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孫驍驥:大數據毀滅私生活,你吃什麼葯都會被人知道

孫驍驥:大數據毀滅私生活,你吃什麼葯都會被人知道

孫驍驥:大數據毀滅私生活,你吃什麼葯都會被人知道



文 |孫驍驥

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推薦」早已是習以為常。比如每天打開電子郵箱時,難免會收到各種商品推薦的郵件。我過去在網上買書比較多,郵件中當然是以某購書網發來的新書推荐居多。再比如每次登錄youtube,總會在網站的主頁看到系統推薦給我的一系列視頻片段。不論推薦的是圖書還是視頻,大概都能和我最近喜歡看的內容合拍。但是,每一次享受這種方便的同時,我也會感到一種隱約的不安:在這些推薦的背後,是誰在做出決定呢?


用一個流行的辭彙來概括,替我做出決定的應該並不是某個人或一群人,而是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概念。每一次的上網購物,哪怕是對網上內容的瀏覽,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屬於我獨有的數據,這些數據記錄著我的行為習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涉及到隱私的訊息,如今卻都被互聯網公司巨細無遺地捕捉、收集進入他們的雲端資料庫,作為向我推送商品的參考依據。說實話,這些精準的推薦收到得越多,我心裡的不安感反而會有所增加。原因在於,我發現這些推薦的準確度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我個人的數據泄露越多,彷彿內心已經逐漸被「大數據」看穿,連我想些什麼都有被精準預測的可能。


我認識一些做商業的朋友,「大數據」這個詞在他們那裡完全是一個褒義詞,並且,此概念是當下最重要的商業趨勢。誰利用好了大數據,誰就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領域佔有發展的先機。我一直不太明白的是,海量用戶的所謂「大數據」是怎麼產生的呢?後來通過和相關人士聊天,逐漸了解了一些原理。其實,每個人每天的所有行為,哪怕是用滑鼠點擊一個鏈接這麼細微的動作,理論上都可以被網路終端記錄在案,形成個人數據的一部分。這些代表一個人過去所有行為的數據經過長期積累和計算機的數理建模運算之後,便可以預測這個人未來的行為、偏好和各種可能性。商業機構,甚至能藉此提前預知顧客內心的慾望是什麼。


對我而言,這故事聽起來簡直就是商業版的《少數派報告》。在這部科幻電影里,犯罪行為可被提前預知,罪犯在犯下罪行以前便被抓捕;在現實中,消費的行為可以被數據預測,顧客在購物以前實際上就已「購買」了商品。對商家而言,是方便了不少,但我始終覺得不太舒服,感覺自己隱私中的某些部分受到了侵犯。這種莫可名狀的不適感,應該有不少朋友都有體會。

看似無所不能的大數據引起了不少人的警覺,例如國際網路安全專家施奈爾(Bruce Schneier)。他在《隱形帝國》一書里寫道:「臉書(facebook)只是根據按贊的動作,就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種族、個性、性向、政治意識形態、感情狀態和藥物使用情形……行銷人員不斷地在尋找一些能代表某人即將花大錢的模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能夠讓顧客更願意掏錢買東西的行為數據,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東西,過去早已有之,只不過,其用途卻並不在於商業。


早在二戰期間,數據分析便是同盟國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同盟國數據分析活動著名的案例,就包括破譯Enigma密碼避免德軍潛艇攻擊、使用噴火式戰鬥機拍攝的2D軍事照片重構3D圖像等等。而二戰結束後,原本是軍用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方法開始被大規模使用在平民百姓身上。在麥卡錫時代,美國政府曾經利用政黨登記、雜誌訂閱,以及朋友、鄰居、家人和同事的證詞來收集一個人的資料。施奈爾認為,和今天的差別在於,現在的監控能力比以前更強,個人數據收集更精確完整,而科技已經進化到了可以利用電腦做複雜分析的程度。也就是說,複雜數據分析可直接給出一個準確度很高的結論:關於一個人的信用度、收入、習慣、生活狀況等等。這些分析對商業機構來說當然是極有價值的。


大數據的完備和海量反過來恰好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對人的監控和操縱已經到了何其深的程度。以至於我們在做每一個行動之前最好都三思而行,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反為「大數據」所傷。事實上,有不少外國的數據公司已經開始用數據軟體分析人們在臉書等社交網路媒體的行為習慣,來判斷此人的信用評價、判斷此人的信用風險,個人行為成為網上徵信的重要手段。而中國國內亦開始有公司在對用戶在本土社交網站點贊等等的行為進行分類統計,用以預測用戶偏好。因此,即使是發一個朋友圈狀態以及在別人的朋友圈裡點贊時,也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其實也會被記錄到個人的資料庫里。但人們往往會忽略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

孫驍驥:大數據毀滅私生活,你吃什麼葯都會被人知道


當我們註冊任何一個社交網站,在註冊之前都會有一個隱私協議網頁,內容大概是要求網站使用註冊用戶的一部分個人信息,而這些協議的字裡行間其實暗藏有很多門道,涉及諸多法律上的灰色地帶。但是,對於急於註冊的用戶而言,協議的篇幅顯然過長,並沒有一個用戶會花時間去細閱讀。但如果仔細看,會發現這些協議里都有大量泄露個人隱私數據的條款。例如,在很多社交網站都會在用戶協議里寫明網站對於用戶數據的「免費、無限制、可轉讓、可分配」的使用權,這幾乎賦予了商業機構對於個人數據完全的掌握和無限度的使用。


然而,試問我們又有幾個人會真的看完這些旨在收集用戶信息的隱私協議?這樣的人實在太少。有一個美國網路公司在授權書里搞過一個惡作劇,就是把「只要在本公司下訂購單,那麼就等於將個人的靈魂出賣給公司」這樣子的條款寫在了密密麻麻的授權書當中。但最後這個實驗的結果卻是,條款只上線了一天,卻沒有一個用戶在協議中發現了這個荒誕的條款。大家都急匆匆的點下了「I Agree」(同意)的按鈕。由此推之,大部分商業機構騙取用戶授權,堂而皇之獲取個人數據是有多麼容易了。


在我們註冊使用的各種社交網站、郵箱、門戶、商業網站等等的時候,我們其實都過於輕易地同意把自己的個人行為的記錄和數據提供給了商業機構。這些商業機構在「合法」獲取了個人數據之後,又會將數據賣給其他的商業網站或者政府機構。據新聞報道,美國的一個汽車網站在獲得用戶行車的詳細記錄之後開始動起了數據的腦筋,他們決定將數據賣給政府交通部門,因為數據詳細記錄了用戶在不同時段和路段的車速和車況,對之進行分析,顯然有利於交通部門更準確地預測車主在哪些地段容易超速,方便交通警察開罰單。


隨著「大數據」的迅速發展,類似的個人信息數據被越來越多的監控、統計、分析,並且被商業機構和政府買賣分享。了解到一個人開車的車速詳細數據已經並不奇怪,在現實中,更有海量的個人隱私數據在被暗中監控統計,而這些涉及個人方方面面隱私的數據都沒有得到人們事實上的允許,因此也是不合法並且不合理的。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對於「大數據」這個看似時髦的辭彙始終持保留意見的原因。

孫驍驥:大數據毀滅私生活,你吃什麼葯都會被人知道


誰來監控監控者?(who watches the watchman?)這是一個沒有人能回答的問題。現在,人人似乎都是「大數據」的受益者,而其帶來的問題卻尚未充分展現出來。但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大數據的觀測、產生、統計、使用事實上都對於個人的自由和隱私構成了一種侵害。施奈爾向我們描繪了一個頗為可怕的未來場景:「對我們有些了解的人,能對我們有某種程度的控制。知道我們所有事情的人,能對我們進行完全的控制。監控有助於控制。」顯然,商業機構和權力部門要想實現這種對人民的「數據控制」,前提就是要通過各類機構來監測、收集人們海量的日常數據。看來,這麼多年過去了,「老大哥」其實一直在看著你,不過,今天的老大哥已經成了生意人,做的是最新潮的數據生意。如此看來,大數據的背後,會不會意味著未來人類自由和隱私權的大崩潰呢?


原標題:被大數據劫持的私人生活


【作者簡介】

孫驍驥|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李安為什麼拍不出《鋼鋸嶺》
西閃:怎樣與川普這樣的人談判,書里已有6條答案
唐映紅:裸貸的本質是公然的性剝削與性訛詐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你還在吐槽他的私生活,他早已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私生活很難的女人,又叫綠茶婊嘛?
此皇帝怪癖私生活讓宮女忍無可忍,她們用繩行兇,卻怎麼也勒不死
這裡的女人可以有很多丈夫,為滿足他們私生活很尷尬,真相太驚人
想知道娛樂圈最後一對好夫妻是誰嗎?關於他們的私生活,懂哥這樣說…
這才是真實的美國女兵的私生活,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再大牌的明星也會有私生活醜聞,其中有你的偶像嗎?
金城武隱士式私生活曝光,可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他女朋友是誰?
萬惡的人類,拍照就算了為什麼要曝光別人的私生活!
古代文人的私生活,糜爛得讓你驚訝!
私生活慘遭媒體曝光,失聯的孩子還敢回來嗎?
慘不忍睹!日本網紅私生活大揭秘,他們居然是這樣過的?
這才是泰國人妖真正的私生活,還不如太監過的好
前男友罵其私生活糜爛,被陳冠希坑慘,如今沒人敢再娶
身材最完美的女人,她們的私生活都是什麼樣呢?
石原里美私生活習慣大曝光,自述早年被甩經歷,女神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八卦!
這兒的女人有很多丈夫,最小的不會走路,私生活難以啟齒,真相讓人尷尬
作為一代女皇她的私生活自然很有味道想知道嗎
她也是太后,私生活和慈禧一樣混亂,為什麼最後卻能夠名留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