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讀書衛生須知

讀書衛生須知







把書籍當作人類的精神糧食,是一種常用的比喻。誰都知道飲食須講衛生,但攝入精神糧食是否也有類似的道理?如果片面理解「開卷有益」「知識改變命運」一類勵志格言,一味地讀讀讀,不分緩急主次,不分清濁良莠,會不會也讀出精神上的「肥胖症」「冠心病」「半身不遂」?

對身體關切得無微不至,對心理的健康卻馬虎潦草—這顯然沒道理。也許,有關管理部門早該聯合組建一個「閱讀衛生委員會」,設立學科,分派課題,召集專家,深入研究並廣泛宣傳,為大眾頒布相關的「衛生」標準。比方說,有幾條至少是不該漏掉的:

不暴食。人不可飲食過量,閱讀的節奏和規模其實也須保持在合理範圍。

身處一個知識爆炸和信息過剩的時代,遍讀天下書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刷屏刷到手抽筋,翻書翻到兩眼黑,倒容易讀壞胃口,讀亂心智。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說,「學」要與「思」兩相匹配,若不給「思」留下足夠的時間和腦容量,「學」便可能淪為一知半解,生吞活剝,雜亂無序,甚至嚴重消化不良。這種激進閱讀不把自己讀成一個龐雜信息的垃圾桶,恐怕也難。

不偏食。人需要營養均衡,其閱讀面也應合理分布。

專業知識太窄,心理自閉多見,如此等等,與當下很多人的閱讀範圍褊狹經常互為因果。相反,讓閱讀跨專業(理科生讀一點文科書籍,反之亦然)、跨年齡(老年人讀一點青年讀物,反之亦然)、跨立場(激進派讀一點保守派作品,反之亦然)、跨文化(基督徒讀一點儒家經典,反之亦然)……來一點多元互補和遠親雜交,必有助於人們開闊視野,健全心智,快樂人生。

知識從來是一個共生互聯繫統,從來就是在不同知識的比較、砥礪、融合、激發、交鋒中成長

知識食譜太偏,永遠只讀那些對口味、無難度、增虛榮、迎合一己之好的東西,肯定會把自己讀成營養不良的病秧子。

不錯食。任憑娃娃們接觸暴力、色情的讀物,肯定是一種心理上的「病從口入」。

長時間泡在快餐文化里,也無異於把零食當主食,伏下重大的健康隱患。在人生經驗缺失或錯配的情況下,年少者讀《紅樓夢》是石上種豆,打拚者讀《五燈會元》是緣木求魚,消沉者讀虛無主義是雪上加霜,淺學者讀後現代主義是飲鴆止渴……垃圾讀物暫且放下不提,即便是那些富營養食品,其實也都有風險,一旦缺乏相應的接受條件(閱歷、心態、基礎知識、實用需求等),就如濃甜之於高血糖,肥膩之於高血脂,再好的東西也可能成為毒藥。在這裡,治病並不都是「大方子」就好,讀書也不都是大部頭、新品牌、高格調就好。多一點因地制宜,多一點循序漸進,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多運動促消化。書本並不等於知識。知識更不等於能力。以文字記錄前人實踐經驗誠然是人類一大優勢,但把學歷和文憑看作高智能招牌,卻是很多現代人對教育的嚴重誤解

。讀書充其量只是一種「半教育」。因為任何書本都只是對知識的一種簡化描述,以其複製知識尚有七折八扣,那麼激活知識和創造知識,作為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就更談不上。王陽明說過:「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這話的意思是,讀書的成功不在於學舌,而在於有為;不在於照搬前人結論,而在於探知前人的得失過程和操作智慧,從中汲取創造性能量,進而推動自己在新條件、新問題、新任務情況下的「知行合一」。否則,新聞學博士沒當過記者,戰役學博士沒打過仗,政治學博士沒當過官也沒議過政,工商學院MBA高才生從未在市場上自力更生地做好過一單業務……他們的高頭講章如何能讓人放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誤人子弟禍國殃民?顯而易見,完善的教育,成功的讀書,其實須延伸到摸爬滾打上天入地的相關實踐中去,延伸到活學活用的一輩子中去,把「讀」的過程變成一個「做」的過程,把口舌之學變成心身之學。這就像一個健康人總是要靠運動、勞動、行動來增強胃動力,把食物輸入最終轉化成自己的心靈手巧和身強力壯。



這樣的一些衛生常識,說一說也許不算多餘。








內容選自《韓少功作品集》


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7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


不幸的婚姻常常是這兩類


幸福生活的五個內在指標,你滿足幾個?


最好的戀愛






回復以下關鍵詞,送你一篇周國平哲理美文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慾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

|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