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隨著年月沉澱,成年人歷經滄桑,即便能尋訪生命的真諦,四處求理,也容易最終流產,白費功夫,於是,最為持久重要的生命快樂,始終遙不可及。


文/守安道人


賣火柴小女孩的經歷

清晨,年幼淳樸的孩子們拿著課本朗讀著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幾乎世界各國的朋友對這個童話故事都不會陌生。總有些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沉澱,嵌入心田,日漸滋長。此時才發現,原來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小女孩」的存在。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她帶著幸福的微笑離開了世界(資料圖)

她是如此可憐,身上穿著單薄的衣物,腳上僅有一隻大拖鞋,她穿行在大雪紛飛的街道,除了擁有能劃亮小範圍的火柴外,一無所有。她有家不能歸,又冷又餓,大年夜前夕,各家各戶吃著香味撲鼻的食物,住著暖烘烘的屋子,張燈結綵。一切看在眼裡,卻與她無關。最後,她帶著幸福的微笑離開了世界。


故事的觸動處


在小女孩臨走前的那天晚上,她為自己點亮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巨大暖烘烘的火爐;第二次看到了食物;第三次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麗,似乎為她單獨準備;第四次看到了逝去的奶奶;第五次是希望脫離痛苦。


有個朋友修習哲學專業,他應該是個充滿理性的人。可是,當他提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卻陷入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深思,並且告訴我,自己心中有種難以言狀的悲憫,甚至快要掉下眼淚。偉大的童話故事,往往是在衝擊、告訴成人一些重要的意義,童話看似屬於孩子,其實來自大人。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第四次看到了逝去的奶奶(資料圖)


世界各地都有宗教,許多不同種族的教徒也許是社會上極為聰明、有地位的精英,即便竭盡全力地虔誠朝拜,仍然無法解除憂鬱內心浮躁所帶來的痛苦,心無住處,無法走向歡愉快樂的路上。小女孩的故事有什麼值得流傳世界各國多年,卻長久不衰地打動不同國家、超越種族界限,穿透他人的心靈呢?


「小女孩」與道學的關聯


從道學的角度看,「小女孩」是處於超越過程中的一種臨界點,在修行淬鍊的過程中,與滾滾紅塵的外物即將發生若即若離的狀態,我們既想捨棄不著其中,求得更高的智慧,無奈心有不堅。五次的火柴分別是火爐與食物,這是基本的生存物質需要;繁華景色,能讓人目盲心散的花花世界;奶奶的出現,人親間的過度牽執;天堂,終極的解脫渴望與吶喊。

「小女孩」渴望藉助自我控制的方式,「點亮火柴」解決期望中的需求,所得到的,不過是如煙花絢爛的一剎那快感,不存在一絲一毫的慰藉之樂,哪怕在臨死前,也被迫無奈地自我安慰,真是凄凄慘慘切切。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要到達的世界,不會有痛苦(資料圖)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很多的獲得,其實不過是停留在感官之上,根本無法讓我們得到最終的快樂。看似光鮮亮麗的深處,許多個體不過是流浪世間,沉淪苦海,無法自拔。於是,我們妄想依賴,緊緊渴望貼近與我們親近的人,但現實往往出現落差,又讓我們增加了痛苦的憂傷。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原有的希望,自己轉換成幻想,在悄然離世前和自己說,要到達的世界,不會有痛苦


然而,可能嗎?不可能!因為當人從出生開始,就陷入一系列的迷茫、焦慮、浮躁、失落等各種困境,並沒有得以超越,離去所帶走的其實還是這些。


道教中的生與死


《太上老君太素經》中云:「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地而死。


什麼是生?生應該是可「冀」的,「冀」就是希望,生命只有在存在的時刻才充滿意義。有的人認為擁有車就是意義,有人認為擁有房子就是意義,但認為的意義就真的是「希望的意義」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些上述的物質能解決人的需求,我們可以在某個時空中與物質發生交集,得以使用,但是指望外物來解救人與人的情感自身,當然只能是一份痴心妄想。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生命只有在存在的時刻才充滿意義(資料圖)


「生」應該是超越肉體的存在,「活著」也應該到達追逐外物的層面,你我可以做一名別人眼中的好人、老實人,卻不一定活出本然心性,兩者是不一樣的。前者為別人而活,帶著眾多標準,被動地去接受安排,所以世界的一切等同於枷鎖,只會越來越加緊,後者是圓融自身與外在,游刃而活,既不傷害他人,也絕不破壞清靜深處的明性之本,從內而外的快樂,毫無拘束的鉗制。什麼是死?行屍走肉,無所安住,迷失驚慌,流浪慾海,空虛飄蕩。


所以,中國人常說「出生入死」,道學中對生死,並不僅僅停留在肉身,而是講究整體超越,超越的出現,就是再次的「生」。


小女孩的那種象徵價值,是代表我們自性的善良,卻依然停留在無可奈何的外在。既有純性的根本,又有活著的痴迷。人,該怎麼辦?《太上老君太素經》又說:「人之所好,吾之所患;人之所執,吾之所舍。二者唯聖人能知其故。」


有所「好」,就會有所「不好」,為了保持這份「好」,就容易過度的消耗,消耗無力,「不好」出現,就會帶來進一步的折磨,連續不斷地累及己身。對萬般事物有「好」與「不好」的區別,其實不外乎對感官認知的執迷,比如物質需要、情感、理想價值等,有所執就會帶來無盡困境,生命就無法迎來豁然開朗。想要不著其中,就要有所舍。雲淡風輕,少私寡慾。人生就像抓著一堆柔軟細膩的沙子,單手握住,只要過度用力,沙子就會從指縫間漏走。


故事裡,第二天早晨,小女孩手旁有一大堆已經燃燒過的火柴棒子,微笑著離開世界時,大家都在圍觀。是否在深處,我們都有一位這樣的「小女孩」,我們是否會有一天也徘徊在迷失與質樸之間,無法究其根本,然後就這樣逝去?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資料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除欲究本,說來容易,障礙重重,隨著年月沉澱,成年人歷經滄桑,即便能尋訪生命的真諦,四處求理,也容易最終流產,白費功夫,於是,最為持久重要的生命快樂,始終遙不可及


其實啊,道不遠離,因為答案就在最靠近的距離。(編輯:若水)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守安道人。)

我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充滿憐憫 卻忘記了憐憫自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遵戒奉行 以此為誓: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之呈投誓狀法
為什麼得道高人從不言說?
偷盜老君廟銅牛的賊 究竟什麼下場 讓人至今心有餘悸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自打養了這隻狗,別人看我的眼神都很憐憫,好像在猜測我什麼時候被吃掉
偶遇男子牽著導盲犬,本讓人心生憐憫,然而卻看到他做出這樣的事,讓人憤怒!
「憐憫和同情什麼的,謝謝你,我不要!」都在討論她胖了,卻不知道她承受的病痛煎熬
清朝的女人只要進了牢房,選擇自殺也不願坐牢,原因令人憐憫
我們對寵物釋出慈悲與憐憫,但為何歷史卻阻止我們對親人這麼做?
當家長的必看:我們不想孩子永遠被憐憫、被同情!
你如果無視她,他也不會想要你那憐憫的愛去求你,原因很簡單
你現在還不珍惜自己的時間,最後時間也不會憐憫你!
你的挽回她的憐憫,分手後的女人為何能如此的絕情
濱崎步胖了殘了,但她並不需要同情和憐憫
單車的出現讓私家小車各種奇葩姿勢被遺忘 看後充滿憐憫
六旬老漢當小工,只為養活傻妻幼兒,小師傅憐憫卻成全了自己
女童石棺上刻著「開者即死」,專家打開後內心卻充滿憐憫與感動
動漫女生悲痛哭泣讓人心生憐憫,眼淚都是包含著深深的愛
女子心生憐憫將老鼠幼崽帶回家,沒想到最後長成這樣
老人需要的孝順不是你眼中所看到的憐憫,做到這些才算是愛
6大最讓人恨不起來的反派,反而還會讓人心疼憐憫
對別人的憐憫,會成為對自己的寬恕
古代最可悲的女子,下場很慘卻無人憐憫,只因做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