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薏苡仁 / Yì Yǐ Rén

Coix Seed


上一期: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牛蒡子 | 第55天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清熱排膿。

主治病證:


(1)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腫痛。


(2)脾虛泄瀉。


(3)濕溫病邪在氣分。


(4)濕痹筋脈拘孿。

(5)肺癰,腸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亦可作羹,煮粥飯食,或入丸散。清利濕熱、除痹排膿宜生用,健脾止瀉宜妙用。


性味:甘;淡;微寒。


《本經》:味甘,微寒。

《別錄》:無毒。


《食療本草》:性平。


《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入脾、肺、腎經。

《綱目》:陽明。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別名:


解蠡、起英、贛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兒、贛珠、薏米、米仁、薏仁、苡仁、玉秣、六穀米、珠珠米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乾燥成熟種仁。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入葯部分: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產地和分布:


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福建、河北、遼寧。


採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晒乾,打下果實,再晒乾,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收集種仁。


性狀鑒別:


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飲片 麩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微黃色。


注意事項: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功效與作用


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癰,腸癰;扁平疣。


《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食療本草》:去乾濕腳氣。


《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國葯的藥理學》:治胃中積水。


《中國葯植圖鑑,: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附方


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吐出愈。(《范汪方》)


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Note:以下關於中藥材薏苡仁的介紹內容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資料,內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薏苡仁的參照,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故事


流傳於東漢的桂林一段歷史故事,相傳東漢時期南方一帶流行瘴氣,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腫、進而發展全身腫脹,由於病多從下肢起,故中醫稱之為「腳氣病」。


號稱「伏波將軍」的馬援,奉漢光武帝劉秀之命,率兵遠征廣西,平息南疆之亂。軍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頗多,仗也不能打。馬援只好下令安營紮寨,請隨軍郎中診治,可隨軍郎中從沒治過這種病,眼看患病將士日益增多,馬援便下令貼告示:「只要有人獻方能治這種病,懸賞白銀五百兩。」,告示貼在大營門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過去了沒見有人來獻方,直等到第七天,只見一個手拿著一根打狗棍的乞丐來到營門外,看了告示後隨將它揭下來。於是士兵們將乞丐帶到大營內,馬援便問:「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從討飯罐里拿出一把象珠子一樣的東西說: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這邊田裡都有種植,用它一把煎湯,喝完後就會好的,馬援半信半疑,遂讓士兵採集一些來試一試。沒想到乞丐獻的方子,治瘴真靈驗,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湯後很快全好了,馬援非常高興,準備拿出五百兩銀子重謝乞丐,可是乞丐早不知去向了。


馬援平定南疆後凱旋歸來時,帶回幾車薏苡仁種子,準備回北方種植。誰知此事被人誣告,是搜刮來的大量明珠。朝野都認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稱為「薏苡之謗」。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讒憂馬伏波」之詩句。


後人為紀念這位清廉奉公的將軍便把那坐山,稱為「伏波山」。山中的洞稱為「還珠洞」,這就是現今桂林灕江畔上「伏波勝境」,而「薏苡仁」也就有了「薏珠子」的美譽了。



每一醫案現推出每月送書活動啦!


小編每天會給第一位回答正確的朋友加上1分,到月底了分數最高者將獲得出版書一本喲!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千萬別看,沒有西醫,國人平均壽命難道只有40-50歲?
郝萬山講傷寒論03—《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堅持每天背點《內經》,學霸模式第34天中!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砂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檳榔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蟾酥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蛤蚧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黃芩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秦艽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桔梗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瓜蔞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薑黃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蒼朮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紫菀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茵陳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荊芥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鱉甲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川芎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鬱金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豆蔻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肉蓯蓉