生的,並在漢代廣為流行。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圖:秦代徐福入海求長生不老葯

漢晉六朝文人對熏爐和香曾隱喻吟詠「歡作瀋水香,儂作博山爐」。熏香是我國自古就有的習俗,香爐的肇始也就起因於焚香習俗。

遠古先民在燃燒柴草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香草、香木的功效,於是後來有意識地將其放在火中燒熏,以驅逐蚊蠅,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或是熏衣染被,改善生活環境。隨著熏香習俗的流傳,熏香文化和熏香器具也應運而生。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至兩漢時期,相傳,漢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武帝時期,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改變以往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的弊端。而且。武帝還遣人專門模擬道家傳說東方海上仙山「博山」的景象製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而後才有了今天世人見到的博山爐。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是那個時期焚香器物中最為精湛的博山爐之一。

1981年5月,陝西省興平縣豆馬村的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器物——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原來是件西漢寶物,鑒定後,文物專家高興壞了。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

這個熏爐高58厘米,底徑15.5厘米,呈高柄竹節豆形,子母口,蓋如博山。爐盤和爐身分鑄鉚合。精雕細鏤,通體為銅鑄,外表鎏金。在熏爐的底座上,鏤雕著兩條蟠龍,仰頭張口,恰好銜住竹節形柄。爐柄分5節,節上刻竹葉枝杈,寓意為節節高升。竹節柄上端刻有 3 條蟠龍,龍頭頂著爐盤,盤上浮雕著 4 條漫遊于波濤之中的游龍。線條活潑流暢,形象生動。

爐蓋上雕著多層山巒,山形重疊。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瀰漫在山峰之間,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像極了傳說中的雲霧繚繞的海上仙山——博山(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將熏爐與煙霧完美地結合,製造工藝之精湛,外觀華美,不愧為博山爐中的代表作品。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圖: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上部銘文)

銅熏爐里的「長生不老術」圖: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底部銘文)

博山爐又名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所謂「博山」,並非是此爐出於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呈現重疊山形的裝飾。博山爐最初呈現從最初的銅質素麵,到後來施以鎏金或錯金、銀等,是由於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當然當時社會思想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由於漢武帝對神仙思想的崇尚,眾多方士,求仙、采奇、望氣、煉丹等,加之當時迷信的泛濫和道教的形成的影響,使得兩漢社會自上而下對神仙世界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和嚮往。

漢人使的博山爐輕煙裊裊之中無限遐想的精妙設計,更加體現了人們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強烈願望。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jsnjnfl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戲鳳凰 的精彩文章:

僅憑一把洛陽鏟,盜墓者是如何弄清深埋地下棺材擺放位置的?
中國最早的牙籤在河南洛陽考古發現,出家人為什麼最喜歡剔牙?
盜墓者使用「洛陽鏟」有秘密:慣打「梅花點」
青銅器上現中國最早的「龍」字,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文物專家在日本意外發現一件中國國寶,但寶物身世至今成謎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

您可能感興趣

那尊穿越兩千年的神秘銅熏爐
銅熏爐背後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 竟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