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感動,便不能在歷史中前行 ——尼赫魯的東方情懷
導讀:東方的夢:也許許多先賢成就了自我的夢想,他(她)的業績令人敬仰,讓更多的人變成一種對人生的信仰。更多人走在追求東方之夢的路上,或人在東方,或人在西方,在亞洲原野的古老的中國,億萬的人們正在走向夢的遠方。耳邊響起《出埃及記》或梵音繞樑的旋律,而不畏人世的茹辛含苦……
人生能夠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感動以及與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這是真正的財富。通過時光遂道,將那些被歷史遺忘的布滿重重偏見的地層中發掘出他(她)人性的光彩。歸根到底他(她)一生都是在濃郁的東方文化情結里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揮灑自己的英雄豪氣,成就自己的歷史偉業。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尼赫魯是印度獨立後的首位執政者,其女甘地夫人女承父業也在上世紀中葉數次擔任印度總理。一家二執政,父女有情懷,獻身於印度的民族獨立事業,讓世人感慨良多、唏噓不已……
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的經濟、社會、政治、宗教、藝術等方面當前發展迅速,與中國互為短長,並且有氣候、農業、軟體等後發優勢,不可小視、漠視甚或忽視之理。
從地緣政治角度,我們有必要了解、正視和重視印度,並使兩國人民和睦、和平相處,這是世界大國相處之道以及佛教徒最眾的人民之美好願景。三大宗教信仰均是教諭人類信善行善,是維護和平的人的方向和力量,誰說不是呢?
驚奇之餘,我有了一睹這對領袖父女家書奧秘的興趣。想像中這個國家宗教派系林立、對立、衝突,矛盾糾紛繁雜,種姓等級森嚴,文化古老與現代文明雜糅而異峰突起。叫人感嘆之極……
1899年的一幅意味深長諷刺漫畫,描繪了美國開始教導它的幾個「剛來上學」的「學生」。前排坐的四個是剛剛開始服從「教導」的「學生」,從左到右依次是菲律賓、夏威夷、波多黎各、古巴。當時,美國剛剛從西班牙那裡奪得菲律賓的控制權。而顯然,後面坐著的是已經管教好的「學生」,有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等(美國的西部各州其實也是美國的殖民地,這是尼赫魯忽略的一點)。另外,有趣的是,印第安人是作為一個「教不出來」的差生坐在門口的,而門外站的中國,也即將要來報道。
《尼赫魯家書》那種娓娓道來家庭瑣事式的敘述,可管窺豹斑,可初見印度社會政治的端倪,可找出這個東方古國的宗教的脈搏,可瞅見這對父女生生相惜的人間情感、內心靈魂以及與普羅眾生認知、認識能力的層次高下。
對一個群體、民族、國家而言,其領導人的好壞、強弱,是國家、民族興衰成敗的關鍵,也是其家族綿長持久、繁榮出色的核心價值元素,更是廣大人民檢驗其人性尊卑的試金石。中國古代哲人喻聖人「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確是一種道德追求和善的想像。
甘地夫人(英迪拉·甘地)
當然,作為大多數普通人或許我們只想了解其家族成功之道、家庭教育之法、傳奇心路歷程,以及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鞭笞鼓勵和震撼指引。或許一系列家書中概括提煉出的間接經驗只是結合我們各自實際處世現狀,些許閃出智慧火花、思想光芒、行動烈焰,照亮彼此的人生前行道路……這也足夠平復日常的煩躁的心境了。
長達二十多年,這對父女之間的通信分童年時代、成長期間、走向成熟三階段,編輯成書。通過漫長的文字敘述,勾畫出印度一個追求民族獨立的大時代。系列信件透露出甘地夫人童年教育不凡起步,非常系統,良師多多,名人輩出,充滿了濃濃的人間真愛。在甘地夫人少女心田打下了一輩子不曾磨滅的烙印。如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祖父大法官莫蒂拉爾、近代印度締造者聖雄甘地、父親尼赫魯以及早逝的母親。透過父女通信,可看出甘地夫人的超群早慧、驚人的洞察力,對窮苦印度人民同情熱愛充滿其字裡行間。同時也折射出一個少女對自然和藝術所具有的天才敏悟。也系列道出其青年成長期間社會、家庭變遷和難料的變故,所形成的日後作為印度總理堅韌意志、完善的道德追求、關心人民疾苦、樸素可近的性格。
「聖雄」甘地
其實,走向成熟時代,因母親病逝,甘地夫人一方面要照顧獨居的尼赫魯,另一方面隨父親處理繁雜大國事務。的確,這種追隨父親、兼顧照料起居和處理國務,增強了她觀察評價問題的視界和能力,拓寬了理政實際經驗,對印度是有了清晰的認識,並殫精竭慮爭取民族獨立和廣泛民主,全面形成了她獻身印度——古老文明復興的感人擔當和意志力,令腦海中出現她在錫克教徒槍聲中的鎮靜和神聖形象……
1984年10月31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被她的兩名錫克人衛兵暗殺身亡,終年67歲。圖為長子拉吉夫·甘地(左邊穿白衣者)守候在她的遺體旁
作為父親,尼赫魯總是對女兒諄諄善誘、誨而不倦,教導愛女忠於祖國及人民的責任感和悲憫情懷,以及面對印度次大陸烽火狼煙、教派殺伐的複雜局面,不畏艱難的勇氣、剋制和柔中有剛的堅忍不拔。這些耳濡目染,給甘地夫人的未來以啟示、力量、信心和辦法……
家書的縱橫跨越、波瀾壯闊、人世多維、視角多元,使我了解到泰戈爾膝下教導,使甘地夫人獲得少女心目中印度傳統文化的印象和感悟理解;牛津大學三一學院學習使她拓寬對世界的認識視角;短暫殖民監獄生活,使她學會觀察自然、社會,學會了自我探視人的心靈、自我靈魂反省……如果說家書是父女生活的描述,不如說是與人民心靈的對話,從中呈現出甘地夫人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身份轉變下的歡樂和所思所想。這些無疑是人性中真實的片羽吉光,其實是人心的感動、感悟、感慨和感懷。非物質性的愛和情感,恰恰是現代社會人的寶貴財富,可以通過記憶的文字沉澱下來……
1945年尼赫魯家庭照片。從右至左依次是尼赫魯、英迪拉·甘地、費羅茲·甘地(英迪拉的丈夫)、哈吉夫·甘地(英迪拉與費羅茲的長子,時年2歲)
通過仔細閱讀,我從朦朧轉而清晰地看到印度人民從艱難走向輝煌的時代,對於亘古不息的恆河流水,僅僅是東方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時代畫卷;恍惚遐想中的我發現內向的甘地夫人情感竟然如此豐富,竟然如此具有表現力,竟然如此面對面般親切感人。這要歸功於父女家書的表達方式、深厚的文字水平,使得對話得以具有色彩,並使思想表述自由奔放。如果結合世界級大片《甘地夫人》的觀賞,也許我們可以立體多維地看到著名政治家兼作家父親和成長中性格難以駕馭的女兒間的心靈對話;可以更好地理解兩位東方大國領袖給印度、亞洲原野和東方世界時空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度英雄史詩!
這對父女給我以深深地感到,我報之以款款的歷史懷想和衷心敬仰!
我想:不敬仰英雄,那麼人就不能在歷史中前行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世界繪畫大宗師和「火槍手」戈雅:洋蔥永遠不要變成玫瑰
※18歲的希拉里、11歲訪美的李連杰、悶騷的愛因斯坦
※曹操如此看中關羽 為何不放過孔融
※晏子為何能夠用「二桃殺三士」?
※主宰21世紀的王陽明 究竟是何方神聖
TAG:讀史 |
※不能在對方面前拉屎還叫什麼愛情
※全宇宙,沒有喵星人不能躺的地方!
※你可以質疑《擺渡人》里的愛情,但不能忽視賈玲想媽媽的那份感情
※愛情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胡歌讓人不能忽視他存在的不是人品而是他的高情商
※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
※切赫:不能沉湎於失望情緒,要積極備戰曼城
※杜拉拉遠不能激勵我們,他是如何得劉邦重用
※人生,不能回頭;感情,無法重來
※他是三國首富,不能文不能武,劉備卻對他感恩戴德地位比關張還高
※瘦不了的永遠在騷動,胖的人就不能獲得愛情?
※感情中,有一種人絕對不能碰!
※它天生前腿不能走路,w只要有愛在,奇蹟就無處不在
※不能忘卻的抗日英雄 如今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懷念
※為什麼慈禧規定後宮的女人可以隨便打殺,但是有個地方卻不能動?
※這個人是劉邦最大的恩人,要不是他劉邦也不能成為沛公,以至於後來的皇帝
※人,不能慣;情,不能盼
※東北發展大不如以前,不能怪東北人,而應該怪慈禧!
※譚晶胸前的設計讓人想入非非,《我是歌手》全場觀眾都不能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