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編髮此文之際,傳來最新新聞,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去世,享年93歲。他1923年出生於波蘭,從政60多年,一生致力於中東和平進程,1994年他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我們今天解密的不是佩雷斯,而是麥克馬洪,一個神奇的攪屎棍,因為這哥們——


划了印巴分界線,引起大戰。

划了中印藏南分界線,引起大戰。


划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分界線,引起大戰。


劃分了阿富汗與俾路支省邊界,波斯和阿富汗之間邊界......


據統計,二戰後60%的地區戰爭都跟他之前主導的劃屆糾紛有關聯,所以今天我們來解密一下這個神奇的麥克馬洪。

威廉·亨利·麥克馬洪爵士, Sir Henry McMahon,英國外交官,陸軍上校。出生於1862年,是陸軍中將的兒子。


一、印巴邊界紛爭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1880年,麥克馬洪被任命為印度陸軍中尉,他早期的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印度西北部邊境。在1894年6月,作為英國的專員,他劃定的阿富汗和俾路支省的邊界,1904年5月,又擔任了波斯和阿富汗之間的邊界仲裁員。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12年8月27日,英國政府在其外交部編製的《關於印度東北邊境毗鄰國家形勢備忘錄》的秘密文件中,明白聲稱:要確立「西藏的新地位」,即「西藏名義上維持其中國宗主權之下的自治國的時候,西藏實質上應處於絕對依靠印度政府的地位」,「西藏應當十分真心誠意地完完全全歸屬於英國勢力」。


換言之,英國希望將西藏變成其印度殖民地周邊的一個「緩衝國」,中國可以擁有對西藏名義上的「宗主權」,英國政府則必須擁有實質的控制權。


與英國政府「緩衝國」戰略同步配套,英屬印度殖民政府還有一套「戰略邊界」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在於阻隔中國及東南亞的民族主義向南亞次大陸傳播,以便封鎖、鎮壓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計劃最早由英國駐印度總督明托(Lord Minto)於1910年10月23日提出,明托認為,應將英屬印度東北邊境北移,沿喜馬拉雅山脊建立「戰略邊界」。此後,英方派遣了多支遠征隊進入藏區進行具體的勘測和調查工作。

最終,由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確定的「戰略邊界」,把中印傳統邊界北移100餘英里。麥克馬洪希望在中、英、藏三方代表出席的西姆拉會議上,軟硬兼施,誘騙中國政府承認這一「戰略邊界」。


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由此可見,從歷史上看,印巴關係處於目前的現狀,英國是地地道道的「罪魁禍首」。


二、中印之間麥克馬洪線


1906年麥克馬洪被封為爵士,晉陞為中校,這哥們開始在印度和西藏邊界問題上搗亂了。


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是1913-1914年西姆拉會議期間由英方代表麥克馬洪命名的, 其依據英國探險家為英屬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中國的邊界,表示單方面的侵佔慾望。其實就是這哥們不尊重當地歷史,簡單拍腦門地用喜馬拉雅山分水嶺來劃分了邊界。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會議期間,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里,將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9萬平方公里國土劃入英屬印度。


這條紅線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非法的,是見不得光的政治陰謀。此後20餘年間,幾乎無人提及這個「私生子」,更無人為其命名,連麥克馬洪本人也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麥克馬洪線」的降生,乃是在西姆拉會議召開20多年後,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採用編造歷史、銷毀證據,甚至出版偽書等不光彩的手段製造出來的。


1927年,英國出版了一本官方正式文件集《艾奇遜條約集》,將印度和其所有鄰國簽訂的各種協議、條約全部收錄在內。1938年,英國政府將其偽造的一系列關於「麥克馬洪線」的文件摻入此書,偽裝成1929年出版,並將真書焚毀。孰料仍有兩冊真書劫後餘生,幾十年後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和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被學者發現,「麥克馬洪線」真相由此昭然。


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中國西藏的門隅-珞渝-下察隅地區。


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佔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三、巴以邊界紛爭


1915年,在煽動阿拉伯人舉行反抗奧斯曼帝國的起義時,身為英國高級專員的麥克馬洪和漢志地區的統治者海珊曾經達成一項協議,即戰後英國同意由海珊建立起一個囊括阿拉伯半島和北邊「肥沃新月地帶」(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但其中「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以西的地區」被排除在外)、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大阿拉伯國」,此協定被成為《麥克馬洪-海珊協定》。


而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A.J.貝爾福致函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L.W.羅思柴爾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羅思柴爾德家族),發表了《貝爾福宣言》,代表英國政府表示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的公開保證,這也是世界主要國家正式支持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的第一個宣言。



二戰後 60%的戰爭都因他而起——解密麥克馬洪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概述就是,二戰結束後,突尼西亞,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等相繼獨立,《麥克馬洪-海珊協定》無法實施,聯合國(以戰勝國為主)便執行了《貝爾福宣言》,在現巴勒斯坦(當時並未宣布立國)地區划出一塊地讓猶太人建國。兩個協定之間,對邊界問題,主要是「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以西的地區」,雙方認識不一致,所以就導致了後續多年的戰爭。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時,在特拉維夫,「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並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今天的去世,應該也跟麥克馬洪多少有些關聯,都是這哥們之前的含混不清,讓佩雷斯一輩子都在折騰,累都累死了。


四、其他邊界糾紛


當然,這哥們之前劃分的阿富汗與俾路支省邊界,以及波斯和阿富汗之間邊界,也是戰事不斷。俾路支省位於巴基斯坦與伊朗及阿富汗三國交界地區,是古絲綢之路,迄今仍在使用的秘密走私通道,也是巴基斯坦核武器試驗場所在地。


波斯就是伊朗的古名。


粗略統計一下,二戰後 60%以上的地區戰爭都跟麥克馬洪這哥們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聯,此言毫不為過。


---此為華麗麗的分界線---


1949年12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後僅兩個月,麥克馬洪在倫敦去世。


想一想,這哥們劃分的幾處邊界,給幾個國家和地區留下了長久的紛擾。的確是被釘在了歷史的笑話柱上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動百科 的精彩文章:

大「菊花」鋼鏰都要消失了 可你卻不知道它是怎樣蹦出來的
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這些漫畫你看懂多少?
思憶「邂逅」落橋明心
解密「水門事件」:錄音帶把總統趕下台

TAG:互動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激戰過後:二戰結束後的「奧馬哈」海灘
最後一個戰死的德衛軍二戰後他堅持戰鬥14年被擊斃
二戰德國最後的戰士,戰爭結束後還堅守14年,期間從未襲擊平民
二戰德國最後一個戰死的士兵,堅持戰鬥14年後被擊斃!
二戰結束後 德軍戰俘在丹麥開坦克掃雷
庫爾斯克會戰:二戰最後的坦克大戰
二戰德國最後戰士,戰後堅守14年期間從未襲擊平民
敘利亞戰爭多可怕?經濟倒退回28年前,比二戰後德國還慘
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斯大林的復仇,雙方兵力350萬
為什麼戰前才10萬的德軍,在二戰時竟能大殺四方?
一戰中的戰俘,二戰成為元帥,丘吉爾被他打怕
二戰時因虎王坦克而生的防護超強的-3坦克卻未與德國實戰
這場戰役堪稱二戰最血腥的戰役 傷亡超200萬 卻被後人稱讚
坦克廠里的二戰史:戰爭雙方如何在車間里搶佔優勢
唯一戰勝過麥克阿瑟的日本將軍,二戰後被麥克阿瑟報復執行槍決
二戰日軍在上海強征性奴隸達萬人,空前絕後戰爭暴行
二戰後,麥克阿瑟問日本天皇:戰敗後你為何不剖腹?他竟這麼回答
從越南戰爭到海灣戰爭:二戰之後熱兵器仍舊不斷升華
中越戰爭的高潮—涼山之戰,堪稱二戰之後戰役級的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