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粉絲福利日啦~~

冬意正濃 情懷醫然


話說,又到了悅讀中醫微信的粉絲福利日了,昨天剛立冬,寒冬氣息越來越重,但即或冰凍三尺,悅讀中醫微信每天都會陪伴在您身邊,希望能像冬日暖陽一樣,照進您心房。再過幾天,又是雙十一,多少剁手黨翹首以盼,多少單身汪為情所傷!這麼來看,夾在立冬和雙十一之間的悅讀中醫粉絲福利日,好尷尬!思來想去,小編決定,今天就來一個「冬意正濃情懷『醫" 然」的活動。


活動方式:在文末的寫留言處,寫上您的中醫情懷,長短不限,題材不限。


活動時間:即刻起至11月9日9:00。

精品留言會上牆,點贊數最多的會得獎!


小編導讀


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研究,熟讀《傷寒論》,用好仲景方,是不少中醫人士的追求,但要悟透《傷寒論》這部經典著作,又豈是駕輕就熟的事情!對《傷寒論》的理解,受個人知識影響,各有偏頗,今且來看單志華老師跟師劉渡舟、胡希恕等對《傷寒論》「陰陽自和」的理解!


吾師劉渡舟先生從篇章結構角度,認為:「此條置於『誤治變證』之前,仲景示人『陰陽自和』乃治病之目的,汗吐下等乃治病之手段。必須遵循『陰陽自和』方為愈病之旨。」吾師胡希恕先生又從臨證角度明確指出:「此條屬泛論。凡病,即無論何病。汗吐下是中醫攻實以去病之大法,用之得當,藥到病除;用之不當,則易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而導致如此結果,尤以發汗者為最。『陰陽自和』者,指表裡自和。若無他病,故必自愈。」受兩位恩師的啟發,我在多年臨床後重溫此條,深感內涵豐富,嘗試著談談個人的理解。


《傷寒論》第58條云:「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1.「陰陽自和」釋


「陰陽」在這裡有具體的含義,「汗」與「下」屬表裡之陰陽;汗法本身又涉及營衛之陰陽;「吐」作為祛邪的一種治法,目的在於調和半在表半在里之陰陽;而「吐」與「下」,又提示出「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屬上下之陰陽;與「亡血」相對應的是氣,屬氣血之陰陽;「亡津液」,津與液有清濁之分,是為清濁之陰陽。


「自」指機體本身的調節機能,這又是多層面的,其中包括抗病機能。


「和」指多樣性的有差別的統一,如五味調和、八音和諧之「和」。注意,「和」不等於「同」,《國語·鄭語》云:「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表明不同質事物的和諧結合乃是「和」。用在此條,和就是清濁、剛柔、表裡、上下等矛盾雙方的相濟相成。


2.此條是對單純治病觀點的一個否定

「凡病」都是「陰陽不和」,為醫者的目的是使病人重新達到「陰陽自和」。這就意味著,醫生治病絕非用什麼葯就一定治什麼病,抑或什麼病就一定用什麼葯的單純治病觀點。實際上是張仲景提出了一個萬病通用的法則,繼而用後面諸多條文涉及誤治、壞病的實例,從反面來論證這一法則。「若」作「或」解,是一種假設狀態。


3.在中國哲學中,矛盾與和諧是兩個相互界定的範疇,是同一個辯證結構中的兩種經驗形式


引申而論,此「陰陽自和」即屬此類結構,《平脈法》中的「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陰陽(營衛、剛柔)是指兩種可以區分又相互對抗的病性、病勢、病程,而「自和」使兩者相依、互補,表現為向愈的過程,所以「陰陽」是物質基礎(本條陰指血液,陽指津液),「自」是功能活動(抗病能力),「和」是二者的統一,是結果,是恢復生理上的協調穩態。當然,作為醫者,這「和」也提示出治療上的「度」,即無太過與不及。


4.句法分析

本條把「陰陽自和」同「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並提,揣摩仲景用意,絕非不去治療,坐等病家「自愈」,而是強調醫者要對難於「自和」或不能「自和」的情況詳細審視,並在積極治療中注意維護機體的「自和」機能。而過用汗吐下法,致使人體正氣大傷而「亡血、亡津液」,是從根本上破壞了「陰陽自和」的機體自然療能,是與中醫的治病精神相違背的。


5.「自和」不等於「自愈」


自和是自愈的必要條件。由此可知張仲景的疾病觀與治療觀,強調的是充分調動機體自身的機能抵禦病邪,戰勝病邪,而不是單純的「治病」或單純的「藥物」觀點。臨床上之所以出現大量的邪未去而正先傷治案,其根本原因就是置人體正氣於不顧,一味地攻邪,忘記了「自和」,當然更談不上什麼「自愈」了。


6.起首「凡病」的寓意


「凡病」即無論何病,泛指一切疾病,語氣非常果斷。「病」前冠以「凡」,這在《傷寒論》398條經文中是罕見的,表明這一條的文字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指導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以保存津液為物質前提,以陰陽自和為人體機能之根本,如此才能「必自愈」。這是充分調動人體自然療能的萬病不易之法,是仲景留給後人寶貴而深刻的治病經驗。如今抗生素的濫用,腫瘤放化療的高強度殺傷,恰恰是忘記了人體自身這個根本。


藥物本身是為補偏救弊而設,「過當則傷和」,故醫者病治到一定程度「當思減損」,給機體自身一個調整修復的時間空間,而無須葯竟全功,《黃帝內經》所謂「衰其大半而止」是也。


新媒體編輯:王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藥不傳之秘:仲景藥量索隱!
冬令進補,這些方葯不用就太可惜了!
舌診也能看出婦科病?是不是真的?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陰陽自和能力等於抗病康復能力,太極拳提升你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