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茶馆》「重张」加拿大 这碗香茗「大家拿」

《茶馆》「重张」加拿大 这碗香茗「大家拿」


《茶馆》「重张」加拿大 这碗香茗「大家拿」



一部传奇《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史,半个多世纪后,传奇仍在延续——当地时间11月2日、3日晚,已经演出了670多场的北京人艺经典大戏《茶馆》,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又一次在北美开张,以全明星阵容登陆加拿大多伦多密西沙加演艺剧场。两场演出,无论是文脉的连通还是内心的归属感,都被当地华人亲切地说成「《茶馆》回家(加)」。

奉茶


「我们不叫演艺圈,我们是北京人艺」


去年起,《茶馆》开启了回访巡演足迹的全球之旅,先是回到了当年中国话剧首次走出国门的德国,今年更是来到了30年前曾经到访的加拿大。当年还是小字辈的杨立新也曾随团访演温哥华,不过那时于是之、蓝天野等人都还活跃于舞台。他在剧中的角色并非秦二爷,而是一赶二,前饰卖耳挖勺的老头,后饰京剧旦角。


谈及1986年的情形,杨立新回忆说:「那次是《茶馆》环球旅行,我们是从香港出发,之后去了新加坡,后来又回到上海,从上海去的温哥华,乘坐的还是上海到温哥华航线的首航班机。在从广州去香港时,我的行李还丢了,幸亏护照在兜里。那次在温哥华的三场演出,外国观众很多,虽然没有像1980年《茶馆》去德国时采取同声传译的方式,只是用了字幕翻译,但现场效果非常好。」

30年后,当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等人领衔的《茶馆》来到多伦多时,闻听消息的华人观众早早便奔走相告,两场演出分别在当天下午就挂出了「票已售罄」的告示。


在演出前,几位主演还出席了当地媒体见面会,当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介绍这个版本其实就是《茶馆》50多年前的样式时,令当地媒体非常惊讶,一部话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审美传承仍不失韵味,不能不说是传奇。而面对当地媒体关于国内演艺圈负面及混乱的传闻,冯远征说:「我们不叫演艺圈,我们是北京人艺。」


品茶


「有种家乡从未远离我的幸福感」


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在剧场前厅搭建的《茶馆》巡演足迹的展板前寻找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演员的名字,他们说:「即使是无名小卒,也都是演技派。」更有观众开始互相询问焦菊隐是谁,看过展板上的文字介绍后,他们纷纷对这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家竖起大拇指。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几年的李女士最遗憾的就是没把女儿带来:「我怕没有字幕她会听不懂,早知道有英文字幕,我一定会带她来。」

多伦多大学退休教授张女士,已经在多伦多生活了20多年,当晚让子女开车一个多小时从市中心的家中冒雨赶来观剧,走进剧场时还要拄拐杖,「我出门不是很方便的,但一定要来看《茶馆》。我是山东人,但从小生活在北京,老舍先生笔下的风物就是我熟悉的北京。年轻时我看过《茶馆》的剧本,很多台词都有种现代幽默,今天听起来仍然很会心。能够在国外看到北京人艺的演出觉得很亲切,有种家乡从未远离我的幸福感。」


回甘


「与观众应该是文学甚至灵魂上的交流」


两场演出结束后,濮存昕还参加了由文化部外联局主办的「中华文化讲堂」之「戏如人生——《茶馆》的创作表演及中国旧社会的人生百态」的访谈式讲座。活动中,濮存昕与多伦多大学戏剧系主任安琪·布德博士展开对话。父亲早年间便从事《茶馆》的德语版翻译,布德本人又曾在中戏学习,两代人与中国戏剧的渊源颇深。


在问到目前这个已经演出了300多场的版本是否面临传承时,濮存昕回答道:「1992年前辈《茶馆》谢幕演出时,我在其中跑茶客,那一场老艺术家的表演仿佛已经登峰造极了,后来1999年我们接班,作家黄宗江看了我们的演出后只说了句‘不容易’,可见当时我们的表演还仅仅是一个初级阶段,但年轻人接班是迟早的事。」

而关于原创与经典之争,濮存昕称:「当原创难有精品时,大量地演经典是一条路,希望10年后这种讲故事的话剧仍能有年轻观众被吸引。人艺要做的是维持文学剧院的品质不能降低,与观众应该是文学甚至灵魂上的交流,戏剧的终极目的是可看、可赏、可品,何时看戏对人而言能如吃饭般饥渴,才真正做到了品味戏剧的人生。」(文/郭佳自多伦多报道 北京青年报记者 摄影/李春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青年报 的精彩文章:

《父亲的眼泪》:厄普代克的告别挽歌
悟空如何成了大力王菩萨?
从清华学霸到科幻新秀:郝景芳如何养成?
120幅京津冀国画名家「月季颂」作品首图开展

TAG: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