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沒有企業家,包身工只能餓死

馮學榮:沒有企業家,包身工只能餓死

馮學榮:沒有企業家,包身工只能餓死

馮學榮:沒有企業家,包身工只能餓死


廣告商請加小號:fhytbb


我上初中的時候,一家人到張家界旅遊,山很高,有的遊客爬累了,需要坐轎子,在登山石階上,看著當地轎夫抬著客人,艱難攀登,汗流浹背,眉頭緊皺,苦形於色,觀察之,真讓人於心不忍。


我的母親爬累了,她也想坐轎子,於是她找轎夫談價錢,我對母親說:「媽,你忍心坐轎子嗎?我看轎夫挺可憐的!」沒等我母親回話,轎夫第一個衝出來反駁我,他說:「小兄弟,我不怕累,我就怕你不光顧我,你怕我累而不光顧我,那不是幫我,那是害了我!」


張家界轎夫反駁我的那句話,令我勝讀十年書,我同情轎夫,可是人家不領情,為什麼呢?因為轎夫如果失去了抬轎子的生意,他就會餓死,是餓死好,還是抬轎子好?後者好,毫無疑問。

儘管抬轎子很累,可是人家仍然選擇抬轎子,因為除此之外,他沒有別的活路,你要真的同情人家,你不應該阻擋人家抬轎子,恰恰相反,你應該坐人家的轎子,這樣才是真正對人家好。


有的時候,人的善良,不但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讀過一篇課文,名叫《包身工》,裡面講的什麼呢?它講的是1930年代上海灘的紡紗廠,窮人簽了合同進了紡紗廠,幾十個人擠一間宿舍,吃的是稀飯,穿的是破衣裳,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還要被包工頭罵,過著悲慘不堪的生活。


我相信讀者中有不少人對這篇課文,仍然還有印象。然而,我們其實是被民國的無聊文人騙了。他提供的信息也許是真實的,但卻一定是片面的。這些民國文人告訴你:包身工很悲慘,然而他卻忘記告訴你:有人強迫他們當包身工嗎?誰願意當包身工?為什麼他們要當包身工?


答案是:沒有人強迫他們當包身工,他們是自願的。是吃不飽飯的窮人,他們自願簽的合同,去當的包身工。他們為什麼自願簽下包身工的合同、去過這種悲慘的生活?答案十分簡單:因為如果他們不當包身工,他們就只能餓死在上海灘的街頭。是當包身工好,還是餓死街頭好?我想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回答。

所以,他們當了包身工。如果我們懂得這樣去想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明白,在包身工這種現象中,企業家到底起了什麼樣的角色?答案是三個字:救世主。這些自私、刻薄、冷血的企業家,他們只給包身工喝稀飯、穿破衣、擠小房,然而稀飯也是飯,破衣也是衣,小房也是房,無論怎麼說,都比讓這些人餓死街頭好。


我們民國的文人指責企業家,然而,他們卻無法否認這個事實:不是文人救了包身工,而恰恰是企業家救了包身工,如果不是企業家,包身工早就餓死在街頭,連包身工都當不成。


如果當時沒有企業家,那麼民國的文人連寫《包身工》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只能寫什麼?他們只能寫《上海灘街頭的收屍工》。


那麼你也許會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民國會有人吃不飽飯?這個問題看似複雜,答案其實也很簡單:中國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好「吃飽飯」這個難題,中國曆朝歷代,時時刻刻都有人餓死,民國和宋代、明代、清代一樣,充滿了吃不飽飯的餓死鬼,這就是當時的常態。


為什麼會有這種常態?一言蔽之:因為中國的舊社會是農耕社會。只要你是農耕社會,你就不可能做到人人吃飽飯。你要人人吃飽飯,你就只有一條路:工業化。只有工業化,中國人才有出路,告別農耕社會、進入商品社會,解放人的生產力,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吃飽飯,否則出現在民國文人筆下的,就不再是包身工,而是餓死街頭的無數貧苦農民和上海灘收拾餓殍屍體的收屍工。

民國時期的《賣報歌》也是同理,這些民國文人,他們同情上海灘賣報紙的孩子,可是你要他們將他們收入的一半拿出來供養這些孩子,他們干不幹?他們不幹。虛偽得不得了。這種所謂的「同情」,其實十分廉價。他們就只會嘴皮上說說,其實什麼忙都幫不上。


民國的孩子為什麼去賣報紙?答案也是很簡單:因為他們家裡吃不飽飯,他只有去賣報紙,他才能生存,你不讓人家賣報紙,人家就只會餓死。包身工也是同理,你不讓人家當包身工,人家也只能餓死。是賣報紙好,還是餓死好?賣報的孩子們用他們的腳,早就已經投了票。包身工也是,他們是用自己的腳,給自己投的票。


說得更清楚一些,民國的文人如果真的同情那些當包身工的窮人、同情那些賣報紙的孩子,那麼他們應該做的是讚頌市場經濟,宣揚自由貿易,呼籲政府減少管制,讓更多的窮人,擺脫餓死街頭的宿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包身的工作,哪怕是賣報紙的工作。


包工頭是刻薄,報社老闆是刻薄,但是,只要人們的手腳放開了,資本和人力能夠自由流動了,經濟就能搞活,城市就越來越繁榮,市場上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工作,工作多了,企業家之間就要競爭,因為競爭,勞動待遇自然就會改善,這樣一來,吃飽飯的人就越來越多,工廠的待遇也會越來越好,這才是問題的正解。

退一步,就是拿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是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象《包身工》裡面所描述的那樣刻薄呢?不是。廣州市政協早年編撰的《廣州文史資料》這套書,有許許多多相反的歷史資料。


有相當多的歷史親歷者在《廣州文史資料》里留下了歷史證言:在晚清民國時期,中國也有許許多多的洋行、工廠、銀行等企業,它們給當時的中國工人提供的待遇是相當好的,休假,年假,獎金,退休金,應有盡有。有的企業家為什麼要對工人好?因為市場競爭。有的企業家為什麼對工人刻薄?同樣也是因為市場競爭。


歷史告訴我們,自由市場,一放就活,什麼意思呢?只要政府少干預,給人十年和平,經濟起飛,給人二十年和平,經濟增長,給人三十年和平,經濟繁榮,你寫《賣報歌》、《半夜雞叫》、《包身工》這一類的文字,攻擊企業家,把企業家打倒,包身工就有活路嗎?沒有。把企業家都打倒了,把資本都消滅了,包身工回到農耕社會,他們的境況只能更壞。


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從一個窮的叮噹響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不是因為無聊文人的吶喊,不是因為慈善家的奮鬥,也不是因為我們把包身工從企業家的「魔爪」中「救」了出來,而是恰恰相反,因為政府相對以前來說,管得少了,因為財產私有被承認了,因為市場被鬆綁了,因為人的生產力被解放了,因為資本和人力,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與直覺相悖的事實:一個國家對它的國民管得越少,它的國民就越是富裕,你越是劫富濟貧,世上的貧民就越多,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它就是這樣的有趣。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馮學榮的公眾號:


識別以下二維碼,光臨馮學榮的微店,購買馮學榮的著作以及其他好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錢正在變成紙,貧窮正在逐步逼近每個工薪族
馮學榮:追名逐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
你離自由有多遠?
馮學榮:歷史人物聞所未聞的另一面

TAG:馮學榮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沒有洪秀全,他或許只能做個學問家,卻無法成為中興名臣
包工頭不給工人發工資,卻有錢買車,無奈工人只能出此下策
這裡沒有一技之長的已婚女人,只能靠身體為家裡賺錢
民工讓座,有人嫌臟,那民工只能這樣
下班回家時間有限,工資有限,我只能做出這些家常菜,打工者不易
這裡的孩子沒有家和玩具,只能玩死人的骨骸,睡死人的墓地
美成這樣才能叫多肉,我家養的,只能叫沒刺的仙人球
16歲男孩求學無果,成天在家玩遊戲,得知原因人們只能嘆息
娛樂圈有錢有勢的4大家族企業,王健林家族居然只能墊底!
不要愛上一個有家的人,不然受傷的只能是你
日本家庭主婦勞碌一天無人疼愛,只能說沒有事業的女人最可悲
有些紙媒的死,不能怪時代,只能怪自己
你家攝像頭只能美顏,別人家攝像頭卻會診病
啃老在美國也成了流行?還不上大學貸款又沒工作,只能賴在父母家
在工廠的農村女孩,男生太少,最後只能回家相親嫁人
這家精神病院,病人逃不出只能等死
誰說只能跪著吹?姿勢有很多但少有人能學會,看看瑜伽夫婦的技能
上學許多年,唯一學會的技能,學霸看了只能暗自嘆息
健身女神失戀:沒有男人給我的快樂,我只能靠這些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