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非著名專家詳解:南明四任奇葩皇帝

非著名專家詳解:南明四任奇葩皇帝

與東西晉、南北宋廣受認可不同,很多人認為南明並不是大明王朝的一部分。

當然,嚴格來講,南明既然不是清朝,自然算是大明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南明與東晉、南宋相比歷時太短,地盤太小,難以相提並論。東晉、南宋都享國百年以上,雖然在軍事上不如北方強盛,但在經濟和文化上都超過北方,歷來被視為中華正統。而相比之下,南明在朝政上幾乎沒有正式的、穩定的行政體系,在地盤上沒有穩住半壁江山,在文化上也沒有建樹,南明雖然傳了四帝,但最長也只有十九年(鄭氏在台灣雖然長期使用南明國號,但實際上最不聽南明的指揮,也最局促台灣一地,不能視為南明政權的延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明的內鬥太厲害,從弘光到永曆,從建立之初到滅亡,都繼承了晚年黨爭的惡習,先是閹黨與東林之爭,後是對歸附的起義軍的貶低和不信任,政治黑暗,腐敗,內訌不息,辜負了大明遺民的期望,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也把南明視為清初地方割據的小政權。

非著名專家詳解:南明四任奇葩皇帝

南明共經歷了弘光、隆武、魯監國、永曆四朝,細看一下他們的表現:

一、弘光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在此期間,南京內部曾出現擁潞王(朱常淓)與擁福王之爭,最後四鎮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以軍閥勢力推舉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見風使舵,逼迫史可法等東林黨官員同意。四鎮及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崇禎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弘光朝廷,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二、隆武政權。

弘光元年(1645)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隆武帝繼位之初,想有所作為,他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同時又安撫難民,聯絡抗清義軍,改變原來弘光朝廷聯虜滅賊的錯誤政策方針。然而隆武卻頗不得勢,其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之後鄭芝龍以無大用,被清廷所殺。隆武帝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最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才使得他無所建樹,最終隆武朝廷的復國計劃稱為了泡影。

三、魯王監國。

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控制了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其政權高度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1646)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四、紹武政權。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非著名專家詳解:南明四任奇葩皇帝

五、永曆政權。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這是也南明存在時間最長,基本有個小朝廷樣子的政權。但其主力卻是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余部,驍勇善戰,曾屢次擊敗清軍,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永曆二年(1648)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永曆六年(1652)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永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騰蛟、瞿式耜、張同敞等人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清康熙三年(1664)。

永曆六年(1652),南明永曆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不久,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複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擊敗。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而自己又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磨盤山血戰是南明最後一次機會。

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非著名專家詳解:南明四任奇葩皇帝

曆數南明四朝,失敗都是來自內部的不團結,晚明的黨爭並沒有因為外敵的入侵而消失,相反在大敵當前之際,不是一心團結應敵,而是先搞內部鬥爭,閹黨和東林黨之間、朝官與義軍之間、不同義軍之間矛盾重重,內訌不斷,即使沒有外敵入侵都不能長久,又焉能對外?其實,對比東晉時期的「五胡」和南宋時期的金國,滿清的實力是最弱的,所謂「人不過八旗、馬不過萬匹」,弘光時期山東、河南一帶並沒有滿清的大軍,當地的民兵武裝已經穩定了地方的局面,請求南明北上,而此時南明內訌正烈,竟然無人去接收。這樣的朝廷,又焉能視為與大明並肩而立的「南朝」?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春秋 的精彩文章:

曹操從來不做賠本買賣,放走關羽賺大了
史上最不仗義的江湖好漢,宋江說:兄弟就是用來出賣的
黃自元精品楷書,這才是學歐第一人
梁山好漢中最被低估的好漢,功勞當屬第一
明朝有骨氣?曾主動向滿清割地納貢,向外國求救,還被打臉拒絕

TAG:新春秋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明王朝第二任帝王是誰是個好君主嗎?
南明王朝三大帝
南明皇帝朱由崧:偶然的謝幕人
上帝救我!南明皇帝為何向教皇求助?
揭秘遠支宗室朱聿鍵能當南明皇帝的秘密
南明諸帝,你最青睞哪個?
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陵寢:無一點帝陵跡象
簡述南明最後的抵抗之夔東十三家
南明史籍《經國雄略》關於釣魚嶼的記載
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生平
探秘:南明朝廷有兩次復國機會
南明英烈傳:明末十大抗清英雄,個個都讓清兵頭疼
南明皇帝的最後三個五月,從藩王成皇帝,後被清軍俘虜秘密殺害
叩頭與哭、罵:南明亡國君臣的三個細節
南宋、東晉就是王朝延續:憑啥南明就不是明朝正統國祚?
把南明永曆皇帝獻給吳三桂的緬甸國王是誰?遭報應了嗎?
歷史上有東漢西漢,南宋北宋,為何沒有南明北明?
中國「現代才子之鄉」,「江南明珠」——江蘇宜興
他被稱為南明最好皇帝、中興明朝的希望,其實真的太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