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謀士的作用在三國中更不可小看,三國,其實就是一部講謀略的小說,有勇有謀才能成大業,有勇無謀只是匹夫而已。環看三國,每個成功與不成功諸侯背後都有若干謀士為之出謀劃策,蜀有諸葛亮,吳有周渝、張昭、呂蒙,陸遜,魏有很郭嘉、荀域、荀況,賈詡等等,而這些智商是120以上謀士絕對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三國中的鬥爭是謀士與謀士之間的較量,局部戰爭勝利背後的導演就是謀士。所以有沒有良好的謀士和如何運用謀士成了諸侯爭霸成績的關鍵。


劉備有過三個比較出色的謀士,分別為:諸葛亮、龐統、法正。


提起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諸葛亮。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而在劉備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的最主要的謀士是龐統和法正兩位,劉備對他們的信用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龐統是一位優秀的參謀人才。他在追隨劉備以前已經是周瑜的機要秘書,軍事經驗豐富,在歸順後跟劉備有過長談,兩人縱論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對他的參謀能力印象很深刻,於是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在軍事上非常倚重龐統,龐統和諸葛亮又同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劉璋命法正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


劉備擔心這樣做會失信於天下。龐統勸他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不要貽誤時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之所以沒有帶諸葛亮,是因為那個時候諸葛亮年紀尚輕,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畢竟諸葛亮底子好,聰明,可堪大用,為了讓他有軍事方面的提高,還把軍中老資歷的趙雲派過去給他當副手。這個時期龐統的軍事能力自然要比新兵諸葛亮高,說話比諸葛亮更有分量。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劉備到達益州後,得到了劉璋增撥的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率部屯駐葭萌關,卻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第二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而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勛,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後來後主劉禪定其謚號為靖侯。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法正在劉備取四川及漢中之時屢設奇謀,深得劉備青睞和信任。


在劉備初入蜀時並不是很信任法正,他奪了法正帶領的兩千川兵,全部交給孟達率領,留守於荊州受諸葛亮和關羽節制。讓法正以謀士身份隨從入川,同為謀士的是劉備特別器重的龐統。此時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遠遠不能和諸葛亮、龐統等人相比。

之後劉備入川,前前後後,基本是法正和龐統在謀劃。龐統半途夭亡,法正接手到底,方有機會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華。他對西川了如指掌,為劉備省力不少。


比如,謀士鄭度勸劉璋堅壁清野,放棄百姓,來對付劉備。劉備聽了都心虛,法正卻說不用擔心,劉璋不會這麼辦,結果被他猜中了。這個例子,法正猜人心思極准,彷彿郭嘉一樣有恐怖的判斷力。


法正還給劉璋寫了勸降書。開頭先照例自謙兼剖白,說怕您左右說我壞話,我才躲遠點兒;現在局勢危急,您左右英才濟濟,但他們都想自保不肯用命啊——話說得看似客氣,其實兇狠直接,威脅帶離間,讓劉璋深感孤立無援。雖然劉璋沒有立即接受,但是雒城被攻破,劉備進軍包圍成都,只有幾十天,城中尚有精兵三萬,谷幣還可以支持一年,吏民均願意死戰的情況下,劉璋卻開城投降了,這不能不說劉璋是考慮了法正的勸降信作出的選擇。劉備奪取益州後,從此擺脫困境,奠定了鼎峙的基礎。


在益州形勢不佳時,劉璋門下的老牌名士許靖想逾城投降劉備,未遂。後來成都取下了,劉備不喜歡許靖的為人,法正就勸劉備重用他。他說,許靖雖然有名無實,但他確實有名啊。您現在不重用他,大家都覺得您不尊重賢士。您就擺擺樣子吧!法正善於權衡利弊,很現實。劉備當然言聽計從。此時法正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鞏固。


接著,劉備率兵五萬回荊州,和孫權爭利。不用說,身為謀主的法正從行,而身為股肱的諸葛亮留守成都。荊州之行可稱勞而無功,而北邊曹操剛剛擊敗張魯佔領了漢中,並留夏侯淵和張郃鎮守。法正目光敏銳地看到漢中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暨奪取漢中的可能性,於是勸劉備與孫權談和,揮師北上。



劉備的謀士中諸葛亮竟只排名第三,前兩個是誰?



攻打漢中時,他們先是跟夏侯淵相持近年,最後法正出了奇策:急襲張郃,逼夏侯淵分兵一半去救,然後突襲夏侯淵,才有了老黃忠斬殺之的戰果。對這套戰略最高的評價,出自於曹操。曹操不相信劉備做得到,大呼「一定有人教啊!」(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漢中之戰,身為謀主的法正,立了大大的軍功,諸葛亮在後方只是完成了任務,並無特殊表現。所以劉備稱漢中王后,法正進位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則未見升遷。


不幸的是,第二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關羽死後,劉備一意孤行東征吳國,諸葛亮沒有勸住。諸葛亮後來說:如果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不東行;就算東行,也不至於遭殃(「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關於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爭論很多,但顯然為關羽報仇不是唯一的理由。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應該是認為諸葛亮並沒有看出劉備伐吳的真實意圖,否則他也不會在法正已經去世後都不帶著諸葛亮。假如法正活著,以他的性格,他真有可能會支持劉備的行動,而有他在,劉備可能不會有夷陵之敗。


劉備和諸葛亮,魚水情,天下皆知。因此後來的白帝託孤於諸葛亮實屬必然。因為蜀漢內部各勢力鬥爭一直很嚴重。劉備的原則是依賴北方起家的人,重用荊州勢力,打壓四川本土勢力,以求達到平衡。加上劉備對諸葛亮從一開始就寄以厚望,完全是當接班人培養的。之前不太重用確實是諸葛亮經驗歷練不足且常瞎出主意(如誘殺劉封逼反孟達導致荊州徹底丟失,即是聽從了諸葛亮的餿主意)。


等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基本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了。這個時候即使法正活著也不可能讓他監國,最多是法正取代李嚴的位置(李嚴也是四川勢力的,後被諸葛亮免職),做為四川勢力的代表成為託孤之臣之一,輔佐諸葛亮監國。而龐統更是典型的參謀,不是政治家,即使健在,也是不適合做統帥監國的。


因此單就軍事謀略來說,龐統和法正可以說是劉備最倚重的謀士,堪稱雙翼,而在劉備的心裡可能更看重法正一點(被追謚為翼侯,翼,臂膀也;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諸葛亮則只能排名第三了。然而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軍政大權在握,才真正開始了以自己為主導的軍事生涯,所以他是此三人中堅持到最後的最成功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權的弟弟是誰,結局如何?
項羽大敗秦軍是哪場戰役?
歷史上懂兵法的和會打仗的,到底哪個更厲害?
劉瑾一生貪了多少錢財?劉瑾與和珅比誰更有錢
歷史上真的是孫中山推翻的清朝么

TAG:知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亮之前,劉備錯過這個謀士,多奮鬥了十五年
劉備手下四大謀士,諸葛亮第二,第一是他
劉備帳下的第一謀士,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劉備最信任的人有哪些?諸葛亮排第三,關羽前三都進不了
虎父犬子,在三國中,劉備,劉禪排名第二,第一的是
劉備只封三個名號將軍,第一張飛,第二馬超,第三憑什麼是此人
諸葛亮之前,劉備錯過這個謀士,浪費了一生的四分之一
劉備手下第一謀士竟然不是諸葛亮
劉備稱王,第一個封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他,他弟是三國第一相師
三國最厲害的謀士,劉備請了十三年,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盤點劉備最信任的七個人,諸葛卧龍連前兩名都算不上
陳壽《三國志》所表的十位謀主,劉備手下只有一位,但不是諸葛亮
劉備手下將軍排名,關羽第六張飛第七,許靖憑啥排第二位?
他若不死,諸葛亮根本無法上位!他才是劉備心目中排名第一謀士
劉備手下6大謀臣排名,除了諸葛亮還有誰?
如果這五位謀士都在,劉備或許真的能一統天下,可惜只剩諸葛亮了
劉備一生中最怕的一個老婆是誰,連諸葛亮都說要防她
劉璋手下四大名將,一個被張飛捉,一個被劉備殺,一個媲美魏延
劉備手下大將排名:關羽第六,張飛第七,第一名你想像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