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何為「十八般武藝」?其實就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今天,收藏君就請諸君欣賞武術界普便認定的「十八般兵器」。


1、刀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清乾隆 御制羚羊角柄鎏金銅刃義仗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例如「武聖」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傳說「二郎神」楊戩使用的兩刃三尖刀。而出名的短刀則相對比較少,其中著名的要屬曹操意圖刺殺董卓時,向王允借的「七星寶刀」。七星刀原本是把刺客之刀,曾經號稱雍容華貴,與貂蟬號稱司徒府「雙璧」,乃王允鎮宅之刀!可正是因為長期養尊處優,使它失去了作為「刀」,尤其是作為「名刀」的價值。終於曹操使它有了展露鋒芒的機會,刺殺十惡不赦的董卓!而當曹操要拔出它刺向毫無防備的董卓時,久未「運動」的它竟發出了「鏗鏘」之聲,雖然很細微,但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董卓聽見了金屬音,回頭質問。幸虧曹操隨機應變,將它獻給董卓,這才保住一命。


2、槍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傳說中項羽使用的霸王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


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而槍作為古代冷兵器的常規裝備也發揮了其非凡的光彩,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著名的槍有哪吒使用的火尖槍,三國名將趙雲的涯角槍,三國另一位名將張飛的丈八蛇矛,另外還要屬傳奇女英雄秦良玉使用的—暴雨梨花白桿槍。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3、劍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清朝乾隆皇帝御用


劍,屬於「短兵」,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早期是匕首式短劍,來源於北方的草原地區,既是吃肉的餐具,也是護身的武器。劍和刀一類,區別只在於單刃和雙刃。劍又稱:「輕呂」、「徑路」。春秋末年,開始流行長劍。質地精良的寶劍卻反而出自南方,主要是吳、越、楚。長劍出,短劍也不廢。所有劍的整個歷史是源遠流長的。長劍便於戰鬥,短劍利於護身,實在為居家旅行俠客必備。著名的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聖道之劍—軒轅劍。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4、戟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方天畫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戟乃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其格擊功能實在也是戈、矛的合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奮揚俯仰,身兼五兵之利。據《管子》載,制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亂,善作刀兵,曾采雍孤准、雍孤山之金以制戟。早期的戟是青銅,戰國時才開始有鐵戟。《增韻》上說,單枝為戈,雙枝為戟,是指橫刃而言的。戟刃一般廣寸半,粗者稱為鏝胡戟,橫刃彎曲者稱為鉤矛。械長一般為丈三,丈六的為大戟,又叫車戟,通常是隨護戰車用的。傳說中的古代名戟並不多。史籍有記載崐僅戰國時楚的「郾戟」,東晉時成都王的「火戟」(逢夜戟鋒有火如懸燭),南北朝時宋的「瑞及戟」而已,而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呂布的「方天畫戟」了。


5、斧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斧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徵,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


6、鉞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婦好大銅鉞(商代)藏於首都博物館


斧鉞本無巨大差異,惟鉞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鉞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鉞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7、鉤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雙鉤


鉤,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從衛墓出土的銅鉤看,鉤的形狀似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一線鉤形,故名鉤。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8、叉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半坡遺址骨魚叉


在遠古時代,叉為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由叉尖和叉巴兩部分組成。叉尖為鋼製,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後粗前尖。通體為圓形或扁平形。叉把木製或鐵直,粗可盈把。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捕魚的「飛叉」。在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節,便於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後抓著繩索將叉收回。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套路有「飛虎叉」、「太保叉」等。


9、鎲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鳳翅鎦金鏜


鏜,中國古兵器。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茅元儀《武備志》載:「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也說:「鏜兵之重要者為槍頭齒翼月牙鏜,長與月牙鏟同;茅氏(茅元儀)注曰:以純鐵為之,蓋恐用生鐵則易折其翼也;鐓亦有尖刀,可倒用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齒形鏜則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誠屬利器,惟恐使用較難,須經過精細之練習耳。」鏜在清代應用甚廣,爾後,逐漸減少。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


10、棍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少林棍僧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為1.3— 2.6米,也有的長達4米,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為準。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範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棍有木製和金屬制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制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制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


棍的來源歷史悠久,在原始古代,古人居住在山洞,經常被毒蛇猛獸侵襲,沒有銳兵利刃來防禦;山間到處都是樹木叢雜,古人經常用樹枝當做自衛的武器;所以其它的兵器,或者全用鐵制,或者鐵器用木材為柄,只有棍則完全用木質,並且製造非常簡單,從棍稍到棍根,並沒有弧度,只是一渾圓堅質的木杆;由此可見古代各項事情的簡單,原始時代的人並沒有機械製造的思維。棍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也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為標準;棍多由檀棗栗檜等木造成,或者用木材的堅實,或者用木材的柔韌,總之,以不易損折者為上品;比如白蠟桿等,因為它質地軟,多不用。棍來源於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也是最早被用於戰爭的武器之一。在明朝的抗擊倭寇鬥爭中,一些地方的僧兵就曾經大量裝備鐵棒作為武器,有效的壓制了倭寇長刀的威力。火器出現以後,棍成為了武術運動的器械,退出了軍事舞台。


11、槊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狼牙槊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 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槊最早出現在戰國末期,但最流行的時候就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的槊一般分為步槊和馬槊,因為三國時期很流行,當時的統帥大將基本用的都用馬槊,比較有名的像張飛用的所謂丈八蛇矛實際上就是馬槊。還有關羽萬馬軍中殺顏良的時候用的也是馬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於馬上作戰。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槊的各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有云:「鎲、鈀、錘、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


槊分為馬槊和步槊,興起於漢末,估計那些叄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為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步槊的使用較簡單,因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組武器序列中的一種罷了,用途在於較安全的刺倒敵人,掩護短刀手作戰。因此對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藝是否高強,並非考察的關鍵。馬槊的使用較複雜,因為槊不同於歐式長矛,後者單手持用只用於衝鋒,前者則雙手持用既衝鋒又近戰。當騎兵沖入敵陣後會展開沖盪,此時攻防的方向和範圍都遠多於步兵,而且是在賓士顛簸的馬背上,加之槊長達丈八的慣性,毫無疑問,不經過一定的嚴格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


12、棒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狼牙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棒是從棍中演化而來,比較短粗,而且直徑有變化,通常為一頭沉,有時還加上鐵釘加強打擊力(如狼牙棒)。有單手使用的短棒,也有雙手使用的長柄棒。在使用上,棒取沉重以追求打擊力,不及棍法輕靈。孫悟空用的金箍棒雖然是少數通長同直徑的棒,但兩頭都纏上了厚重的銅箍以加強打擊力,也算"重武器",所以算棒不算棍。


13、鞭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九節鞭


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製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鞭。軟鞭在晉代即已出現,被認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禦。唐初名將尉遲敬德擅長使用鞭。宋丁度、曾公亮《武經總要》:「鐵鞭多節,系襲晉代遺制。連珠三節鞭亦系胡人器形。鐵鞭唐代已廣用之。」 宋人喜歡用短小的打擊兵器、主要靠重力打擊敵人,使用者必須是力氣大的人,多在馬上使用,徒手持用則重了一些。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吳斌、飛鞭陳金鏡都是精於鞭法的武林前輩。


14、鐧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龍頭鐵鐧一對


鐧,中國古代兵器,長而無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在秦漢之後則盛行,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鐧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棱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前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棱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於手腕。鐧多雙鐧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15、錘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新石器時代石錘


錘,古稱「椎」,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鬥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掛、砸、擂、沖、雲、蓋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有石錘,後來又發展為青銅錘和鐵鎚。《史記.魏公子列傳》記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鐵椎(椎即錘)擊殺晉鄙,奪取軍權的故事。錘雖非常備兵器,但歷代都有使用。明軍常使用繩系飛錘。清軍在入關前還組建過專用鐵鎚的鐵鎚軍。雖然錘的運用不是很多,但大家對於岳雲等用錘的名將也應該有所耳聞。錘也非常人可以運用自如的。錘在明代禁衛軍中是必備之物,因明代皇宮中所有大殿之中是禁止使用刃器的。錘在軍隊中也是武將不可缺少的後備兵器。現如今人們認為古代的錘既大又重是不正確的,《武經總要.器圖》記載,岳雲所使之雙錘略大於拳,重約八十於斤。可見錘的使用不像人們想像或在戲曲中看到的那樣碩大與沉重了。錘也可代表各時期的文化與藝術,現流傳下來的錘多數為明清兩代。明代錘常見的有骨朵,蒺藜,蒜頭等多種造型,如錘上裝飾或鎚頭出現14面體(由6個正方型面,8個正三角型面與12個角組成)的器型,則多數為清代之物。


16、抓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老兵器銅手抓一副


抓,又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長械有「金龍抓」,桿長約 2米,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於擊人馬,脫手擲去,著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近代這一器械演練者已少。


中國武術很多流派都有此動作。近代有「少林十三抓」與「少林五拳」淵源頗深,取意「龍、蛇、鳳、猴、虎、豹、馬等十三種動物,以爪代拳,摹仿「龍蛇虎豹鶴猿鷹」等十三種動物的形態創出的一套輕靈翔動的抓法。少林十三抓,武術拳種。


相傳元時,有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好技擊,漫遊四方,武技精進。遊河南時,慕少林武技,遂入嵩山少林寺與武僧磋藝,後歸少林。他在研習少林武技中不斷汲取精華,融入舊法,創龍,虎,蛇,豹,鶴五行拳。「少林十三抓」就在五行拳的基礎上派生而成的。「少林十三抓」因取龍,蛇,鳳,猴,虎,豹,馬,鶴,鷹,牛,兔,燕,雞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作為素材,並突出爪的抓,拿,撩等擊法而得名。此拳由於門戶之別,從不輕傳於人,習者尚少。


17、拐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拐子


拐,短兵械,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18、流星錘

每日兵器:十八般武藝之十八般兵器



流星錘


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個者,繩長約 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其錘有瓜形、多棱形、刺球形、渾圓形等,大小如鴨卵。錘身末端有象鼻眼,用於串連環。現代武術運動中演練雙流星,主要握持繩索中段,進行立舞花、提撩花、單手花、胸背花、纏腰繞脖、拋接等花法練習,其花法同棍花和大刀花。


流星錘,由錘身、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錘的重量大小,根據使錘者量力而定。鎚頭末端有象鼻孔,以貫鐵環,下以繩索扣環,軟索有以蠶絲夾頭髮混合編製,也有紗線編製而成。軟索粗如手指,長一丈五尺至二丈。把手以堅竹製成,縛於軟索末端。把手長三四寸,粗盈把。把手為初學者所用。技成後可將把手棄去。流星錘平時將索成四折,或藏於袖中,用時即可一抽而出。


流星錘是少林兵器中軟器械的一種,它攜帶方便,在旅途中又可以作繩子使用,帶在身上又不容易被人發現,但它也是軟兵器中最難練的一種兵器。它不像短兵器或長兵器那樣練起來方便自如,它主要是由練習者通過長時間刻苦努力的訓練,把流星運用起來,像棍、槍、一樣形成直線,又像大鐵鎚一樣且有威力。整套動作有舞花來過渡、連接,講究纏、繞、點等動作。


對中國古代冷兵器(如唐刀,漢劍,明清刀劍等兵器)感興趣的好友,可以回復「刀友」「劍友


兵器名:唐刀|清刀|刺刀|軍刀|戚家刀|環首刀|武士刀|漢劍|獵刀|雁翎刀|斬馬刀|康熙戰刀| 陌刀|尼泊爾|苗刀|戟|八斬刀|鐧|朴刀|匕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課堂 的精彩文章:

既有長兵優勢又有短兵威脅,最帥的竟是這把奇門兵器
十八般兵器——男人必懂中國傳統冷兵器之美
唐代名劍「水龍劍」為什麼會被日本當國寶收藏?

TAG:中華冷兵器課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究竟指哪十八般?
古兵器話收藏——武藝十八般,道理十八篇
「十八般兵器」到底是指那十八般呢?
古代十八般兵器殺傷力排行榜,兵器之王排第二
十八般兵器——男人必懂中國傳統冷兵器之美
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
中國古代「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
看我十八般武藝
全國罕見兵器收藏——「十八般」兵器齊了
全國罕見兵器收藏——「十八般」兵器齊了!
武林中的奇門兵刃有那些?——十八般兵器之外的兄弟
中國傳統十八般兵器:你認得幾件?
十八般武藝齊上陣,我的悲催的三天三夜順產日記
十八般釣具之:窩餌
古代的十八般兵器 武器越怪 死得越快
全國最全的罕見兵器圖鑑:「十八般兵器」都齊了
武警河南總隊狙擊精英有十八般武藝
越南特種兵奇葩宇宙第一,十八般兵器樣樣入神!
十八般兵器的諺語,長點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