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他在,曹操赤壁之戰就不會敗
他在曹操軍營時,曹軍捷報頻傳,成功統一了北方。他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孫權劉備,則是力不從心,以至於赤壁一戰,差點丟了性命。但假如活得更久,歷史或許將改寫。他就是郭嘉,輔佐了曹操十一年,留下了輝煌的業績。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今河南禹州)人。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的謀略,有人以「國家不死,孔明不出」來形容,郭嘉卒於207年,孔明於207年出山輔佐劉備。他們的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各自在陣營里的影響力也差不多一樣,劉備得諸葛亮後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郭嘉後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曹操對郭嘉曾「欲以後事屬之」。
郭嘉的謀略可以從下面幾件事情看出來:
一、曹操討張綉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公有十勝,紹有十敗。」分析很具說服力,這為官渡之戰做了最初的思想準備。
二、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有人建議曹操殺劉備,郭嘉說:「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郭嘉是要軟禁劉備,可惜曹操並未接納。後來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當時郭嘉不在曹操身邊,曹放了劉備,等郭嘉回來,勸阻說「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
三、曹操出兵徐州的呂布,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擒殺呂布。
四、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郭嘉出計謀,大破劉備,俘虜劉備妻子,擒了關羽。
五、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曹軍想乘勝攻破袁紹兩個兒子,此時,郭嘉力排眾議進奇策,建議退兵,他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
但郭嘉命短,只輔佐了曹操十一年。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三國演義》這樣寫郭嘉: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
後人這樣評論郭嘉:
薛稷: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彥:定策決勝,謀夫孔多。
朱乾:故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郭嘉歸魏而魏興,管寧去漢而漢亡。跡其興廢,關乎人才去就如此。"
可以說,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不難理解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小佛整理,請勿轉載
※梁山第一庸才,差點第十八回結束水滸傳
※袁世凱說孫中山是半個中國人
※做了對比,還是民國女性更好看
※錦江飯店的老闆出身青樓
※詩詞里的大雪
TAG:小佛說史 |
※如果有此人在,曹操赤壁之戰就不會敗了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不帶上荀彧?如果他在,結局也許就會變得不一樣
※赤壁之戰時曹操為何不帶上荀彧?假如他在,結局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郭嘉若能夠活久一點,曹操赤壁之戰也不會失敗?
※郭嘉是很牛,可惜死得早!曹操如果聽他的話,赤壁之戰也不會敗!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到底是不是因為被火攻
※如果此人還在,那麼曹操未必是赤壁之戰的失敗者
※曹操敗北赤壁之戰不是因為環境最大的原因是失去了他
※赤壁之戰誰的功勞最大?不是孔明,不是周瑜,而是他
※赤壁之戰中無所不能的曹操為何會失敗?
※郭嘉如果不死,曹操赤壁之戰會失敗嗎?
※三國時曹操如有郭嘉在,赤壁之戰是否真的不敗?
※此人若不死,赤壁之戰曹操不會敗,大軍師司馬懿只能幹飯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告訴孫權:船是他自己放火燒的,他不承認失敗
※赤壁之戰曹操緣何失敗,是真的只是因為火燒連鎖船而已?
※赤壁之戰若郭嘉不死曹操是否會有轉機?
※曹操假若不去發動赤壁之戰,他能夠統一天下嗎?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不是火攻,而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疾病
※赤壁之戰的失敗是因為曹操只會畫餅給手下人看,卻不給吃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